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三生物教学中,如何针对高考的要求,充分做好备考工作,是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当前高考的形式,总结出应遵循夯基础、深钻研、强落实、提能力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高三生物 生物教学 备考策略
在实行新高考形势下,理综使用全国卷已经两年,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感觉全国卷要比山东卷难,我认为全国卷的真正特点其实是“活”。其命题方向、试卷结构、设问方式、对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查角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对接程度等等,都跟传统山东卷的僵化死板本质不同。而我们某些老师的生物教学几乎还完全停留在机械认知、教条梳理、重复训练、盲目巩固的层次上,教,教不出高度;练,练不出新意;考,考不出效果。不从根本上变革,简直死路一条、毫无胜算。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当前高考的形式,针对高中生物学科总结出了几点备考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贴近教材
就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生物题目的特点来看,基础知识,尤其是课本原文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的比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梳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在高三备考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贪图一两次测验或模拟考“质”的飞跃,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到授课的内容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试题的命制“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教会学生“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模式会让学生通过复习,具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共做高考题,同研全国卷
大家会发现近几年试卷上有些题目它的答题线拉的很长了,大量的试题变成为什么,原因是什么,带来的启示是什么;或者直接线也不用画了,提出实验目的然后就让你独立地完成整个实验设计,这往往就是一些开放性题目。开放性试题主要通实验设计、生物学中的一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解释,生物学现象发生的意义。这就要求考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内化才可以,这个功夫绝对不是临时抱佛脚、考前翻书就能够做到的。这种题型能有效区分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学生,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有很好的区分度。
三、用好材料,编好学案,做好测试,重视评讲
充分利用好一轮复习材料,教师注意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利用,充分利用课本和材料夯实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案编写要发挥集体智慧,要简洁实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规范思维的养成。
每一年高考阅卷结束,反馈回来的阅卷情况,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基本概念模糊。
2.设计实验能力低下。
3.审题能力弱。
4.文字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所以,从讲评入手,做好以下几点:
(1)审题能力。注重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把握、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等。
(2)信息处理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教会学生对各种生物题型的解题技巧、解题方法。
(3)语言表述能力。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答案。
(4)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考试中总结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并加以克服解决。
四、全面复习,提升能力
1.回归课本是始终不变的主题,要全面识记基础知识,不漏盲点,尤其是基本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记忆。
2.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基本实验、经典实验要牢固掌握,然后学以致用,在题目训练中训练自己对实验结果、实验思路、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等的分析能力。
3.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在平常上课和习题训练中让学生多动口描述、动手书写。可适当增加像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等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表述能力和答题规范。
4.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生物知识的考查越来越注重理解,有很多课本上的专有名词要求学生理解后转换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平时训练中多找一些信息题,在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结:高考复习首先要根据生物高考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夯实学生的基础,加强训练,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备考是一项复杂、长远的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师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时时关注高考、研究高考,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备考。
论文作者:张金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生物论文; 课本论文; 知识论文; 不出论文; 题目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