丽水市测绘中心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建筑物的日照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标准的日照条件能够使居住区的居民拥有正常的采光、健康的环境、良好的卫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居住区的实际日照往往难以得到与理论设计完全相符的效果。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环境,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矛盾。
【关键词】居住区;日照分析;理论与现实;矛盾处理
居民社区日照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房地产建设单位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经常与居民对建筑物日照条件的需求产生矛盾。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居住区日照分析中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日照分析理论的概况
日照条件是判断住宅健康指数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物体表面则称为日照,而日照间距是指为了保证每户住宅都能获得一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在建筑物之间需要保持的间距。日照间距是影响日照条件的关键因素,但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采用控制日照间距系数的方法来解决高层建筑的日照问题已显得不合时宜,而日照分析作为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已被越来越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经在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等条款里都有对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要求作出了规定,即针对各个地区的纬度和城市规模,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日照标准。我国对日照覆盖率、住宅日照天数、日照标准日选取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并由此可见,我国对居住区建筑的日照条件规定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不同的地区因为地形地貌、居住环境的不同,在日照标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纬度越高的地区,往往就需要更多的日照时间。而城市规模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日照条件的分析和设计。规模越大,则土地资源越容易短缺,日照时间和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总的来说,日照标准为建筑日照分析提供了标准,能够切实监督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实施工程,依法保证居民的日照权利不受侵害。
理论上的日照分析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流程,一般来说建设单位会在施工之前就对拟建的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提前了解建筑完工之后可能会对建筑自身和相邻建筑物的光照条件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将分析结果编入到《日照分析报告》中。目前,常见的日照分析方式有三种:一是拟建建筑与已建建筑之间,二是已建建筑对拟建建筑的影响,三是已建建筑与已建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居住区的建筑来说,日照分析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因为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就能在项目建设前发现问题,并可进行修改,保证居民在入住建筑物之后能够享受到符合标准的日照。如果缺少这个步骤,那么建筑物的日照条件就可能因为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建成后再修改必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2. 日照分析中矛盾的解决办法
2.1日照分析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尽管建设单位和居民都意识到了日照的重要性,国家也有相关的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获得建筑开发手续之后,在项目的施工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日照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设计单位往往根据原有图纸进行分析,不会到现场实地测量,使得日照分析的理论设计与实际日照条件有所差异。这样的矛盾不仅会给建设单位带来麻烦,更会直接威胁到居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国家虽然对相关的主要技术指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日照分析测量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测量地区的差异、设计单位的实力、建设单位的格式要求等内容都会对日照分析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实际建造出来的住宅和理论图纸上的模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主观因素在设计规划阶段就造成了理论的扭曲,因此实际的光照体验也差强人意。同时,即使建筑物的日照条件勉强符合了标准的规定,由于受到建筑形态、建筑位置等具体情况的影响,居住区居民可能在视觉上会产生非常不好的日照体验。例如,受影响的居民可能会由于高大建筑物的遮挡而在冬天得不到阳光的照射。
另一方面,一些建设单位本身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了日照分析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部分建设单位为了加快建筑施工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商品房推向市场,以迅速获得经济回报,在建筑施工的设计阶段就忽视了日照分析工作。建设单位故意将设计的最低限作为设计高限来实施,只顾着快速完成设计而忽略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整个设计方案不尽合理,造成建筑物各类指标虽然勉强达标,但是住宅设计却十分粗糙。这种做法在一些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施工项目上有十分明显的体现。旧城区的改造因为资金的限制往往是以片区的形式不断推进的。这样的施工流程容易造成新老建筑之间的天际线高低差异过大,新建成的建筑会对旧建筑形成十分严重的视觉压力和光照影响。当一个片区的改造完工之后,就会对下一片区进行施工,而这时候由于施工单位是按照日照标准的最低要求来进行设计施工的,只要出现任何一点影响到光照条件的外界因素或施工行为,就会使得新建建筑物对已建建筑物形成遮挡,从而使得已建建筑物的光照条件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改造以使建筑日照达标,则会在技术难度上面临很大的困难,也会造成项目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不利于整个改造计划的顺利实施。同理,新城区的建设也经常会出现相似的问题。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建设单位能够进行施工的区域往往在规模上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建设单位采取一切手段尽量缩短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扩大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紧密相邻,空间狭窄,拟建的建筑物必然会受到已建建筑物的制约,因此实难以保证日照分析的理论能够完全落到实处。
2.2解决矛盾的改进措施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物的日照条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针对以上复杂的问题及各自产生的原因,相关部门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尽快采取措施解决矛盾。尽管日照分析理论有一定的数字标准,但是建筑物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而建造的,因此建筑物的日照分析还是应该以居民的实际体验为主要依据。
为了使建筑物的日照条件能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便利,建设单位应该提高日照分析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当前很多建设单位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仅仅考虑到了现有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全面考虑到一些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因此建筑施工的设计方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周边平地现在是闲置的,但是不久之后即将开始建造房屋,则建设单位应该将这种情况进行模拟实验。也就是说,如果周边土地还未进行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还未饱和,则建设单位应该对周围的地块进行模拟综合验证,才能保证自己单位修建起来的住宅能够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而这个模拟的过程需要参考地块规划设计容积率的比例,根据容积率的具体数值和现已开发的建筑高度,能够对建筑物的遮挡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模型分析。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建设单位在进行日照分析时应该尽可能地使建筑的日照时长分配得更加均匀而合理。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技术指标的要求将日照时长设计到集中的时段。这种不顾居民实际生活体验的做法会对建设单位的品牌信用造成消极的影响[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建筑物的日照分析必须以居民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为根本依据。从采光技术和制度规范两方面同时入手进行提高和完善,才能缩小日照分析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既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到这些矛盾的影响,又能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杰,孙德斌.浅谈居住区日照分析中理论与现实间矛盾的改进建议[J].科技视界,2015,(10)
[2]牟家骅.北京居住区日照标准修正与其公共绿地环境改善的研究[D].2014.
论文作者:江伟勇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日照论文; 建设单位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居住区论文; 居民论文; 条件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