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中医院骨二科 湖南省株洲茶陵 4124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偏头痛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结合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确定其完整性后,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接受单纯针灸治疗的为对照组,有34例患者;接受联合中医辨证施治的为观察组,有34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眩晕状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41%(27/34);观察组患者的眩晕评分为(0.6±0.3)分,对照组患者的眩晕评分为(1.5±0.5)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偏头痛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眩晕状况,优化治疗结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偏头痛;疗效
引言:
偏头痛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这属于神经血管性疾病,与生活习惯、环境、作息、气候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在临床统计中表明,如果患者存在偏头痛,有莫名的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且部分患者伴随着反复头疼、视线模糊、面色异常等临床症状[1]。部分患者甚至会存在眩晕的现象,这将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且在临床实验室中指出,眩晕与偏头痛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尽快对患者的偏头痛进行控制。然而,在既往才用西药干预时,只能以止痛或者神经舒缓的形式来进行干预,效果相对较差。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化,部分学者提出,以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式来治疗偏头痛患者。在本次研究中,以最为常见的针灸和汤药两种形式来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结合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确定其完整性后,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有34例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最大的59岁,年龄最小的23岁,平均年龄(33.20±5.21)岁,轻度18例、中度12例、重度4例;观察组有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最大的58岁,年龄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33.81±5.43)岁,轻度17例、重度11例、重度6例。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与器质性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取穴位:头维穴、百会穴、太阳穴、印堂穴、风池穴、内庭穴、合谷穴、足临泣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太冲穴、太溪穴、外关穴、丰隆穴、行间穴等穴位,以轻度捻转的方式进行针灸,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60min,每隔1日施针1次。
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疗法。如果患者是痰瘀阻络所致,则需要应用活血化瘀、化瘀通络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以葛根、丹参各100g,桃仁、白芍各54g,郁金、白芷各40g,川乌30g,赤芍25g;如果患者是肝阳上亢所致,则需要应用平肝、清热的药物,以益母草、桑寄、黄芪各20g,石决明、栀子各16g,天麻、川牛膝各15g,钩藤、地龙各14g;如果患者是肝肾亏虚所致,则需要以滋补肝肾的药物为主,以山药、女贞子各20g,墨旱莲、生地各18g,丹皮、山茱萸、泽泻各16g,枸杞、杭菊花各15g,熟地14g;如果患者是气血两学所致,则需要以补气养血、舒经活络的药物为主,以陈皮、白芍、川乌、甘草各15g,白术、黄芪、人参、当归各10g。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成早晚两次服用。
1.3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且眩晕程度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眩晕程度相较于治疗前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眩晕程度无变化。
根据患者眩晕严重的程度由高到低,对患者进行评分3~1的评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的眩晕状况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41%(27/34);观察组患者的眩晕评分为(0.6±0.3)分,对照组患者的眩晕评分为(1.5±0.5)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在近几年的临床实验室中,明确指出偏头痛和眩晕共同发作的可能性高达10%,这也就意味着在患者存在偏头痛时,眩晕的可能性增加,直接影响着其生活质量。从疾病诱发机制上看,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系统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单一的治疗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眩晕的诱发可能[3]。尤其是西药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反复发病的现象,提高其医疗成本,降低其医疗体验[4]。而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针灸作为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案,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效果较差。部分研究者提出,以综合治疗的形式来对患者进行干预,即对患者采取针灸和汤药联合治疗。在汤药方剂的拟定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进行药方的调整,最大程度地保证治疗效果[5]。从本次研究中看,综合治疗方案的效果相对优于单一的针灸。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偏头痛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眩晕状况,优化治疗结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章颖.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6):123+125.
[2]于永波. 辨证用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8.
[3]宋秀彦.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1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6):92-93.
[4]王庆梅,郭永强.对偏头痛患者采取中医内科治疗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2):104.
[5]王海龙.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与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6):5187-5188.
论文作者:高翠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患者论文; 偏头痛论文; 中医论文; 针灸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症状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