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外包研究现状述评_项目外包论文

IT外包研究现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外包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 言

1989年,全球知名的影像处理公司Eastman Kodak公司将其整个的数据中心、网络以及微机操作分别外包给IBM、Digital Equipment和DEC等公司,这项为期10年、总值2.5亿美元的外包合约成为企业IT外包发展的里程碑[1]。自此,IT外包产业蓬勃发展,增长迅速。外包已经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的一个基本战略。Forrester曾预测,到2008年欧洲企业在IT外包上的花费将会超过1 280亿欧元,而Gartner组织也预测全球IT外包市场到2008年将会达到2 531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3年是1 80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7.2%[2]。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IT外包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从IT外包的内涵与IT外包的业务流程出发,首先明确了IT外包的研究内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对IT外包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2 IT外包的内涵、业务流程与研究内容

IT外包是指组织聘用外部专业服务商来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严格意义上的IT外包,还意味着将企业信息技术部门(包括设备和人员)整体交由外部服务商来管理,直至成为后者的一个部门。常见的信息技术外包涉及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和维护,通信网络的管理,数据中心的运作,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信息技术培训等[3,4]。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IT外包业务越来越广泛,同时也越来越深入。

IT外包已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IT外包发展的初期阶段,IT外包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理论解释外包现象,理解分析企业进行IT外包的动因;此后,研究者们提出很多框架模型帮助企业对IT外包问题进行决策;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随着IT外包的深入发展,IT外包项目或成功或失败,对于IT外包实践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主要用以解释IT外包的结果,对IT外包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因此除了对IT外包的定义、类型和过程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之外,对于IT外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领域:外包动因、外包决策、外包管理,这与IT外包过程也基本一致。其中对IT外包管理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客户与承包商之间的外包关系管理以及IT外包的风险管理,外包关系管理主要研究的是客户与承包商应建立何种外包关系,以及不同外包关系对外包绩效水平的影响;IT外包风险管理研究则主要包括IT外包风险因素识别以及风险控制方法研究等。

3 IT外包的研究现状

3.1对IT外包动因的研究

在IT外包发展的初期阶段,许多研究者都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对IT外包进行研究,他们借助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对IT外包现象加以解释,例如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y Theory)、代理成本理论(Agency Cost Theory)等[5~9]。其中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利用外部承包商的规模经济,同时减少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当这种收益超过市场成本时,外包就是有利的。而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资源的优越性以及企业配置它们的方式;企业要赢得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竞争战略获取并配置其资源,而IT外包则是弥补其IT资源或者能力缺口的手段。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IT外包的动因进行了解释,这对IT外包各种动因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Cheon[10]等人把以上经济理论整合起来,给出了一个经济理论整合观点的IT外包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经济理论整合观点的IT外包研究框架

而Lee和Kim[11,12]等人则认为,以经济理论研究IT外包时,通常会把IT外包决策视为片断或独立的事件,这样可能会使持续性的IT外包决策有所偏差。因为事实上,跨组织关系的形成来自于一连串组织间有顺序的互动,通过社会学习的经验慢慢培养而建立起关系,因此研究延续、长期、重复进行的合伙关系,相互信任、承诺变成了研究信息委外的重要议题,并建议引入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资源理论等对IT外包行为进行研究。

除了从理论上对IT外包动因进行分析之外,也有学者从管理实践角度进行研究,认为IT外包的动因既包括IT外包所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又包括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的战略意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动因[10,13~21],如表1所示。

(1)企业进行IT外包最为常见的动因是降低成本。企业普遍认为外部的承包商由于其规模经济优势、更加专业化的IT管理技能、更易获取低成本劳动力等原因,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与公司内部相同水平的服务。

(2)企业进行IT外包的另一大动因是聚焦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IT外包将企业非核心的活动剥离出去,从而集中精力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IT能力因素也是企业进行IT外包的原因之一。企业通过外包获取先进的IT技术,弥补企业内部IT能力的“缺口”。

以上3点为企业进行外包最主要的动因,除此之外,还包括诸如企业通过外包IT资产获取现金、企业内部的组织矛盾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原因等。

3.2对IT外包决策问题的研究

IT外包决策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的IT业务是否适合外包,如何选择IT外包的范围,如何确定外包的方式等。在IT外包决策的概念模型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Lacity[13,14]等提出通过考察信息系统的两个维度(对企业竞争地位的贡献以及对业务过程的贡献,来决定是采取外包还是内制策略;白庆华[22]采用“内制/外包”决策矩阵分析企业外包的可行性(见图2),并以案例作为切入点,阐述企业IT外包必须对前期决策加以慎重考虑,以使企业能够有效判断、正确规划和预先规避风险。

图2 IT外包决策分析矩阵

Lacity[13,14,23]等提出的这个IT外包决策分析矩阵可以看作是一个定性的决策框架。在此基础上,众多的研究者们对此框架进行扩展,把多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IT外包的决策问题中来。

Chyan Yang和Jen-Bor Huang[24]认为目前所考虑的一些决策因素:交易成本、战略或者日常的特性,用于帮助决策者进行信息系统是否进行外包决策时都太过狭隘。他们认为在进行外包决策时,管理、战略、经济、技术和质量等5个因素应该被考虑,并给出了一个决策模型,该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帮助决策者构造外包问题,并得出数值结果,从而对是否应该为处于不确定情况下的信息系统调整外包策略辅助决策。在Chyan Yang和Jen-Bor Huang工作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又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戚力[25]讨论了层次分析法在IT外包决策中的应用,陈帅[26]和王欣荣、樊治平[27]则从用户公司自身角度出发,采用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对IT外包的项目优选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宰予东[28]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各项外包项目进行分析,找出其对企业核心能力、竞争力、经济成本等绩效指标的影响力,作为选择外包业务的判断依据。王建军、杨德礼[29]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外包项目选择决策方法,在考虑管理、战略、技术、经济、质量等5个因素的基础上,把风险项因素也引入到评价准则中,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信息系统外包项目选择问题的层次结构与评价准则的权重,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确定信息系统外包项目的排序。

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以层次分析法为主,结合其他评估方法对IT外包的职能和项目进行优选排序,从而进行IT外包的辅助决策。也有很多学者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IT外包决策的研究。Newberry James和G Brian[30]采用神经网络学习方法来构建IT外包决策支持工具。樊治平、王岩[31]针对用户与单个承包商之间的信息技术外包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博弈分析方法,通过求解一个两人非合作博弈问题,来得到用户的外包策略和承包商的承包策略,对于用户进行IT外包提供了协商依据或决策依据。徐姝[32]通过建立“两阶段外包决策分析模型”,从知识专用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单一承包商和多承包商两种不同战略进行交易成本分析,并总结出两种战略不同的适用条件。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针对某一具体行业领域的IT外包问题或者某一特定IT外包形式的决策问题进行研究。Wild[33]研究如何将商业领域的资源决策经济原则应用到军事领域,并提出一种国防部外包决策的战略方法。毋建宏[34]对影响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黄淑君[35]对银行业的IT外包决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银行业的IT外包决策过程,将定量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银行的IT外包决策过程中;常丹[36]提出了一个ASP模式下的IT外包决策框架;汪云帆[37]通过对IT外包能为企业带来的资源、企业将为外包付出的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行预测,分析IT外包中的不确定性,归纳了影响IT外包关系的众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IT外包关系的决策模型,从外包业务战略、企业对外包商依赖程度以及外包业务的不可监控程度等3个维度来综合决策企业的IT外包关系。

对IT外包决策的研究成果作简单归纳,如表2所示。

3.3对IT外包关系管理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企业与承包商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Robert Klepper和Wendell 0 Jones[38]认为IT外包关系如同一个连续光谱,其一端为市场型外包关系,另一端为伙伴型外包关系,占据光谱中间范围的关系可称之为中间型外包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市场性外包关系从市场行为或者法律角度最为严格,而合作需求相对不多;对于伙伴型外包关系,合作最为重要;中间型外包关系则是两者的折中。他们认为建立和管理市场关系的成本是最低的,相关任务也相对简单和直接;中间型关系成本较高,相关的任务比较复杂,收益也较大;伙伴型关系的成本最高,因此只有在与外包商的密切关系带来重大利益时才会考虑。关系选择不当将导致额外的成本,或以失败告终。

图3 IT外包关系的3种类型

Cheon[10]等研究发现,在紧密的合约关系上,通过“信任、交流、满意与合作”等基本要素发展与承包商的伙伴关系有助于IT外包的成功。杨波[39,40]等通过对外包双方的关系演化过程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IT外包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市场型的外包关系,而是逐步演变为伙伴关系。Lee[11,12]研究了外包关系的质量对于IT外包成功的影响,给出了一个研究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Beulen[41,42]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管理IT外包中客户与承包商之间复杂的关系。Gewald[8,43]从IT外包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管理IT外包关系的治理模型。Gallivan[44]分别研究了不同数量的客户和不同数量的承包商情况下的IT外包关系管理问题,并提出应在客户与承包商之间建立IT外包的战略联盟关系。Gallivan根据客户与承包商的数量,把IT外包关系分为4类,如图4所示。

图4 IT外包的4种关系

3.4对IT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

对IT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两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风险识别,比如Lacity[13,14,23]通过对财富500强中的14家企业IT外包实践的研究,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外包实践中,承包商并非企业的战略伙伴,其效率也并不一定比企业的IT部门高,同时也不一定具备成本优势,这给当时很多热衷于外包的企业敲响了警钟,首开IT外包风险研究的先河。Earl[45]经过对许多公司IT外包实践的研究,总结出IT外包中的11种风险,包括管理不善、承包商的员工缺乏经验、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丧失创新能力等。Aubert[46~49]以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IT外包的风险因素识别以及相应的风险后果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IT外包的风险管理框架。Gonzalez[50]通过文献综述和对357家大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对承包商的过度依赖是IT外包的主要风险之一。

目前关于IT外包风险识别的研究认为,IT外包的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外包可能不会降低信息系统的成本,而导致费用更高的原因通常是那些没有可预见性和未予说明的变化;②风险还来自特定外包服务提供商的本性及其行为。在外包中,公司依赖于承包商,但却无法像控制公司自己职员的行为那样对承包商进行控制;③外包可能导致公司丧失学习先进技术及其应用的能力;④公司可能因为外包而失去3种灵活性:一是短期灵活性,即组织重组资源的能力以及当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二是适应能力,即在短期到中期的时间范围内所需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进行变革从而重组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三是进化性,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

对IT外包风险识别的研究分为3个方面,即:认识IT外包风险的角度、风险事件(或风险后果)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因子)。对目前关于IT外包风险识别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如表3所示。

由于IT外包风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IT外包的风险控制则鲜有系统性的研究。某些实证性的IT外包研究对IT外包的最佳实践做了总结,从侧面推动了IT外包风险控制研究与实践的发展。Lacity和Willcocks[13,14,23]根据对1991-1995年间欧美40家企业的61个外包决策的研究发现,选择性外包、高层经理与IT经理共同进行外包决策、内部IT部门与外部承包商一同竞标、短期合约以及完整详尽的合约等都有助于企业取得所期望的成本节省。国外部分研究者尝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在IT外包实践中如何降低风险,Adeleye[54]对尼日利亚的商业银行IT外包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案例分析,Aubert[49]对比利时石油公司IT外包中的风险管理也进行了案例研究。国内学者张云川[55]等则提出了服务商主导的IT外包风险规避策略。田庆峰[56]从资源战略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外包行为从风险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炼出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分析框架模型。董军[57]在讨论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因素,提出了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控制策略。

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IT外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的文献分别从IT外包动因、IT外包决策、IT外包关系以及IT外包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对于IT外包动因、IT外包决策和IT外包关系管理等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而对于IT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一些风险因子的定性识别上,定量化的研究不多。也有部分文献对某些特定行业如银行业的IT外包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理论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对于IT外包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IT外包风险管理上,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的研究没有构建系统、完整的IT外包风险管理理论框架。IT外包风险管理是IT外包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的交叉点,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风险管理理论在IT外包领域的一个分支。因此,在研究IT外包风险管理之前,应当依照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IT外包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IT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完备性和逻辑性才能更加合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完成上述工作,因此,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2)目前的研究没有设计一套完整的IT外包风险因子的识别方法。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IT外包风险因子之间没有较强的逻辑性,所有的风险因子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就是风险因子缺乏完备性,造成上述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恰当的IT外包风险因子识别方法。因此,设计一套完整实用且易于操作的IT外包风险因子识别方法,将是今后IT外包风险管理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

(3)目前的研究没有IT外包风险控制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论述,没有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于IT外包风险因子与风险事件(风险后果)之间的映射关系,缺乏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关于IT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的研究也不具有完备性,显得零散不成体系,没有一个较完整的IT外包风险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如何构建全面、完备的IT外包风险控制体系,也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标签:;  ;  ;  ;  ;  ;  ;  

IT外包研究现状述评_项目外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