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也是一种严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宽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或学生的教育,非常严格,这本无可厚非;可惜的是,他们似乎忽略了可与严格相辅相成的另一手:宽容!
其实,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把“宽容”列为老师必须学会的一种教育方法。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自然也应学会这种教育方法。
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严格,一种特殊的严格。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巧妙地对孩子或学生适当宽容一点,有时还会收到比严格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要使宽容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灵活而辩证地使用它。一般说来,如下几点很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宽容不是无目的的不理不问,而是有意图地沟通思想。有些孩子,由于年幼无知说了错话或做了错事,连他们自己也不知为啥错了,如果只是倾盆大雨式的批评甚至棍棒相加,孩子吃尽了苦头也不会明白什么,留下的只能是不解和怨恨。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满怀激情的开导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认识,一点一点地为他们营造改正的环境和时机。或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去阅读有关画册和书报,让他们逐步感知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逐步认识到家长或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在他们的认识提高之后,不仅不会再犯同类的错误,而且对家长也会更加尊敬,对老师也会更加信赖。思想上沟通了,孩子们对我们有感情了,问题也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次,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而是有区别的教育鼓励。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在孩子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之后,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想一想,尽可能地从错误之中找出正确的因素或合理的地方,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教育、帮助。尤其是在教育之后,千万不能忘了鼓励,不能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绝不可事无巨细,唠唠叨叨,直弄得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比如某孩子上学之后,在他做值日生那天,锁了门之后才发现钥匙仍留在教室里,只好爬窗子取钥匙。对诸如此类的事儿,我们应既肯定他的责任心,又批评他的不细心;既希望他改正不细心,又鼓励他保持自己的责任心。
第三,宽容也不是没办法的不即不离,而是有技巧的热情处理。有个刚上初中的独生女,平时生活散漫,学习成绩很差,挨批评被处理成了她的“家常便饭”。老师和家长,都感到这孩子无药可救。后来,我把她请到家中,让她坐下,给她倒茶,……不等我开口,她在接茶杯时就感动得哭了起来。从她的哭诉中我才知道,原来,仅仅因为成绩差,同学就瞧不起她,老师说她不是读书的“料儿”,家长也说她至多是个“锈才”。这样,她也就想破罐子破摔了。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大家也就越瞧不起她。但是这一次,仅仅一个让坐,一个倒茶,她就感到毕竟还有人关心她,爱护她,相信她,理解她,因此,她深切感受到世上毕竟还有温暖在!此后,她认真改正缺点,认真学习,各方面都慢慢地好了起来。
第四,宽容更不是无限期的撒手不管,而是有时效的积极感化。有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小皇帝”,几乎天天挨批评,隔三差五地被送到校长室来。我教育他时,也曾“严格”多次,但效果很差。后来,我换了一手,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以极为宽容的尺度,允许他在新学期中再被送来5次。 想不到这一宽松的允诺却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他只在上半学期被有关老师送来两次。以后,连被老师批评的次数也极为稀少了。初中毕业后,还考上了重点高中。
由此看来,对孩子教育,如果我们能采取多关心一点,更宽容一点,而且做到宽得合理,宽得适度,就可为孩子铺起一座“渐进的桥梁”。而这座“渐进的桥梁”,既是更高层次的严格要求,也是改正错误、培养人才的最佳通道。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