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约束与发展对外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对外贸易论文,过程中论文,要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6)02—0061—007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可持续性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和整个人类社会,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如果能够寻找到约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就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一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本文希望从限制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约束入手,探求对外贸易在克服制约经济增长的特定要素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作用机理,为我国选择合适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对策建议。
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约束
生产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前提。要素投入不足将影响经济增长,生产要素供应结构不合理,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国会面临不同的要素约束。
19世纪初,马尔萨斯认为,自然资源不可能如消费资源的人那样迅速地增长,人口的增长会把人类劳动所得的成果消耗殆尽,人类社会终究会因为自然资源的匮乏而面临灭顶之灾[1—p16]。19世纪中期,马克思指出,人口的过剩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资本大量投入引起的生产机器化会取代许多的劳动岗位,以致很大一部分人口遭遇失业,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所以资本总是供应不足的,资本的相对短缺导致的失业人口增加将会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进程。①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冈德森教授认为,劳动才是最匮乏的生产要素,人的劳动能够制定生产决策,增加生产活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劳动的这种判断能力是最缺乏的生产要素,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2—p706~708]。
那么,究竟哪种生产要素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最大呢?要问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各种要素的再生产成本和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率会超过粮食生产的增长率,建议通过限制人口增加的方法来保持人类的持续发展。但是,李斯特不同意这个观点。李斯特认为,世界上还有大量天然资源没有开发,我们不能以生产力的目前限度为标准,据以计算多少土地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李斯特举例说,整个地球可以容纳的人口,按照野蛮时代渔猎者们的计算恐怕不到100万人,按照畜牧时代牧羊人的计算恐怕不到1000万人,按照原始农业时代农民的计算恐怕不到1亿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3—P113~115]。20世纪70年代梅杰(S.P.Majee)和罗宾(N.J.Robin)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料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可以部分说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有限性。原料生命周期理论把原料生命周期分为派生需求繁荣阶段、供求来源替代阶段和合成研究开发介入阶段等三个阶段。原料生命周期理论最后得到的结论是:通过人类劳动的努力以及资本的投入,土地等自然资源对生产扩张的约束终究可以得到克服,因土地等自然资源增长慢于人口增长而可能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资本、劳动和土地(包括自然资源)都可以被再生产出来,只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再生产成本有明显的差异。判断某种生产要素再生产成本的高低,关键是看这种生产要素恢复原来生产能力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情形是:土地(自然资源)的再生产成本最高,资本的再生产成本次之,劳动的再生产成本最低。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本身可以得到不断的锻炼,劳动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的再生产过程。
近年来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究从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论出发,强调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② 强调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Galor and Weil[4] 分析经济增长时考虑了人口规模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指出经济增长过程主要经历马尔萨斯阶段、后马尔萨斯阶段和现代增长阶段等三个阶段。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从低级阶段逐渐进入高级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二是技术进步使得人力资本的收益率相对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而言上升了,从而诱使人们用提高后代的质量来替代生产后代的数量,使人力资本积累加快。
Hansen and Prescott[5] 的研究提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马尔萨斯技术与索罗技术的差异。Hansen and Prescott认为,马尔萨斯技术需要使用劳动、土地和可再生的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索罗技术不需要使用土地。在经济增长的早期,只采用马尔萨斯技术,由于收益递减和人口的增长,经济增长率长期停滞不前;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逐步进入到索罗技术和马尔萨斯技术并用阶段,人口增长放慢,人均收入水平出现增长;最后,整个经济中只使用索罗技术,进入到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即该经济能为居民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的能力持续上升,而这种能力的持续上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及其所需要的制度结构和意识形态都发生相应变化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技术是由人来掌握的,因此上述分析实际上强调了劳动(人力资本)对其他要素的替代。
就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来说,三种生产要素之间都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是不同要素的替代能力确实有一定的差异。资本可以替代劳动,但不能完全替代劳动,资本也不能完全替代土地,土地对资本和劳动的替代能力相对较差,而劳动却可以较好地替代资本和土地,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可以不断地创造出更好的机器设备,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可以不断地开辟疆土,不断地生产出替代性的“自然资源”。
所以,人类劳动(通常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既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又是最丰裕的生产要素。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是丰裕的资源,不会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劳动要素(资本和自然资源)才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正是强调了人类劳动本身特有的、很强的再生产能力。冈德森认为劳动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则着重强调人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劳动对资本和土地的替代作用,以及劳动对资本和土地再生产的促进意义。
二、利用国外要素与克服要素约束
克服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约束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国外要素补充本国的短缺要素;通过再生产过程不断积累生产要素。我们首先讨论利用国外要素克服本国短缺要素约束的可能性。
1.直接引进国外要素补充本国的短缺要素。钱纳里和斯特劳特(Chenery and Strout)曾经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外汇和储蓄不足的两缺口模型,他们在模型中指出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国际资本来突破本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要素约束问题。后来有学者又把技术因素加了进去,将两缺口模型发展成了三缺口模型。Rosenstein-Rodan提出的大推进(big push)理论认为,大规模地引进国际资本,借助于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互补性,可以迅速地、大规模地实施一步到位的工业化。
从理论上讲,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都可以跨国流动,但是不同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跨国流动成本来看,资本的跨国流动最容易,劳动的跨国流动次之,自然资源的跨国流动成本最高。要素的跨国流动方式包括正常的市场交易,以及军事掠夺和赠送等渠道。但不管怎样,引进国外要素补充本国的短缺要素是不稳定的,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它最终取决于世界范围内某种要素资源的总量水平。
2.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部分利用外国的丰裕要素。通过这种途径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约束问题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本国的资本要素十分丰富,利用资本的跨国流动替代商品的跨国流动,鼓励资本流动到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比较丰裕的国家。当然,也可以通过鼓励劳动的跨国流动来解决要素短缺问题,但劳动的跨国迁移成本要远远超过资本的跨国流动成本。一般来说,资本的跨国流动只能使得资本要素获得再生产,却无法同时使得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获得同等程度的再生产。因此,以资本跨国流动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短缺问题的解决也是暂时的。
3.通过对外贸易间接地利用外国要素。这种方式对要素约束问题的解决也是暂时的。通常情况下,本国企业会根据生产成本的高低,优先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如果存在两个国家,那么,本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同时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结果,稀缺要素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得到了暂时解决。
但是,不同要素再生产能力的差异表明,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土地(自然资源)产品的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过程将因为本国土地等自然资源有限的再生产能力而被迫中断;专业化生产并密集使用本国资本的产品的国家,将因为资本的再生产时间相对比较长和相对较高的资本再生产成本,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对减慢。只有专业化生产并密集使用本国劳动要素的国家,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仅仅为了获取本国短缺要素而开展的对外贸易活动并不能保证本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持续增长。
三、引入对外贸易的再生产过程与克服要素约束
持续的经济增长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再生产,而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可能难以奏效,但可以用劳动要素的再生产来替代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罗斯托指出,资金积累和技术发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冈德森认为,经济增长是人们学会从现有资源中榨取更多产值的过程,通过改革现有的生产技术,在以前认为不适用的材料中发掘新的原材料来源以及改变生产结构,就能实现经济增长。
再生产过程中要素再生产的约束来自于市场需求。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专业化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而专业化分工需要完善的市场交换机制。所以,扩大市场范围是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由于发展对外贸易是扩大市场范围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绝对不能脱离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
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明智的做法是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劳动要素的产品。当然,这里的劳动不是指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指具有很强的再生产能力和很强的要素替代能力的智力劳动,由“智力劳动”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管理、咨询、高新技术等服务行业的产品。本国的智力密集型产品也许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为此,首先应不断提高本国劳动要素的再生产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在分工细致的劳动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由于产品的多样化,分工比较细致,对劳动能力的培养效果要强于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样,就要求本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以保证本国的劳动就业为第一目标,不断发展本国的农业经济,并且把发展本国的制造业作为提高劳动技能的主要手段。当本国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还处于幼稚阶段时,就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当本国发展农业和制造业面临本国市场范围限制时,就应该考虑发展对外贸易。如果别国对本国实行贸易限制,就应该考虑实行对等的市场交换。当本国的智力劳动通过参加生产活动得到了不断提高,本国的智力密集型产品形成了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那么,本国就应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智力劳动密集型产品。
托马斯·孟认为,对外贸易的保护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国内财富[6—p89]。托马斯·孟和李斯特都认为,输入原材料并出口工业品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原因是原材料的输入有利于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获得财富增值,培养劳动技能,但工业品的大量生产必须有规模很大的市场作为支撑。为了培植本国工业生产能力,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大力提倡工业品保护贸易,然而,一旦本国工业发展成熟就会提倡有利于工业品生产的自由贸易。
人们之所以重视工业品生产,关键是在工业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技能和劳动的组织方式都具有无限改善的空间,提高土地、矿产资源生产能力的难度却很大。而工业的发展是以人的劳动能力可以无限再生和无限增长为条件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自然促成资本品的积累和财富的增加。所以,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追求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投入约束,而劳动生产率的无限提高却必须克服有限的工业品市场需求约束,这正是工业化国家与非工业化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的矛盾所在。工业化国家,劳动竞争力很强,工业品价格低廉,需要而且也有条件参加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竞争。非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品缺乏竞争能力,开放市场则会导致本国工业停滞不前,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失去市场基础。因此,非工业化国家依靠本国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十分必要。面对外国工业品的竞争,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国家一般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禁止外国工业品输入。这时工业化国家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敲开非工业化国家的大门,包括开动战争机器,强制性打开落后国家的工业品市场。
当然,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国内市场需求的内生特点使得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变得无足轻重。比如,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同样考虑了市场范围对工业化的影响,但他们并不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有多重要。在Rosenstein-Rodan看来,如果一个经济中的若干个部门同时采
用收益递增的技术,则每个部门创造的收入都会为其他部门提供需求,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市场,使得工业化能够通过“整体的同步的大推进”来实现,所以国际贸易对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Murphy,Sheleifer and Vishny[7] 认为,在采用收益递增的技术时,总需求的外溢效应会带动市场规模扩大,因此落后经济可以通过协调各部门间的投资来实现大推进式的工业化。其实,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述同样支持了市场范围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只不过更加强调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培养而已,但是,这对于一个人口规模比较有限的国家而言是十分困难的。
发展对外贸易,除了可以改进再生产过程以促进要素再生产外,还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促进本国的要素再生产。进口增加了本国的市场供应,提高了本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劳动的再生产。这样,通过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过程,本国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将大大加深,生产效率将显著提高。由于剩余产品进一步增加,超过国内市场的容纳能力,本国对外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加加深,因此政府就需要更加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开展。
为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开展,政府必须制定适当的贸易政策、正确的贸易制度和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本国对外贸易战略必须针对竞争对手作出,需要明确本国的主导产业、国际主流产业和有垄断优势的国际新兴产业。一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基本目标是:以本国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外国资源和商品供应。追求出口本国在成本方面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追求出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追求本国有规模经济的产品,以及追求出口少用不可再生资源而多用资本、劳动或技术的产品,都是一国发展对外贸易时所应追求的重要目标。
发展对外贸易与一国生产要素供给状况有关。如果某一国家已经开始增加现代部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供给,那么它就需要解决这些要素的部门配置问题,以保证最终产出能找到市场和未来必要的中间产品能获得稳定的供给[8—p277]。由于国内经济实际上不可能平衡增长,所以,新增产出的销售往往要求取得国内或国外的新市场。产出的增加也要求进口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可能方法:一是平衡增长,一是国际贸易。前一种方法已经被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所排除,出口扩张战略则取决于世界经济的运行状态。一般来说,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只有在少数国家这样做(而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这样做)的情况下,才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以上分析表明,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缺要素约束问题。但是,对外贸易不仅是通过产品交换获取短缺要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外贸易拓展本国产品的市场范围,为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市场前提。要通过完善本国的再生产过程,提高本国要素的再生产能力,尤其是劳动要素的再生产。
四、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约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将经济增长过程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四个阶段。马尔萨斯、马克思和冈德森在关于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方面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分别对约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进行了诠释。在农业经济阶段,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第一约束要素;工业经济发展初期,资本是第一约束要素,随着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如能源)、市场范围和劳动就业(因资本替代劳动)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服务经济是为了克服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劳动就业约束而产生的。解决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市场范围约束和劳动就业约束问题,关键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通过人力资本来完成的,所以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新的约束的结果是服务经济逐渐高级化,并最终进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第一约束要素。由于不同要素的再生产能力差异和相互替代能力的不同,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最具有可持续增长的可能。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使用与再生是同时进行的,而且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地替代土地、资本的使用。因此,当经济发展进入知识经济阶段时,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就有了潜在的可能,此时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约束不再是生产要素而是产品的市场范围。
在农业经济发展时期,贸易保护十分重要。贸易保护通过促进资本积累,促使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时期的马尔萨斯人口危机,要求克服制约经济增长的土地要素约束,并使工业经济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业经济进入工业经济时期,则要求市场范围有所扩大,并要求进行资本积累或引进外国资本,对于落后国家来说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当然,如果对外贸易有利于本国利用外部市场,那么自由贸易也可以促进本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
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并逐渐进入以技术为核心的后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经济产品以耐用品为主,在一定条件下的需求是有限的。服务经济产品属于非耐用品,且多样化明显,需求比工业经济产品更加广泛而持久,因而可以有效地增加劳动就业,具有可持续性。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引起劳动被资本替代,劳动相对过剩,劳动就业问题限制了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需要大力发展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就业的服务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是以工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所以,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市场范围和劳动就业约束成为重要的约束因素,资源约束(能源、环境等)也会制约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克服资源约束问题,提高工业品竞争力,而推动技术增长又以知识为第一要素,因而发展以人力资本密集的知识经济就成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知识经济属于服务经济的高级化形式,因其密集使用人力资本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市场需求比服务经济还要广泛而持久,因而可持续性更加明显。服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而这恰好可以满足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对技术的强烈要求。在知识经济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和劳动都可以跨国流动,而配置要素的机会与制度条件决定了世界范围内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流动方向。一国或者地区能够吸引资本和劳动流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各种要素都能平等地参与生产分配。资本要素的跨国流动,促使工业经济进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劳动要素的跨国流动加快了服务经济进入到知识经济阶段的步伐。当劳动和资本同时可以跨国流动时,一国既可以获得存量的生产要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不断积累要素,特别是可以从世界范围内获取人力资本要素,从而有助于本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一国对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本要素的吸引能力取决于该国的制度条件、对外贸易政策以及该国国内市场范围的大小。
因此,任何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需要选择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经济曾经落后于英国,但是,美国最终超过了英国并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在美国的经济崛起过程中,对外贸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相继经过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对美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约束的分析,可以部分说明对外贸易政策与美国经济增长不同阶段要素约束之间的关系。
麦迪逊(Maddsion)对美国实际GNP的估计表明,1820—1986年美国实际GNP平均每年增长3.7%。从1874年算起,平均增长率为3.4%;从1949年算起,为3.0%;从1950年算起,为3.2%。更进一步讲,1986年美国的实际GNP比1874年大约高出37倍,比1919年高出7倍,比1950年高出3倍。[9—p1~2] 研究表明,美国产出的增长更多地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依赖劳动和其他要素投入的增加。1874—1986年期间,美国国内私营部门(不包括政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1919年算起是2.1%,从1950年算起是2.1%,1986年的人均产出比1874年高出9倍,是1950年的2倍。1874—1986年美国国内私营部门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平均为:1874—1986年期间是1.9%,1919—1986年期间是2.0%,1950—1986年期间是1.7%。[9—p2、5、32]
在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美国实行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1783年至今,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83—1933年,美国推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第二个阶段是1934—1973年,美国推行的是多边自由贸易政策;第三个阶段是1974年至今,美国推行的是多轨并进的“公平”贸易政策。
1783—1933年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期间,美国主要采用进口关税措施,限制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同时积极争夺国际市场。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赶超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期。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经济强国。1910年,农村人口占美国全部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45.3%,美国全面进入了工业经济时期[10]。1934—1973年,美国大力鼓吹建立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继英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全面推行关税保护政策,以及建立帝国特惠制以后,美国开始充当建立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旗手[11]。在美国的倡导之下,先后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年以后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举行了七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的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1970年,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NP的比重增加到了约65%,美国进入服务业全面发展时期[12]。1974年至今,美国逐渐从多边自由贸易政策转变为“多轨并进”的公平贸易政策,表现出对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不信任和无奈。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广泛推行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双边的贸易开放协定和区域性的自由贸易组织,同时也不放弃建立和维护现有的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这一时期,美国实行的公平贸易政策实质上是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多轨并进的自由贸易政策,其核心是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目的是维护美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目前,美国正在大力发展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知识经济正在美国全面展开。
我国正从农业经济进入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如能源)、市场约束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选择合适的对外贸易政策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增长呢?
我们认为:(一)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获取我国的短缺资源。(二)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工业品的市场空间,增加劳动就业,提高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经济早日进入服务经济阶段或知识经济阶段。(三)不断拓展国内市场范围,通过增加劳动收入,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档次,拓展国内市场需求范围和保持市场需求的持续性,为我国经济升级换代提供有效的国内市场支持。
[收稿日期]2005—07—08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2—710页。Rostow(1960)从经济增长角度把人类社会分为传统社会、起飞之前、起飞、走向成熟和大众高消费社会五个阶段。Rostow认为,确保经济成功起飞的最关键因素是生产性投资能否迅速增加。这个观点与Lewis
(1955)强调影响经济扩张的关键是将财富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观点是相同的。可以看出,Rostow和Lewis主要强调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要素约束问题,我国学者也多持这种观点。
② 本文中将人力资本界定为高级的劳动要素形式,技术、制度因素则归纳为其他劳动要素形式。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工业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