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周肌群对下腰痛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_张晶

髋周肌群对下腰痛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_张晶

张晶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为了解髋周肌群对下腰痛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所查历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整体归纳,总结浅见,供参考。

关键词:髋周肌群;下腰痛;研究进展

1前言

下腰痛又称为腰痛、下背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最常见的疾患。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身体的健康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且患有下腰痛的人群有逐渐向年轻人靠拢的趋势。流行病学表明:下腰痛的发病率高达84%,其中慢性下腰痛为23%,致残率达11-12%[1]。目前,关于下腰痛的发病率,文献资料的报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我国下腰痛已成为我国青中年人活动受限的首位原因,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2髋部影响腰部稳定性的解剖结构

2.1骨性稳定结构

骨盆,是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重要连接枢纽。坐立时,骨盆将上肢、躯干的重量传递至坐骨结节,是承受上半身重量的托盘;站立或行走时,它将重量传递至下肢。骨盆位于腰椎的下方,是腰椎的基座,是腰椎稳定的重要结构。

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是纵轴骨的尾端向骨盆、下肢骨骼过度的骨性标志。其主要功能为人体提供稳定性,保证有效地向下肢转移上半身的重大负荷。骨盆与腰椎之间的稳定的维持,是借助骶髂微动关节的连接,稳中可动,动中带稳,有力地保障了人体的腰部的骨性稳定性。

2.2软组织稳定结构

髋周肌群分前群与后群。前群包括了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及股直肌。髂腰肌是一块有力的髋关节屈肌,为腰椎提供完美的垂直固定,与腹直肌等腹部肌肉稳固的结构共同维持的腰部的稳定性,减少腰部疼痛的出现。后群包括了臀大肌、臀中肌、腘绳肌。臀大肌覆盖于髂骨、骶骨、尾骨上,对维持骶髂关节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对稳定腰椎的稳定性不可忽略。于臀中肌、腘绳肌共同维持骨盆的稳定,为腰椎的稳定打牢基垫。

3下腰痛的病因病机

下腰痛发病机制复杂,但是错误的身体姿势是导致下腰痛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身体姿势,对于预防下腰痛的发病至关重要。本文在主要针对髋周肌群的改变对下腰痛功能状态的分析,总结髋周肌肉失衡引起下腰痛的发病机制。

髋关节出现骨病、脱位、角度的改变或下肢的长短不一,使身体的生物力学发生改变,首先出现自身出现代偿机制,临时弥补身体的生物力学的不足。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不均匀的力学作用下,髋关节、骶髂关节、髋周软组织组织结构皆发生变化,逐渐出现劳损、破坏,形态学的改变,逐渐出现失稳,引发疼痛。同时腰部的失稳或疼痛反之也可影响髋周改变或引起疼痛[2]。

4髋周肌群失衡下腰痛的运动疗法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下腰痛的躯干和臀部肌肉振幅高于健康组。虽然他们没有测量脊椎的稳定性,但作者认为需要增加躯干和臀部肌肉的活动来增强下腰痛组的躯干稳定性。髋周肌肉加强锻炼对预防和治疗下腰痛很重要,已经证实[3],髋周肌群锻炼可有效改善下腰部疼痛。常见的运动疗法主要为:麦肯基疗法、William 体操、核心稳定训练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麦肯基疗法

麦肯基疗法适用于“骨盆前倾-腰曲增加”型的下腰痛。由长时间屈髋位坐卧、过度频繁屈髋动作等不良异常姿势或运动疲劳未得以恢复首先引起肌肉疲劳无力失活,使骨盆前倾的肌肉短缩变粗无力。麦肯基主要的治疗方法[4]:患者俯卧位,若在屈曲姿势下疼痛明显,可在腹部下方放置枕头,再逐渐取出枕头以增加伸展角度,每次调整伸展角度,暂停5-10 分钟,可使椎间盘内的压力减小,最后进展到让患者自行以手肘部支撑躯体上部。若患者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俯卧姿势,可以反复地站立挺身,做间歇性的被动腰椎伸展运动。使髋周的屈曲肌群牵伸变长、腰背肌收缩变短恢复肌肉的原来的形态和功能。

4.2 William 体操

William 体操适用于“骨盆后倾-腰曲减小”型下腰痛。由于长时间伸髋位仰头作业、过度频繁伸髋动作等不良异常姿势或运动疲劳未得以恢复,首先引起肌肉疲劳无力失活,使骨盆后倾的肌肉短缩变粗无力。Williams[5]医生认为,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前凸的增大,通过增强腰椎屈曲肌群,腰椎前凸可以减轻,可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因此这种运动疗法强调提高腹部肌群与臀部肌群,避免腰椎伸展的运动。William 体操的目的在于:(1)使脊椎后部的小关节面与椎间孔变宽,减少神经的压迫;(2)牵伸背部伸肌肌群与髋部屈肌肌群;(3)强化腰椎屈曲肌群与臀部伸展肌群。

4.3核心稳定训练

核心稳定训练适用于骨盆-腰椎运动节律的下腰痛。核心稳定训练在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该训练方法认为不仅需要训练躯干的浅层肌肉,更应重视躯干深层肌肉的运动控制训练。核心稳定训练一般主要分为四个步骤[6](1)中立位的控制;(2)方向的控制;(3)失衡的控制;(4)核心肌群的主动牵伸与抑制的控制。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主要通过提高脊柱、髋部周围肌群的力量、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增强肌群间的平衡、灵敏和协调能,从而达到保护脊柱的作用,延缓或阻止慢性腰痛病程的进展,减轻腰痛的症状,提高腰椎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腰痛的运动疗法种类繁多,是否存在一种腰痛最佳的训练方法,目前还不清楚。因此,需要对腰痛发病机理做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需对运动疗法的机理做更多的研究。

5小结与展望

5.1髋周肌群的失衡导致腰椎的不稳,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原因,

5.2髋周肌群与下腰痛的关系可以除了从生物力学、解剖学上论述,可从分经论治、筋膜链角度论述;

5.3目前国内对髋周肌群对下腰痛的影响文献较少,国外相关文献较为零散,缺乏对该问题的做系统回顾或META分析;

5.4髋周肌群是如何影响和导致下腰痛的机理尚无统一定论;

5.5髋周肌群与下肢的关系密切,根据人体的整体观,是否髋周肌群同样可以影响上肢或纵轴的颈胸节段;

6参考文献

[1]Deyo RA, Jarvik JG, Chou R. Low back pain in primary care [J]. BMJ, 2014, 349:g4266.

[2]杨雅琴,张通.正常步态和偏瘫步态的特点与对比[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08-609.

[3]Zeni J,Pozzi F,Abujaber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impairments and movement patterns during gait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ip osteoarthriti[J].JorthopRes,2015,33(3):382-389.

[4]Carolyn Kisner, Lynn Colby.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Techniques (5th edition) [M].American: F.A. Davis Company, 2007: 393-397.

[5] Paul C. Williams. LESIONS OF THE LUMBOSACRAL SPINE Part II. Chronic Traumatic (Postural) Destruction of the Lumbosacral Intervertebral Disc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37, 19(3):690-703.

[6] Comerford MJ,Mottram SL.Functional stability re-training: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mechanical dysfunction[J].Man Ther, 2001,6(1):3-14.

作者简介

张晶(1987),女,辽宁锦州人,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6级研究生,中医骨伤专业。

论文作者:张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髋周肌群对下腰痛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_张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