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与学术期刊_学术期刊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学术期刊_学术期刊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学术期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算机技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23 TP3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期刊领域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给传统的期刊编辑模式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几乎渗透到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使期刊在质量、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明显地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期刊工作和管理方式,也为我们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个编辑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编辑应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计算机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挑战,在这场技术革命的大潮中经受住考验。本文仅就计算机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恳请同行斧正。

一、计算机在期刊管理和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进入期刊管理和编辑工作领域,彻底改变了编辑工作的现状,使期刊编辑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编辑工作现代化已向期刊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速期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步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1.利用计算机进行期刊管理

当今社会各行业中,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已非常普遍了。运用计算机进行期刊管理有其独特的魅力。一个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规模一般在几人至十几人之间,人员较少,但日常管理工作却相当地繁杂、琐碎,稍有疏忽很容易出错,且有不少是重复工作。因此,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期刊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而利用计算机对期刊工作进行管理,其高效、快捷和方便的程度是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比拟的,实现期刊管理工作现代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稿件管理 在计算机里存入稿件的基本信息,包括稿件编号、收稿日期、稿件名称、作者姓名、职称、单位、邮编等,并将稿件进行分类、审阅、修改、刊用、退稿的情况记载下来。其中对以磁盘的形式投稿的作者,还需记下稿件的文件名。根据以上信息,建立稿件数据库,若要了解某篇稿件的情况,只需输入几个命令即可完成。

第二,人员管理 包括作者管理、审稿人员管理、编辑人员管理三部分。分别存入作者、审稿人员、编辑人员的简历、专长、代表成果、近期研究动态,以及获奖情况等,编辑人员还要存入工作业绩,完成年度工作的数量、质量、奖惩记录、考核情况等信息。以便建立作者数据库、审稿专家数据库、人事管理数据库。这样可根据数据库的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当在选择审稿专家或作者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有关审稿专家或作者名单供选择,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审理稿件的质量。

第三,期刊质量、数据管理 存入期刊的转载、获奖、引用情况,以及期刊论文数据,包括作者投稿的论文数据,经过编辑加工的发排数据和期刊的全文数据,建立期刊质量、管理数据库。这些数据是期刊工作的宝贵资料和档案资料。

第四,文件、资料管理 存入国家、省级、单位、行业组织等各种文件及期刊编辑部拟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文件等,并分类存入资料室书籍、期刊、报纸及其它相关的档案资料。建立文件、资料数据库。

第五,财务管理 存入经费的各项收支情况,可进行期刊成本预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约经费,建立财务数据库。

第六,征订、发行管理 期刊的征订、发行工作需要占用编辑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如果利用一些发行软件,并通过对社会、读者等各种数据的分析,准确、快迅、全面地掌握有关数据,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节省了人工抄写的时间,保证了发行工作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机还能自动地将漏订的原订户名单打印出来,及时补订,还能对征订单位进行分类统计,以扩大征订和发行范围。

建立各种管理数据库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期刊管理所不能缺少的。目前已有不少数据库软件,使用一般都较简单,可以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期刊编辑部的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及时分类输入常用的信息资料,建立既有共性,又有自己期刊独特的需求的各种数据库。既可用于及时了解稿件、人员、期刊等情况,又可用于统计、检索、查询,还可用于发放稿酬、编制索引、总目录等项编辑工作。强化了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编辑部普遍存在的编辑力量不足的问题,工作效率和期刊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证。

2.计算机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的作用已被编辑们认同。现在大多数的期刊编辑部已配置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为我们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的编辑人员还为数不多,有必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尽快掌握编辑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应用技能。

①利用计算机组稿 组稿是编辑的前期工作,属于打基础和开创性环节。这项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期刊的质量等。组稿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存储容量大,检索速度快的特点,通过作者数据库,对作者队伍的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为我们编审人员提供各专业相关主题的最新动向和研究论文,为我们了解作者,开发选题,筛选稿件提供了依据。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广泛参加学术活动,多方联络,争取到一些有影响的文稿,以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和转载率。在不久的将来,还可通过网络与作者取得联系,向作者约稿、组织稿件,收集社会反映,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学术期刊编辑一般在编稿、校对上用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势必造成情况不明,信息不灵,选题枯竭,如果今后能利用计算机及时了解学术动态、研究热点,在选择稿件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组织高质量的文稿。

②利用计算机进行稿件评估 编辑是文稿质量的把关人。可利用计算机各种数据库提供的最新学术动向、最新数据及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的类型、级别等,对稿件观点、结论、数据进行核准,提高了查全率、查准率,省去了编辑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编辑人员可利用它进行定量性分析及总的评估,以确定稿件的基本价值和质量。同时还可以弥补由于编辑人员自身专业局限、信息局限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是编审人员的得力助手。

③利用计算机录入稿件 计算机的文字录入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凡具备计算机的编辑部一般都最先开发此功能。计算机的录入方法有五笔字型、拼音简码、双拼或全拼等几种,适合各种水平的编辑人员使用。若拼音掌握不好的编辑人员,可以采用五笔字型录入法;若拼音基础较好的编辑人员,可采用五笔字型录入法;若拼音基础较好的编辑人员,可采用全拼或双拼。在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后,就可上机录入文稿,非常简单易行。另外在录入速度上,比铅字快,每分钟可录入80—120个汉字,且无论增加或减少多少部份,只要录入人员录入, 文稿原来部分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就会自动后移或前提,不需要像铅字一样,一行一行搬挪,修改错误更是快捷、简便;若以后由各编辑人员分别完成自己分管稿件的录入工作(现有些学术期刊已这样做了),那么会大大减少各种专业术语、符号、公式、图表错误,减轻了校对工作量,尽管看似编辑工作增加了“录入”环节,但实际上此环节是一个详细审读稿件的过程,使期刊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证。

④利用计算机审稿、加工稿件 现有越来越多的作者使用计算机撰写论文,作者交磁盘稿的现象已非常普遍,这样不仅节省了录入时间,而且还减少了文字差错,必将成为发展趋势。虽然还有为数不少的作者交手抄稿到编辑部,只要编辑人员学会操作计算机,录入计算机后,也能同磁盘稿一样进行打样审读,或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审读,提高了审稿效率。审读后,可根据审稿专家数据库提供的情况,选择审稿专家。对于应退作者修改的稿件,编辑可在磁盘上输入简要具体的修改意见。至于编辑直接加工的稿件,可在屏幕上完成对稿件的加工,包括改错、增删、调整、规范化处理等。有需要由前调到后的,或由后调到前的,在计算机上都会很容易,出错率大大降低。若是以往,编辑改动好的文稿,稍注明不清,检字工就会排错,要改就要动几块版子,十分麻烦。另外,在编辑加工文稿中,编辑常常要查阅字典、辞典,有时为查一个字或词,需要找多种字典、辞典,但利用计算机就方便多了,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部典集。

⑤利用计算机技术排版 近几年,期刊的排版技术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原来制版、排版等工艺是印刷厂的专利,而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排版将成为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编辑有条件直接在本编辑部内参与完成。编辑在修改好文稿后,经主编终审定稿,即可直接由编辑在计算机上,采用先进的排版软件,键入相应的排版命令,完成版面设计。省去了编辑经常往返于编辑部与印刷厂之苦,排版过程也更易体现编辑的意图,避免了由于印刷厂排版人员对学术期刊所涉及的专业不熟而出现的错误,可以将控制期刊排版质量的环节掌握在编辑手中。编辑可以一边设计一边调整,比较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版面设计。使其更符合学术期刊的严肃性与连贯性的特点。把学术论文的层次和正文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做到在规律中见出生动,规范中体现特色,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版面安排更加美观,排版方式更加合理,从而使排版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计算机排版技术具有铅排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传统的铅排技术由于是活字字模机器生产,需要占用较大的场地和大量的生产对象,生产过程专业化、复杂化,拥有多种工序,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与相互协作,铅字活版不便搬运,版面设计要求一次设定,一经排成的印版不宜于较大的改动。而计算排版系统具有智能化、体积小、功能强、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计算机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可放置在编辑的办公桌上,编辑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参与排版。计算机除具备传统的文字排版功能外,还具有对各文种各类符号任意调用的功能,过去难排版的化学结构式和复杂图表已能直接排出,实现了图文混排。并且字体、字号的种类很多,为我们版面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编辑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计算机屏幕上变换字体、字号,可以任意调换、删改,甚至拉长压扁,还可添加花边、底纹。版面的修改,只要在版面编辑状态下,即刻可改好版面。除文字、图表信息录入外,版面的形成和改动都是自动的程序过程。计算机排版系统还具有造字功能,还可减少铅排毛样中的缺字、倒字等错漏,缩短了排版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期刊质量,拓展了编排手段,使得编辑运作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是编排一体化的形态。

⑥利用计算机校对 校对是期刊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术期刊的校对工作是一项繁杂、枯燥、琐碎而又细致的工作。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如果一篇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倘因校对的失职错漏很多,就可能带来原文意义的改变,甚至文章本身应具有的价值也会丧失殆尽。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编辑部由于人手少、经费紧张,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来完成。印刷厂将排好的清样打印出来后,送到编辑手中校对,文稿一般需经过编辑三四次校样后,才可付印,周期较长,编辑人员负担重,因此,计算机校对应该提到校对工作日程上来了。

现在学术期刊的排版已完全用计算机了。但作为排版与印刷之间的中间环节——校对,却仍然采用人工校对的传统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校对软件陆续走上市场,这对于解放校对人员的眼睛,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校对周期,改善期刊质量十分必要。但是计算机校对和人工校对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计算机校对可减轻人工校对的压力,缩短校对时间,对同一内容可以采用同一控制命令,采用拷贝复制的办法,这样减轻了校对工作量。计算机能控制字体的变化及字号的大小,不会出现“倒字”现象,页码也是自动添加,不易出错。但计算机校对一段话,一个句子是否完整,表达意思是否恰当,有无多录、重录、漏录,排版有无差错,标点是否正确,无法判别,它还只是局限在词语的判别上。人工校对,尤其是编辑自己校对,将原稿与校样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对照一遍,不仅可发现文字、标点上的错误,还可发现原稿在语法、修辞及内容上的错误,以及校样多录、漏录、倒录与排版方面错误,尽量把差错减少到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但其不足是校对时间比较长,很费眼睛,且随着心理疲劳逐步加大,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错漏出现。因此,目前应将人工校对与计算机校对交叉进行,以提高校对准确率,尽可能地在付印前,消除一切错漏。

⑦利用计算机进行装帧设计 装帧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术期刊质量如何,不仅仅取决于其内容,而且还要受表现形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期刊的装帧设计有不同的标准,学术期刊的装帧风格应以庄重、朴素、简洁、大方为主,不需过份修饰。一般学术期刊的封面比较固定,一年变换一次图案,每期只需变换色彩,且每期封面的颜色种数也不宜过多,否则,过于花哨就与学术期刊的内容不谐调,因此,优秀的装帧设计必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目前,期刊的装帧设计不少已采用计算机平台设计系统进行。利用该系统进行创作,设计者亲自操作计算机,直接选择多种组合的最佳方案,可以做出传统手工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时,减轻了手工制作带来的繁琐。计算机制作不仅形式丰富,还能直接观察设计效果,通过打印机立刻就能得到最终结果,十分快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传统的设计方法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突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二、学术期刊领域的发展趋势

1.期刊编辑工作将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近几年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正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随着“211工程”的启动,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主干工程已建成。包括北京有一个网控中心和分布在八个大区的10 个二级网控中心, 并已联入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学术期刊信息将是这个网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播。

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多媒体技术就构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就是人们常说的计算机通过通讯线路将多台地理位置分散且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达到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目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将计算机和通讯结合起来,拓宽了计算机单机功能,用户可在全网任何一个数据库中检索资料,获得公 众可以共享的免费计算机软件及各种运程计算机设施,人们不受地理环境的约束,网络成了一台巨大无比的计算机。

随着信息社会进程的大大加快,期刊信息将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传播。因此,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网络中进行已成为发展趋势。上网的作者可将录入好的论文存入磁盘或光盘,再通过网络将论文“传送”给相应的期刊编辑部,编辑部“收到”论文后,就在计算机上登录稿件的基本信息,通过审稿专家数据库,由信息高速公路直接向有关专家输送文稿信息,专家可在计算机上提出审稿和修改意见。此外,文稿还可由专业编辑人员在计算机上通过查阅专业数据库资料进行审稿。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审稿意见通知作者,也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系统与作者在计算机上交换修改意见。作者可将修改好的论文,由信息高速公路直接输送到编辑部。编辑人员可将修改好的文稿,按照编排规范和标准在计算机上进一步完成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工作,还可将制好版的期刊信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送到指定的数据中心或信息中心,即可供读者检索、查找和“借阅”,免去了印刷、装订、发行等过程,这样投稿、审稿、修改、编辑、排版、校对等环节全部在网络上完成,投稿人、编辑部和审稿人之间的联系均在网上进行,距离大大缩短,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如同咫尺之间,减轻了劳动负荷,缩短了出刊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2.电子期刊将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

现代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着发行量小,读者面窄,出版周期长,信息刊载量小,无法适应文献数量不断增涨的需要,不便查找和检索,也不便保管、搬运。期刊主要以印刷媒体通过邮局订阅和传播,读者获得期刊信息的周期长,跟不上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期刊的价值将大受影响,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运用。电子期刊的出现,给中国学术期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对传统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挑战。

电子期刊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等非纸介质上的出版物,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期刊具有众多的优点,利用磁盘或光盘的形式存贮,占地少、卫生、轻便,便于保管、查找和检索。尤其是光盘储量大,一张直径为13cm的光盘,其贮量可达650兆字节的信息, 可存贮英文字母6.5亿个或存贮3.2亿个中文字,不像纸质期刊那样受到页数、版面的限制、存取、拷贝非常简便,由于不再印刷,节省了纸张,降低了成本。由清华大学主办,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清华信息系统工程公司联合编辑制作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我国第一个权威性的电子学术期刊。目前,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已在全国逐渐建网,准备把全国学术期刊都归入光盘来出版,并逐步上网,走向世界。为我国学术期刊在学术信息交流电子化、集约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展示了美好前景。但我国的信息业、电子出版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将会同时存在。

目前电子期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全文数据库可供联机检索;第二种是光盘形式;第三种是国际互联网(Intennet)上发行的电子期刊,读者可以应用有关网络软件来查找和调用这些期刊文献。对于一些网络还覆盖不到的地区或未上网的读者,也可把若干电子期刊合成光盘出版。

三、学术期刊编辑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的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编辑工作的内容、观念、方式、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对编辑的知识结构、知识范围、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编辑不仅应具备现代社会的一切良好品质和素质,而且还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从我国目前学术期刊的现状来看,一些编辑对期刊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有的片面地认为期刊工作的现代化就是购买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硬件设备,对目的认识不清。因此,有必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并勇于建立新概念、新理论,不断丰富、完善深化编辑理论。真正认识到期刊工作的现代化并不是仅仅为了将手工操作改为计算机操作,减轻编辑人员的劳动强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提高期刊质量。

2.提高期刊编辑的素质

期刊编辑工作正在出现进一步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仅仅依靠传统的“剪刀加浆糊”式的编辑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如何以传统的编辑方式顺利地过渡到适应计算机化的现代编辑方式,这就需要每一位编辑人员努力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重点内容的科技知识,尽快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广博的其它学科知识,这对我们编辑人员提出了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问题,也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3.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

目前,多数学术期刊已配备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但不少编辑部却并未真正脱离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部分编辑对计算机操作仍很陌生,因此,每一位编辑人员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自学或培训、实际操作等,较快地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熟练地使用编排技术,自如地与作者、审稿人、读者、数据库和信息中心联系,以积极主动地姿态迎接挑战,使我们落后的编辑出版手段迅速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收稿日期:1997—10—10

标签:;  ;  ;  ;  

计算机技术与学术期刊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