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_生本教育论文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_生本教育论文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师论文,关键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陋习,初步建构起了既各具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与现代化建设对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能力的高要求,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总体上却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是我们长期处在扭曲的考试文化的笼罩和频繁的考试控制之中。而这又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为主的“师本教育”不无关系。教师们深知其危害性,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与制约,难以找到合适的改革路径。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迷失在应试教育体制的空间里,默认了教育教学现状,日渐销蚀了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决心。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勇于承担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之现状和革除师本教育之陋习的责任,努力拓展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空间,寻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途径。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面临的问题或矛盾还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素质教育和片面追求应试的矛盾

一定意义上,素质教育和片面追求应试的教育构成了我国目前教育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许多学校表面上实行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在当前功利主义普遍盛行的趋势下,由于考试对教育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这个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漠视学生的个性,从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整个基础教育严重存在应试倾向,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把考试分数不合理地上升为评价学生、教师乃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变或纠正把考试作为唯一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寻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如果长期徘徊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是在素质教育上“蜻蜓点水”,就会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始终无法缓解或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进一步发展。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矛盾

过去我们在涉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往往忽略了语文与思维、语文与思想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两种倾向。要么强调语言的表现、表达形式,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要么只突出语言的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的形式。这两种倾向构成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即语言的工具性与语言的人文性的矛盾。许多语文教师想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既注重语言的形式,又强调语言的思想内容;既训练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但在传统的师本教育体制框架下,要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想教学状态只是一种奢望,只有突破现行的教育体制的框架,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才有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与学的矛盾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在专注地教,而较少看到学生在自主积极地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只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专制的传输关系,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更确切地说教学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设计的。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的设计仅仅是教者如何教,就只能陷入对对象生命活动的模拟和应对,这引起天文数字的教育项目裂变,导致教育永难摆脱外力不足和外力不能与学习者的活动相匹配这两种紧张……这样的设计越细,就越有可能使儿童陷入被动,更遑论实现儿童的生命自然的充分发挥。”[1]这是由于人们长期认为儿童是无知的,儿童只有在成人的推动和监督下才能发展,忽视儿童学习与创造的天性。成人对儿童及其发展表现出极度的不信任。这种心态反映在教育教学上,就表现为教师不厌其烦地把一点一滴知识传递给学生,生怕遗漏了什么,而学生就像一个被动的容器不断地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想象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总是要把所有的材料都编制成可教物,例如一篇文章的作者意图、写作特点、字词句结构等,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其实可以自己学,而且可以学得很好。今天的语文成为教得最多而效率较低的一门学科。整个教育离开了学生主体,不依靠学生的本能,而去教学生本能就会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教育的困境。这种教与学的矛盾一直贯穿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不解决好这一矛盾,势必影响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阻碍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合乎教育规律的改革模式可以使学生愉悦地学习,摆脱习惯性考试的束缚,在提高其素质的同时,又可在终端考试(中考、高考)中获得较优异的成绩。也就是说,当前的考试模式是完全可以突破的,关键就是要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它强调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提倡教师“解放自己,放飞学生”,主张“教学的本质是学”,并在课程、教材、管理和评价诸方面予以配套改革,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双丰收,既无可争辩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又在终端考试(指社会的统一选拔考试)成绩斐然。“生本教育”实验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在内地和港澳共100多所学校先后进行了为期八年的实验。通过相应的测试或考试表明,生本教育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各项管理的改革及其效能的提高,使实验学校形成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我们认为,无论是通过对生本教育理论的分析,还是从生本教育实践的成果来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都足以缓解甚至完全解决上述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

首先,以生为本的教育带来学生的主动、积极、高效的学习。生本教育实践成功的关键,是它突破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频考怪圈,缓解了在传统师本教育体制下的素质教育与片面追求应试的矛盾,极大地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所有“生本教育”改革者都坚信“素质好,何愁考”,突破“统一考试—师本—更加密集的考试—更师本”的怪圈,依托儿童整体生命的投入,小学五年不统考,一考就好,初中两年不统考,一考就好。这就保证了不仅在整个素质领域中,而且在备考意义上,生本教育方式可以取代和超越原有的频繁考试模式,进而实现三个目的:“一是使儿童拥有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二是有效地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三是稳定地取得了社会性总考的优异成绩。”[2](15-20)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只是处于推动、指导、涵育和协助的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化地拓展阅读面;小学生则基于已有的语言本能、幼儿期的成功语言实践、生动活泼的母语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人文世界进行自主学习。几年来的生本教育实践表明,参加实验的小学生入学不到一年,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会了用电脑写作文,一般作文都有几百字,相当一部分学生可写千字文。

其次,生本教育的众多的人文活动在凸现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很好地把握住了语文的工具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要么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要么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很难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状态。而生本教育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和激发学生生命自主学习,不仅很好地获得了对语言思维、思想内容的深刻感悟,体会到语言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而且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语言的基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的掌握是更深层次的掌握,因为,它是在学生对语言内涵的深刻体悟下进行的。这样,生本语文教育就把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关于语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颠覆,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以生为本的教育克服主要依靠教的旧的教学观念,把一点一滴地为教而设计转变为为学而设计。

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少教、精教、放手教,把本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去体验。教师应时刻记住,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教师的“教”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规划学生文化发展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3](13-18)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那种手把手式的教表面上是为学生好,实质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权利,抑制了学生创造的潜能与激情,其结果最终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的教育框架下,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空间,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除了有坚定的信念,树立大有可为的思想外,更应该积极地引进一些切实可行的、已获实践证明且实效显著的语文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从没停止过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探索,各种教育实验与研究都在一定的领域与程度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基础教育领域,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为主的新的教育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于我们改革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拓宽教育教学改革的空间,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转变上,即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自身的价值和学生发展的价值割裂开来,教师易于把自己的臆断和模拟加于他们,教不厌细,日清月结,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亦步亦趋。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力量,忽视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本能、文法框架本能,而转化为外界的授予方式,犹如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则成了‘纤夫’。不同的是,过去江边纤夫拉的是自身没有动力的船,而今天我们教师牵动的,却是一艘自身有动力的、完全可以自己机声隆隆扬波而去的‘船’。但遗憾的是,这艘动力‘船’因为常年依赖‘纤夫’拉动,它的动力机械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而日渐锈蚀,这是教育之伤痛”。[3](13-18)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本可依赖自己本能而自主学习的字词句结构、写作意图或段落大意等大量地教给学生,这就把学生可以体悟的、以本能自动获得的、具有无形和潜在形态的学习活动,变为有形的和可显示的、 可说教、可视察之程序和材料的传递;把教学内容变为缺少整体灵魂的离散的“知识点”或“目标”世界,取消了儿童原本进行的原生态活动,代之以非常细微的目标教学或“知识点”教学。因此,切实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变“纤夫式”教师观为“牧者式”教师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的生本教育体制下,教师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激扬学生生命的“牧者”。“牧者”是为“羊群”的成长服务。类似地,教师就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动作的代替者。并且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保证他们的生命独立性。

生本教育实验的成功表明,语文教师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完全可以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语文课堂教学变为激扬学生生命的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信能“激扬学生生命”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相信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欣赏儿童生命的自然表现,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收稿日期:2007-03-24;修回日期:2007-06-13

标签:;  ;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_生本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