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实例探讨论文_王桂美

小学语文阅读课实例探讨论文_王桂美

王桂美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利昌学校 山东 潍坊 261021

摘要 朗读文本可以最直接的品味语言的美,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原滋原味,随着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刺激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是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怎么实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套用阿基米德的话说,给学生一双翅膀,学生就能翱翔所有文本。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课 实例探讨

一、探寻文章“文脉”

一篇文章有它特有的“文脉”,它由特定的词、数字、语言、动作等构成。《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赞扬母子情深的文章,生字不多,语言流畅,朗读难度不大。但要让学生真正领略母爱的真谛,惟有把握爱为主题的“文脉”指导学生阅读。探准了“文脉”就抓住了文章的“魂”。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更能贴近人物内心,就能以声表情,以情运声,提升心灵境界。

1.由相同的词语(没想到),感知母亲一生辛劳。

先看课文片段:

“我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面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这里的“我”为什么两次“没想到”?

生: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师:“我”更是“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个“没想到”贯穿于母爱这条主脉线中。我们不但要挖掘文本中相同的词,还可挖掘文本中相反、相对、相关的词来理解课文。记忆中的母亲与作者亲身看到的母亲有鲜明的反差,当然使我“没想到”。要想“想得到”母亲为什么这么轻,为什么能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还得进一步往下读。

2.由特别的数字,感觉“我”的难过愧疚。

师:“我”以为母亲有100多斤,是因为记忆中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逢有重担让她来挑,若不是力大无穷是不能坚持的。其实她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这些数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最重只有89斤却肩负着养活一家人的担子,“我”竟然没想到,甚至到母亲都生病了“我”还是没想到。

生:这里不光没想到母亲的体重,实际是没想到母亲的痛苦,更没想到报答。

数字里串着母爱,对数字的解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融进了文本中的母亲。

3.由人物的语言,感受母亲宽厚仁慈。

师: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说的“那事”指什么事儿?

生:“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人物的精彩语言是脉线上的亮点所在,读这些文字,是在触摸活生生的人,观看一个个母亲为子女甘愿含辛茹苦的情感大剧。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普天下的母亲都是不辞劳苦、宽厚仁慈的,学生的敬佩之情已然升起。

我们还可以借助有关颂扬母亲的歌曲、诗歌、图片等的播放,借助对自己母亲的回顾,再次分角色朗读文本的第二、三自然段。

4.由情感的变化,感谢母亲的付出。

本文三个人的情感变化是重要的情感线:

“我”的情感变化——抱母亲摔倒,为此没想到母亲很轻而难过;记忆中的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一家人生活重担,为自己没有报答母亲而愧疚,由此突发奇想,要亲自抱一下母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护士的情感变化——开始换床单“让母亲起来”;发现“我”以为母亲100多斤,不知母亲最重只有89斤时责怪:“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进而“动情”,“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吩咐“轻一点”,“不忍离去”。

母亲的情感变化——告诉“我”,一生最重时候89斤;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竟平静地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当在我怀里入睡时竟情不自禁流下两行泪水。

我们可以按三个人物的情感脉线阅读,特别在品味母亲流泪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后,联系前面的内容读,就能深层次地理解母亲的泪代表着什么。

师:母亲的泪水包含了什么?

生:高兴的,兴奋的,幸福的,激动的……

这里学生可以放开思维,只要有理由就行。

师:现在母亲终于得到了儿子感恩的回报,难怪流下泪来,母亲这么多年来容易吗?

生:(自然而然读到):“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读到这份儿上,“我”的母亲,已经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人文已经达到一体——读者俨然就是文中的“我”,文中的母亲就成了读者的母亲,老师的母亲,天下所有人的母亲。

二、创设阅读“语境”

文章不能泛泛而读,应当根据文本的特质,创设特别的语文阅读环境,不断锤炼文字,进行文本语词的深加工。

1. 场景描述。

《桂花雨》中摇桂花欢乐的场景描写,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其中“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连续三个“!”,老师不妨描述桂花雨下落的场景:

师:桂花落在你的头上。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桂花落在你的脸上。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钻进你的脖子里”、“落在你们的身上”……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虽然学生读的是同一种句子,但他们读的语气、感情、对课文的理解会一次比一次深透,不可阻挡的会陶醉于桂花浓浓的香气中,甚至真的会闻到桂花飘香的味儿,看到桂花飘落的姿态,听到桂花飘动的声音。

2. 角色转换。

《墨梅》一诗,为了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把学生转换成诗人角色来读

师:现在你就是王冕,当你来到自家的梅树下你会吟道:

生: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师:你会赞颂:

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师:有人说,你这梅花没有桃花鲜艳:

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师:有人说,你的梅花根本没有桂花香浓:

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转换角色后,学生的兴趣,思维方法都在变化。学生通过读理解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真实含义。这时已经是诗人亲自在向我们表白他清雅高洁、淡泊名利、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品格,达到了以读代讲的目的。

三 小结

于永正说,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者科学的阅读指导,就像为学生装上了翅膀,有了翅膀才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梭潜行。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小学阅读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7):189-191. [2]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79-80. [3]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16(4):215-216.

论文作者:王桂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阅读课实例探讨论文_王桂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