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可持续发展架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工业基地论文,架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老工业基地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的提出
辽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先建成的最大的重工业基地,40余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伊始,辽宁老工业基地出现了衰退态势,发展逐步陷入困境。毛病出在哪里,如何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辽宁人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急剧衰退和辽宁经济发展陷入严重困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辽宁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发展模式、采用的体制及经济社会行为,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观研究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途径。
“一五”时期,国家依据辽宁省资源和工业发展条件,集中财力和物力,建设以原材料和机械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占全国1/10还多, 重化工业产值雄居全国之首。进入80年代以后,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年下降,工业总产值由占全国1/10,降至目前5%左右,由居于全国第1位, 降到第6位,退居到原来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浙江省之后; 重工业产值由居全国之首退到江苏、山东省后面。优势产业急剧退化,钢铁和机械工业一向是辽宁的优势和主导产业,时至今日每况愈下,生铁和钢产量分别退到山西和上海之后。鞍钢的主导产品由覆盖全国,近年来退缩到长江、黄河以北,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大面积下滑, 产值利税由80 年代初期23—24%,跌落到目前的8—9%;国有企业利润总和出现负值,亏损企业的亏损面及其亏损总额大幅度上升,50—60%左右国有工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全省近一半工业企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总之,工业经济地位下降,优势产业退化,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等,都深刻地说明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出现了严重衰退,陷入困境。衰退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体制错位;二是技术与管理粗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处于支配地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加剧,资源对发展的支撑力减弱,并限制了发展。
1.体制错位、老工业基地衰退深层次因素。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建成的,并在这种旧体制下运转了几十年,旧体制及旧的思维方式在辽宁可以说根深蒂固,旧体制包袱沉重,国有经济所占份额过大。80年代初,国有工业资产高达90%左右。经过近20年改革,国有资产仍占7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并高出经济快速发展的我国东南沿海省(市)20—40个百分点。辽宁的经济运行机制及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同市场经济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性和不一致性,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和改革步入困境是在体制转轨中不断加重的。对此,辽宁人在改革的实践中已开始认识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从传统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
2.资源与发展矛盾加剧,资源对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支撑力弱化。众所周知,辽宁的资源条件较为优越,矿产资源以品种多、主要矿种储量比较丰富、埋藏条件好著称国内外,为辽宁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然而,资源的自然存量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竭的。特别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一点就会少一点;同时辽宁的高耗产业构成与其相关联的资源品种和数量又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由此,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不断加剧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源不足严重制约发展。主要表现为:高耗型重化工业与能源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不足与冶炼规模和能力矛盾突出;水资源困乏,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技术与管理粗放,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水平较低,产生诸多负面效应。 在市场竞争中, 辽宁有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只占20—25%,多数和大多数产品竞争乏力。究其基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生产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高,加大了产品成本,削弱了产品竞争力;二是资源开发利用加工层次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导致多数产品不好卖,能卖出去的产品也卖不到好价钱。随着我国短缺时代的结束,从经济发展进程上讲,结构性衰退问题已成为辽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矛盾。
3.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危及辽宁人生存空间。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建设起来的辽宁老工业基地,高耗的重化工业聚集,且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技术粗放和管理粗放而导致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低,由此必然带来环境污染严重的负面后果。辽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约占5.4%,而工业“三废”排放量却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全国的7.8%,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6.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10.7%,其中历年累积工业固体废物量占全国24.2%。辽宁为全国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突出的问题是:水体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全省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中部城市群更为突出;农村环境污染在加重。
由上述情况不难看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给辽宁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制约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而且对辽宁人的生存空间构成严重威胁。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走出温饱阶段步向小康时代的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生存空间,4000万辽宁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声呼唤蓝天和碧水。
二、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思路
(一)架构设计的理论依据。由前所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是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面对严峻的形势,转变传统模式实施以集约化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佳选择。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辽宁地域经济社会是一个系统,它是由所在地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辽宁老工业基地衰退从本质上讲是这个复合系统出了毛病,从而引发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个持续发展的国家(地区),依托于资源持续供给能力,依托于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即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协调,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与社会经济自身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协调;依托于政府社会的宏观调控与协调能力,以及民众的参与和监督意识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系统)的功能增强或削弱都会影响持续发展进程。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着眼点是从总体上围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矛盾,以使其关系协调为主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框架的构想。从辽宁实际出发提出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思路,即实施六大工程:旧体制改造工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资源精深加工和充分利用工程;环境整治与保护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科教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行动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工程。
1.旧体制改造工程
旧体制改造工程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环节。就当前辽宁实际而言,改造旧体制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其一,加速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经济比重降下来,凡竞争性国有企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能够全部退出的就全部退出,能够大部分或部分退出的就大部分或部分退出,今后不再搞国有全资企业;其二,对国家控股或国有全资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造,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制度必须改革,实行上岗制度,即实行市场选择厂长(经理)管理体制;其三,弱化政府职能,从精干高效的目标出发,下大决心改造臃肿低效的政府机构,使政府职能从微观的管理中解放出来。
2.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资源精深加工工程
(1)依靠高新技术, 全力实施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资源精深加工工程。辽宁老工业基地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是资源立省的典型代表。它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出于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粗放和加工层次低而导致的经济效益低,产品竞争乏力;同时高耗工业聚集不断地以增大资源投入量来支撑和维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水、能源和部分矿产资源)短缺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使资源与发展关系协调。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好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与资源(能源)精深加工工程。此项工程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点工程,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2)资源的精深加工和充分利用。 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目标之一是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要全力搞好以冶金工业、石油化工和建材工业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的精深加工。石油化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石化资源优势,重点搞好石化产品的精深加工。一是加速油品及质量的更新换代,2000年汽油全部达到90号以上和无铅化,喷气燃料实现煤油型,润滑油成品与设备同寿命,开发以蜡为基础成分的复合材料,差别化纤、高档包装材料,特殊专用蜡;二是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大幅度提高精细化学品率,对传统精细化工产品(染料、涂料、试剂、助剂、催化剂)加速更新换代,重点发展多功能高分子材料、表面活性剂系列产品、医药中间体、新型涂料、农药中间体、硼精深加工产品等。冶金工业:依靠高新技术,突出重点改造冶、炼、轧的落后工艺及设备,充分利用钢铁产品的资源优势搞好精深加工,一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合金钢(如高速工具钢、模具钢、弹簧钢、叶片钢、轴承钢、航空用钢、齿轮钢、结构钢等);二是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档次的板、带、管材,板管材比率达到50—60%。加速调整和优化建材工业结构,实施由“三主型结构”(传统产品为主、粗加工的低档次产品为主、初级产品为主)向“三高型结构”转变,即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级化多档次”转变。实现全省建材产品的优质化、多档化、系列化、标准化、配套化发展。
(3)切实实施可持续利用资源方略。 对非可更新资源除上面谈及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搞好原材料的精深加工外,还应采取其他有效途径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承载力限度内,防止过度开发和生产,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4)对重要的紧缺资源实施有限的资源储备措施。 一是对资源贫乏、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能源矿产资源实施有限的限制开采开发,其中,特别对钢铁工业所需要的焦煤、肥煤和无烟煤(省内资源严重不足,仅占煤储量的8.7%),要坚决实施限量开采,要加大其省外调入量。 发展中的石油化工与省内油气资源矛盾日渐突出,由于石油资源短缺, 1/4—1/3的石油加工能力放空,而且目前辽河油田开采处于顶期, 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对此应采取措施控制省内油气资源开采量,实行有限的油气资源储备,最大限度地延长辽河油田的开采寿命,同时确保我省的石油化工向规模化高级化发展,要转变封闭式利用石油的作法,积极利用中东石油资源。二是铁矿资源是辽宁一大优势资源,但99%以上为贫矿,其品位一般在30—34%,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能源消耗大,成本高,进口的富矿到口岸价格与地产的精矿粉大体相当,且进口的铁矿石其品位一般仍高于地产的精矿粉,不经烧结直接可以炼铁炼钢;同时,由于省内铁矿山工艺技术设备老化,多为50年代以前技术水平,在采选过程中与铁共生的其他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当作废物扔掉,不仅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而且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因此,在现阶段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辽宁地产铁矿发展钢铁工业的思维方式,在开采贫铁矿技术条件落后的条件下,实行进口矿与利用辽宁地产铁矿相结合的发展辽宁钢铁工业的方针。三是对菱镁、滑石、硼、玉石等优势矿种,要坚决实施科学开采与保护储备相结合的策略,依靠有关法规,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滥采、采富弃贫及大材小用等掠夺式利用资源。否则,有些优势矿种再经几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资源就会枯竭,当代辽宁人如何对我们的后代子孙交代!
(5)资源产业化措施。资源产业化就是把资源作为一种资产, 对资源实物量和可比的价值进行清查,建立核算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任何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都应当付出与资源的开发量和使用量相应的资源本身的价值成本。国家要通过法规规范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计划和必要的经济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对资源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并以此使资源开发利用得到有效保护和资源的价值增值。确保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3.环境整治与保护工程
(1)环境整治与保护工作。环境整治与保护工程主要包括, 整治与保护目标,对环境整治与保护工程的技术措施及污染的控制技术等。
(2)目标:21世纪初,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天蓝水碧。
(3)行动:清洁工艺与清洁生产。 着力转变传统治理工业污染的方式之一的采用工业“三废”的末端治理(实践证明此方式消耗大、投入大、收益少、推广难),实施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
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是对生产全过程全面实施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改革的规范管理,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排放的污染物都达到最小量化,这样可以做到污染物和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充分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辽宁老工业基地而言,当前实施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的重点是高耗和污染严重的冶金工业、石油化工、建材工业以及造纸、制药等行业,将技术改造同实施清洁工艺清洁生产结合起来。——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资源化。工业的“三废”弃之为害,用之为宝,如工业“三废”中的SO[,2]、COD、铅、镉等对辽宁大气、 水体、土壤污染较重,但是可以把它们作为资源使用,如印染行业的废碱可以用于造纸制浆,SO[,2]用于氨法造纸等。实现“废物”、“污物”资源化,因此,要改变传统垂直型生产方式,实施资源循环使用(如液体气体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已经产生的“三废”,也要进行必要的资源化加工处理。——建立共生结构。一个产业(企业)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废液、废气、废渣)对另一个行业(企业)可能是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源,如化工厂的含碱废液恰是造纸厂制造纸浆所必需的,啤酒厂的含COD (有机物)废水恰是某些制药厂、化工厂需要的资源,等等。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地区、行业、部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未形成互补的共生结构而引发污染和资源损失浪费。对此,一要在企业和行业间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组建共生结构,二要使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形成多企业共生结构的,在企业内部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链条向后延伸,建立自我共生结构。——关停并转与“腾笼换鸟”。对五小污染企业(小炼油、小化工、小造纸、小冶炼、小轧钢)实施关停并转;对全省大中工业城市市区的污染严重企业(化工厂、冶炼厂、印染厂、造纸厂、制药厂等),利用级差地租实施“腾笼换鸟”方针,以此方式带动污染工业改造。
4.可持续发展的科教工程
加速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认真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是辽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1)进一步搞好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加教育投入, 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办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首先,建立有效教育投入机制。教育投入随着全省经济增长而逐年增加,坚持政府财政拨款办教育为主,发动全社会关心教育、办教育,多渠道投入资金的体制。其次,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实现“普九”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调整和优化中等教育结构,认真办好职业中学、中等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比例在高中阶段,城市要达到55—60%,农村超过65—70%。三是将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列入教材。将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全过程,培育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各层面管理人才。四是面向21世纪办好高等教育,调整高等学校结构和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五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网络,提高辽宁从业人员和岗前人员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实施科技兴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改造老工业基地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要使科学技术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实现辽宁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出关键作用。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产、科、学和科、工、贸一体化;增加环保研究的投入,加快建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辽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和编制辽宁可持续发展纲要,即“辽宁21世纪议程”;针对辽宁资源利用与环境实际重点研究清洁工艺、无废物技术、资源深加工技术、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开发技术和废物(污物)资源化技术;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加强与国外环保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环境整治与保护管理经验与技术等,结合辽宁实际为我所用。
5.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行动工程
辽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辽宁4000万人民积极参与和共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公众、党派、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辽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1)普遍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意识。 “积极参与和共同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居住在辽宁大地上的百姓公众、党派团体和组织的环境与发展意识。为此,在全省上下各个层面最广泛地进行环境与发展宣传教育(可通过教育、培训、新闻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要把资源和环境的家庭实事求是地告诉每一个辽宁人,使之认识到资源粗放利用后果不得了,环境不整治不得了,不实行可持续发展不得了。使大多数辽宁人树立起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辽宁,只有一个辽宁”的意识,要珍惜辽宁资源,珍视辽宁生态环境。
(2)共同行动。尽快建立起公众、党派、 团体和组织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有效机制。吸收公众、党派、团体和组织的代表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特别是与其生活、工作相关的社区决策,应广泛吸收公众意见,使之参与决策和执行监督;建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行动准则(如城市公共道德规范),违者可耻,要受到公众舆论批评和政策处罚;建立具体行动责任,如政府公务员、汽车司机、矿山工人、环卫职工、教员、科技工作者等等,依据各自的工作特点,政府通过制定条例或法规,规范具体的行动责任和监督责任。
6.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工程
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关联的法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关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工程,本文着重阐述二点:一是立法,二是实施。
(1)立法。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 建立起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关法规相一致的具有辽宁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立法,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把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辽宁地方环境与发展立法,对辽宁原有涉及环境、资源、产业等地方法规(条例)进行审查,视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有遗漏或不符者,按照立法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二是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和制定地方清洁生产条例,清洁能源条例,资源产业化管理条例,工业废物(污物)资源化管理条例,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条例等。三是依据国家法规,研究和制定辽宁地方环境与发展的配套法规。
(2)实施。维护法规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全省上下从领导机关做起,模范守法执法。并建立和健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规实施执行的监督体制;加强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执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可持续发展有关法规(条例)执行情况;建立政府机关和司法部门执法的考核制度;扩大新闻媒体对可持续发展有关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积极鼓励执法机关和社会团体及科研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法规(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和健全广大公众和党派团体组织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法规(条例)的监督机制,完善信访、举报制度,扩大咨询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