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事业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艰苦奋斗,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最深厚、最宏大的动力之一。中华民族所拓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艰苦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文化意蕴和最本质的逻辑联系。
一
艰苦奋斗,既是对中华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美好社会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本质、最客观的描述。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改天换地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最客观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为一切困难所吓倒,敢于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伟大气势。例如孙叔敖与先秦楚国的期思陂水利工程、李冰父子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等等,就是中华民族为征服自然的真实写照,其间涵纳了中华儿女的多少智慧与辛劳,恐怕无可估量。总之,中华民族为改善生活条件、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所进行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无不为艰苦奋斗精神所激励。
其次,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反抗本国封建主义黑暗统治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最客观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决反抗暴政,敢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英雄气概。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长期经受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②]如果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算起,历经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一朝代,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所仅见的,而他们为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反动统治,敢于拚搏、勇于奋斗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地激励着他们的优秀儿女。
再次,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反抗民族侵略,维护民族平等;反抗外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最客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压迫,追求和平和民族平等而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气概。
为了抵抗北方蛮族的南下暴掠,从战国时代至明朝,历经二千年,中华儿女为长城的修建与修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恰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艰苦奋斗精神、刻苦耐劳的伟大品格、不怕牺牲的坚韧顽强精神,才凝铸了长城的坚固和壮伟。在世界上,长城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一,人们感兴趣的是它能在古代历史条件下拔地而起,成为世界古文化的一大奇迹;也许我们中国感到骄傲的则是,蕴藏在长城背后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反抗外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历史的壮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要求和平、要求民族平等、要求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顽强地探索中国兴盛之理、艰辛地追寻民族振兴之道,是近代中国人的历史特点。“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③]
复次,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承继和弘扬,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受到珍视。
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地受到中华儿女的遵循和践行,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蕴之一而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它首先映现在中华元典之中,广为流播。《尚书·大禹谟》说:“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是说不能游手好闲,沉溺于安逸之中。《尚书·君陈》又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是说每天都要努力不怠,丝毫不敢安闲逸乐。《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元典所昭示的艰苦奋斗精神,千百年来,早已内化为中华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得到遵循。在老百姓生活中,人们把艰苦奋斗与勤俭持家联系在一起。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④]“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⑤]“惜衣有衣,惜食有食。”[⑥]在人们的政治观念中,把艰苦奋斗同勤俭治国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中华共识。《国语·鲁语下》说:“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代欧阳修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艰苦奋斗同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提倡“发愤忘食”的精神,而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⑦];孟子强调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所谓:“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⑧]总之,艰苦奋斗既是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文化信念,又是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传承不辍的优秀文化传统。
由于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早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克服千难万险、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由于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准则,千百年来,不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时代,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
从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性角度看,它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在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⑨]
首先,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复兴事业的伟大继承者。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规模空前的三年解放战争,等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没有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要打倒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是不可能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为我们战胜前进中的艰难困苦,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建国后,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封锁;我们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困难;我们还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等等。这一切,都无不闪烁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耀。
其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良文化传统。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搞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深刻论述。在中国刚刚迈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时,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的最大政治,是一场深刻的新的革命。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还会不断地遇到麻烦,因此,“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⑩]“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1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翻一番的初步胜利后,邓小平同志又告诫全党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指出:“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应该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拒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12)在我们取得翻两番的伟大成就时,在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又提醒道:“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1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长期努力,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不仅现在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还要不断地教育青少年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精神,争取早日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
总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为实现中国社会跨世纪发展的伟大目标,必须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
再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由我们所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起步的:国家大,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人均占有耕地与资源数量比其他国家小;经济基础薄弱,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与人口数在整个发展格局中占突出位置;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文化比较落后,等等。从世界发展格局来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规模大,要实现持续发展目标,比发展规模较小的国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处于创业时期”的概念。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14)
复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本身所规范的。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这就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姓社不姓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前途。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经受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考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证。它还表明,我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它是我们反对和整治腐败的有力武器。肃清腐败,必须依靠群众;要赢得群众,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5)提倡艰苦奋斗,发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密切党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是铲除滋生腐败温床的重要手段。腐败现象,消解了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与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尖锐对立的。弘扬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正气上升,消极腐败现象的邪气才能下沉,直到最后被消除。它还表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世界水平的,因此,要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能够为中华民族在历史性的发展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继承和弘扬,它既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又是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联系,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状况与实在内容所决定的。
注释:
①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69页。
④朱柏序《治家格言》。
⑤牛树梅《天谷老人小儿语补》。
⑥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⑦《论语·述而》、《论语·阳货》。
⑧《孟子·斋娄上》、《孟子·滕文公下》。
⑨(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单行本,第13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⑩(11)(12)(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第217、406、342页,第290、383页。
标签:艰苦奋斗精神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