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网络人际吸引的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论文,因素论文,大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11)05-0656-04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显示[1],中国已有3.84亿网民,其中,使用者70.9%的网络应用行为是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基于真实世界获得的行为经验,在网络世界发展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互动方式,从而缔造出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态。然而由于网络人际和现实人际存在诸多的不同。如,个人的极大匿名性,身体特征和空间距离的重要性的降低,以及个体对交往时间和空间的可控制性[2],因此,人际的基本沟通模式和关系内涵正面临很大的改变,网络人际关系研究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目前,网络人际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人际知觉的准确性、网络人际建立和发展两个方面。前者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3~5],而网络人际建立和发展的研究却较少,且多以质性访谈为主[6],或仅限于探讨自我揭露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对网络人际的影响。如,研究者发现[7,8],人格特征和网络中的自我揭露程度相关,而自我揭露类型和水平的不同影响着网络人际的建立和发展[9,10]。在现实人际中,除自我揭露和人格特质之外,影响现实人际吸引和人际建立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外貌、距离的接近性、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互惠性、相似性等[11]。而在网络环境中,文字交流替代了面对面的交流,外表、距离因素不再为关键点,互惠性也不那么明显,物质基础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影响其人际吸引和建立的因素必然不同于现实环境,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网络人际建立和发展的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抽取某省属师范类大学经济、历史、生物、数学、心理、外语、中文、教育8个专业,在各学院内部针对三年级学生采用招募式,获得网络使用时间持续1年以上,且近半年来每周至少上网2-3次、累积时间超过3.5小时以上(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的学生325名,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10份,年龄在20-24岁之间,平均年龄21.8岁,平均QQ使用时间4年零3个月;其中文科135人,理科175人;男生77人,女生233人;少数民族88人,汉族222人,来自城市65人,来自农村245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一般积极因素问卷 以现实人际吸引因素为基础,对该校心理学专业35名大学生采取个别访谈,要求学生列举在网络人际吸引中最为重要的积极性因素。结果发现,除现实人际吸引主要因素(外貌、相似性、需要互补、好的个性品质、邻近性)中的熟悉性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其余都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人际的因素。此外,大多数学生认为与网络沟通手段相联系的网络行为习惯(打字快、文字幽默、表达细腻、回应及时等)、网络情感需求特点(有能力、聪明、热情、具有神秘感、大胆主动、言语直白、对人坦诚、有问必答不隐瞒、异性、空间距离等)对人际交往也存在显著的影响。将上述影响因素归类,最终将影响网络人际吸引因素设计为12个方面。这12个因素为:好的人格品质,与我具有相似性,与我需求互补,对我表示好感,文字幽默风趣,个性具有主动性,外表具有吸引力,异性,来自同一地方,较多的自我揭露,文字表达流畅准确,具有神秘感。编制成相应的题目,要求被试评定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网友的这些品质对其择友行为影响的重要程度。0“完全不重要”-10“非常重要”计分。
1.2.2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积极人格因素问卷 以McCrae和Costa[12]所列举的十五对人格特征为基础编制成相应的题目,采用语意差别法测量技术,要求受测者在一组极端对立的配对形容词中,进行评定。其中神经质词汇包含:烦恼-平静,不安全感-安全感,自怜-自我满意;外向性包含:不好交际-好交际,严肃-爱娱乐,含蓄-感情丰富;求新性包含:务实-富于想象,遵守规则-寻求变化,顺从-自主;随和性包含:无情-热心,怀疑-信赖,不合作-乐于助人;尽责性包含:无序-有序,粗心大意-谨慎细心,意志薄弱-自律。要求受试评定他所期望的理想网友在这些人格特征中应该有的表现。问卷呈现格式为成对呈现,如下所示,计分时,左侧相应数字计为负分,右侧计为正分。例如:烦恼5---4---3---2---1---0---1---2---3---4---5平静。此外,问卷中同时调查了被试对网友人格知觉准确性评价:“你总是能很准确的知觉到网友的人格吗?”,0“完全不正确”-10“完全正确”计分。
1.2.3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消极因素问卷 在问卷正式形成前,研究小组调查了35名大学生,要求他们描述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已发生多次交谈且相对较为熟识的网友产生终止交往意愿的原因。经整理,合并为十一方面的主要原因:见面后感觉与网络中存在巨大差异,从而感到失望;未来不可见面;对方对交往投入精力的降低;发现其人格与最初知觉结果的不一致;自己生活态度或观念的改变;对某件事情的意见不一致;发现对方个人基本信息的不真实性;对方隐瞒过去的情感经历;对方对交往缺乏主动性;缺乏共同话题;对方对自己没有帮助价值。编制成项目后,要求被试评定在建立了较长时间的网络关系后,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于促使网络交往中断的影响程度。0“完全不重要”-10“非常重要”计分。
2 结果
2.1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一般积极因素
将12个一般积极因素按其重要程度均分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经检验,12个因素对网络人际吸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总效应值F=74.578,P<0.0001,检验每一因素与前一因素的差异,并比较男性与女性大学生在12个因素上的重要程度评分差异,其结果见表1。
2.2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积极人格因素
表2结果显示,随和性均分最高,责任性第二,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和性的均分显著高于责任性的均分(F=16.658,P<0.001),这说明对于大三学生来说,随和性是一个理想网友最应该具有的人格品质,其次是责任性。比较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五因素重要程度上的排列顺序,结果发现,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平静、有安全感且自我满意度较高的网友,而男性大学生在这一要求上并不突出;此外,女大学生对网友的随和性要求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
计算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对其他网友人格知觉准确性评价均分,结果显示,男性(=5.38,s=2.18)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女性(
=4.69,s=2.03),t=2.539,P=0.012。然而,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这一量尺的中值为5分,因此,从平均分上看,两类学生对网络交往中的人格知觉准确性都不高,均在中值左右。
2.3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消极因素
将11个消极因素按其重要程度均分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列,经检验,11个消极因素对网络人际吸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总效应值F=108.255,P<0.0001,检验每一因素与前一因素的差异,并比较男性与女性大学生在11个因素上的重要程度评分差异,其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一般积极因素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列分别是:好的品质、文字幽默风趣、与我具有相似性、个性具主动性、文字表达流畅准确、与我需求互补、外表具有吸引力、较多的自我揭露、对我表示好感、来自同一地方、神秘感、异性。从这一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影响大三学生网络人际和现实人际的积极因素存在显著不同,在匿名的网络人际中,更注重的是来自彼此的交谈,而交谈的内容往往又最能体现出他人的内在品质。因此,在网络人际中,外表的影响力下降,而好的品质和特质、幽默等内在成分成为最为影响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此外,本研究同时发现,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以及表示好感、异性等因素相对有较低的影响力,这说明,大三学生对网络人际的需求并不是以追寻网络恋情为主要目的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人际或许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人际相类似的另一种必要的健康的生活形态,而不再是一个单纯以情感为主题的病态依恋性生活模式。
女性比男性学生对网友的选择更为注重对方的内在人格品质,而男性比女性大学生在异性和表示好感两因素上有更为明显的倾向。这说明女性在人际选择上更倾向于由内而外的发展,希望能结识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一般意义上的网友,而男性更希望能获得异性的青睐,其进行网络人际的出发点更倾向于获得恋情。
3.2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积极人格因素
大五人格因素中,随和性因素被评定为最为影响网络人际的因素,其次是责任性。五因素中开放性对理想网友的影响最低。较低的均分表明,尽管大学生不希望网友是缺乏独立而一味保守和听话的,但同时也不希望对方有过于新奇的行为或思想,让自己无法理解或追随。性别比较结果突出显示了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大三女大学生倾向于寻找安全可靠而热心的网友,而男大学生相对比较独立,不期望获得别人的帮助,因此对安全感和合作性要求不高。
尽管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人际吸引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本研究同时发现,事实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大三学生自评对其他网友人格知觉准确性水平都较低。即经过长期网络人际互动后,大三学生发现最初对网友的人格知觉评价的准确率并不高。这一结果是有趣的,网络人际中,评定者自知对他人人格知觉准确性缺乏把握,却在人际交往中仍然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
3.3 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消极因素
最为影响网络人际吸引的消极因素是缺乏共同话题,这说明网络人际中交往强调的是精神交流和沟通,一旦缺乏共同话题则没了网络交往的基础和必要性。除缺乏共同话题外,人格判断的不一致及个人信息的不真实两个因素也是最为影响人际吸引的消极因素,这说明,对大三学生来说,网络人际虽然没有什么明文的规则制度或惩罚手段,但和现实人际相同,一旦知觉到背叛或欺骗,其交往则很难继续。因此,填写真实的信息,以及在交谈中如实的表达自我,成为获得良好网络人际的必要条件。此外,对自己的帮助价值、未来不可见面及某事件的意见不一致三因素对网络人际吸引的消极因素相对较少。这说明网络人际相对忽视现实的利益,帮助性和可见面性有相对弱的影响。
与现实人际相类似,在产生终止网络人际的意愿上,大三女生比男生更为强烈和情绪化,一旦知觉到缺乏共同话题、人格知觉不一致、个人基本信息不真实以及交往投入精力的降低,女性更容易产生终止意愿。这一结果同时也证实了女性在选择网友时,对其内在人格品质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