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冒药物药理成分分析及临床用药指导论文_于小五

(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 河南 长葛 461500)

【摘要】 目的:对抗感冒药物的药理成分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开出的抗感冒药物的处方中抽取720例进行研究,对抗感冒药物的药理成分表现和临床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主要可以分为抗病毒、收缩血管、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中枢兴奋和抗组胺。(2)经统计,本次共有174例为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4.17%,其中90例为不合理处方,72例为药物成分重复,12例为不对症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41.38%和6.90%,其中处方不合理最多,和其他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共有68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4%,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心跳加快和过敏等,其中以肠胃不适最常见,和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成分药理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改善抗感冒治疗的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 抗感冒药物;药理成分;临床用药;用药指导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45-02

感冒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咳嗽、头痛和鼻塞等为最主要的临床症状,绝大部分患者都是由病毒感染所致[1]。经流行性病学调查显示,感冒的多发季节集中在冬春两季。由于该病非常普遍,所以临床治疗相对比较草率,再加上目前抗感冒药物种类繁多,很多药物的成分非常相似,导致了抗感冒药物的滥用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不仅不利于感冒的治疗,还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我院随机抽取了720例感冒患者的抗感冒药物处方,对其药理成分和临床用药情况进行了如下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开出的抗感冒药物的处方中抽取720例进行研究。入选者均符合感冒的临床诊断标准,并接受门诊治疗,且临床资料和处方信息完整。其中男性患者394例,女性患者326例;本组患者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39.56±9.84)岁。其中儿童、青少年、中年和老年患者分别有154例、138例、122例和306例。

1.2 研究方法

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方信息进行整理,并对患者的病情和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专门的处方分析审核小组对720例抗感冒治疗处方中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对其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不合理使用进行统计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作用

本组处方共涉及4种感冒药,分别为复方酚氨伪麻片、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氨咖黄敏溶液和咖酚伪麻片,共包括抗病毒、收缩血管、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中枢兴奋和抗组胺等6种药理作用。

2.2 不合理用药分析

经统计,本次共有174例为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4.17%,其中90例为不合理处方,72例为药物成分重复,12例为不对症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41.38%和6.90%,其中处方不合理最多。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2.3 不良反应

共有68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4%,其中36例肠胃不适,22例恶心呕吐,16例血压升高或心跳加快,24例过敏,其发生率分别为52.94%、32.35%、23.53%和35.29%,其中以肠胃不适最为常见,均在停药后消失或改善。

3.讨论

抗感冒药物的种类较多,很多药物成分比较相似,药理作用相同,但与此同时不同的抗感冒药物中的药物成分也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需要在临床用药中合理应用,注意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的区别[3]。如果不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抗感冒药物,则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还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感冒的临床治疗中,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药物学专业知识,充分掌握不同药物之间的药理成分和药理特点,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感冒药物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的课题就是对抗感冒药物的药理成分和临床用药情况,经过分析发现: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主要可以分为抗病毒、收缩血管、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中枢兴奋和抗组胺。下面我们对这6种药理作用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抗病毒:以金刚烷等成分为主,在临床中以复方氨酚烷胺片为代表;(2)收缩血管:以盐酸伪麻黄碱等成分为主,可有效缓解鼻粘膜充血等症状;(3)化痰止咳:以右美沙芬、愈创木酚甘油醚等成分为主,前者可以有效止咳,后者则可以对痰液进行稀释,具有显著的化痰效果;(4)清热解毒:以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为主,具有缓解头痛、发热等症状的作用;(5)中枢兴奋:以咖啡因成分为主,代表药物有酚咖,可以缓解嗜睡、疲劳等症状[4]。

另外,本次共有174例为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4.17%,其中90例为不合理处方,72例为药物成分重复,12例为不对症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41.38%和6.90%,其中处方不合理最多,和其他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和其他研究数据基本一致,说明目前感冒的临床治疗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综上所述,抗感冒药物的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对其成分药理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改善抗感冒治疗的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曾文,高海红.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和临床用药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17(03):2655-2656.

[2]徐红冰,刘皋林.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0,04(15):271-274.

[3]周文颖.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21):479-480.

[4]郭昌辉.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4(06):14-15.

论文作者:于小五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抗感冒药物药理成分分析及临床用药指导论文_于小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