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青年路小学 723000
摘 要: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实践的深入推进,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天,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教学的理想目标,也已成为我们教师的普遍共识。我们在尝试教学改革、重视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着力兴趣激发、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重视学法指导等策略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式、热闹后的冷静思考折射出的忽略与放任,折射出了课堂教学的诸多缺憾。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高效课堂是需要方法策略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教学方法
一、在具体探究实施中进行
1.用心读文本是前提。(1)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2)多元化解读文本。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教师把学生带进文本,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想到绿草。因此,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是成功引导的必然结果。
2.朴实中陶醉。之前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实在、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感受文本的精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务实预设是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为学生。”“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尊重语言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比如我校刘丽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简洁朴实。
三、丰富教法是保障
1.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快乐。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
2.有效合作交流,创设互动的课堂。小组学习中的讨论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相互帮扶带动,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合理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有探究价值的。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了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有效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初步实现高效课堂。
3.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第一,课堂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问题要大小得当、难易适当,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第三,杜绝重复形式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
4.适时的巩固、拓展、提升。作业超市的设计具有巩固拓展的必要。好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后续。
四、展优势,成风格
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用教师自己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周家骥 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王焕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课文论文; 文本论文; 高效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