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比较与启示_生态系统论文

研究型大学学科系统与生态系统研究的对比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系统论文,学科论文,启示论文,大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9-06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大学教育则是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对于一个国家的大学系统来说,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及其质量如何,决定了其大学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对社会贡献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学科系统是研究型大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的研究也处于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中的核心位置。现阶段,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形成许多文献,如:邹晓东(2003)、庞青山(2004)、李健宁(2004)、齐梅(2006)、翟亚军(2007)和林蕙青(2007)等均在其博士论文中,从学科性质、分类和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在部分期刊中,也出现了一些利用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学科问题的文献,典型的包括,纪秋颖和林健(2006)、秦明和赵伯飞(2007)、翟亚军和王战军(2006)等,都从不同角度利用生态位等生态学相关理论,对学科系统的生态属性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生态系统框架进行了界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梅的博士论文《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2007)中,她不仅对学科内的自组织进化机制和学科间的竞争与互补协同进化机制,进行了较好的描述,而且也以逻辑斯蒂方程为基础,对学科种群的增长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但是,由于上述文献大多是直接借用生态学的分析理念来分析学科问题,其中对于学科生态系统的界定和发展逻辑并不清晰,这也正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二、学科系统建设的基本逻辑

一般认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研究型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而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中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整体学科系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总体产出效率的最大化。简单地看,对于单一学科来说,它们均会与外部资源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并且初始投入资源量越大,意味着该学科可以从系统外吸引的资源总量也将增加,这就会导致该学科的规模,最终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产出将有所增加。

但是,由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不仅各学科与外界资源环境的物质与信息交换方式与渠道各不相同,而且各学科之间还可能是资源竞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存的。因此,对一个资源有限的研究型大学来说,不仅在一个学科上增加初始资源投入量,必然意味着在其他的一个或几个学科上要减少初始资源投入量,从而导致那个(些)学科可从外部资源环境中吸引的资源总量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各学科的可利用资源总量的相对变化,还会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到各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产出效率,最终影响整个学科系统的运行效率。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的总体产出效果进行评价,就需要在各种资源配置方式下,不仅要考虑各学科的实际资源使用量,还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对规模(即学科系统的结构)对学科系统整体产出效率的影响。

由于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建设中,资源分配与学科系统产出之间存在着多目标、多维度、多层次的多种非线性关系,因此,学科系统研究是一个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建设整体逻辑图① 如图1。

图1 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建设整体逻辑图

(一)学科系统建设研究与生态学系统研究对比

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而学科系统作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势必也将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而言,由于学科系统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系统的增长模型等方面,都与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学科系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科系统研究也可以借鉴生态系统研究的基本成果。

(二)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相同

无论是对学科系统所进行的研究,还是对生态系统所作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都与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密切相关。

就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而言,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不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等四个层次,而且不同的研究对象组织层次会决定相应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内容。如,在生物个体层次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有机体的个体生命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反应;种群则是指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并且,在这个由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中,会产生一些在生物个体研究层面中所没有特征,如,种内关系、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规模随时间的波动等;群落是一个更为广义的生态概念,主要指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在这个研究层次中,也会涉及一些种群研究中没有的特征,如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等;而生态系统则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生态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则是研究重点。

而就学科系统的研究而言,其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基本相同。如,现行的国家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中②,就是把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等三个层次作为学科系统的组织分类标准的③。具体而言,在研究生培养层面,我国的学科系统包括12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和386个二级学科;而在本科生培养层面,则分为11个学科门类、71个一级学科和249种二级学科。其中,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而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从中不难看出,所谓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都是一种学科管理和评估的分类标准,而二级学科或者专业则是进行学科评价的微观基础。正是由于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在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之间存在的是这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将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类比研究是具备相应的合理性的。下图2为对某大学的学科系统进行研究和对某池塘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时,在研究对象组织层次方面的对应关系。

(三)外部资源环境因子对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作用相似

无论是学科系统研究,还是生态系统研究,都十分重视外部资源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把那些对生物有机体和学科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行为、发展、分布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所有因素称为环境的话(environment),那么这些组成环境的因素就称为环境因子或者生态因子。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因子对于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相似。

1.学科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综合性 无论是在生态系统中,还是在学科系统中,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的,并且任何一种生态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因此,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综合性。正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尽管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是重要的非生物生态因子,但是,这些生态因子在热带雨林、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会具有不同组合形态,所以,上述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我们却很难找到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使得二者在上述生态因子组合方面完全相同。

图2 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对应关系图

同理,对于不同的大学我们都可以把资金条件、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等视为其学科生态因子,而且任何一个大学的特定学科乃至其学科系统的发展状况都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很难找到两个上述条件完全相同的学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学科系统的复杂性,正是由于学科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所引致的。

2.学科生态因子具有耐受范围 进一步而言,无论是在生态系统中,还是在学科系统中,特定物种或特定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都要需要依赖于多种生态因子的共同作用,而且各种生态因子虽非等价的,但都不可缺少。这是因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是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但正如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和谢尔福德耐受定理(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所揭示的那样,这些物种或学科对于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一旦生态因子的作用超过了该物种或学科的耐受上限或下限都会影响该物种和学科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水分是限制沙漠地区植被成长的主要生态因子,并且这种生态因子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不能通过提高另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如光照)来得到完全补偿。同理,对于一个资金严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学科来说,基础实施条件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既有人才的工作条件促进学科的发展,也会提高引进新人才时的吸引力,但是单纯依赖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却并不能迅速提高该学科的发展潜力。

3.存在主导学科生态因子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在生态系统中,还是在学科系统中,对于特定物种或学科而言,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的作用是非等价的,我们把那些在物种和学科发展中作用最为重要的因素为主导因子。正如积温理论(accumulated temperature)所揭示的那样,如果说10℃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活动下限温度的话,那么只有当环境温度高于10℃时,作物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并且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总热量累积之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才能完成。

同理,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除了要其学科主导生态因子要超过其耐受下限之外,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作用,该学科才能取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发现和寻找影响学科发展的主导因子是一个学科生态系统规划中的关键性环节。

(四)制约生物种群和学科群规模变化的基本机理相同

正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被认为是影响生物种群规模变化的四个最直接的因素。与之相对应,可以理解为影响一个学科规模变化的四个最直接的因素分别为:新留校(接受)的个体数量、离退休个体数量、调入个体数量和调出个体数量等。

更进一步来说,对于造成上述四个因素变化的原因,学科系统研究和生态系统研究也可采用相同的分类,并使用相同的逻辑。如,在生态种群中,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等)和密度制约因素(如,资源总量既定下的种群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每个个体可使用的资源数量下降,从而制约种群的进一步增长)将影响种群规模的变化;而在学科系统中,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视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这类因素将导致某个学科的非常规性增长(如,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相关学科的高速发展),而学科内既有人员的科研环境和成长速度,也会影响到该学科的调入、调出、引进等相关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该学科规模的变化。

(五)生物种群和学科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本相同

正如生态学中的高斯竞争排斥原理所表明的那样,不同的物种之间如果使用同种资源,那么,他们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区域。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激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在学科系统中,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当然,正如生态位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在某一资源谱上,物种之间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是必要的,否则必然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但是生态位重叠度过高会导致某一物种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同理,在一个研究型大学中,不同的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竞争关系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过高的资源竞争会导致学科发展空间受限。

三、生态系统研究对研究型大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学科系统研究和生态系统研究,不仅在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和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具备相似性,而且,同一学科群内部的个体之间和不同学科群之间的作用机理,也与生态系统中基本相同。因此,生态系统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学科系统建设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与外部资源环境关系

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生态系统,是在与外部资源不断的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基础上,通过各学科的有序发展实现的。由于不同的学科与外部资源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渠道和数量,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密切关注学科系统外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要密切关注那些社会经济系统中高速发展的行业,并相应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加大人才引进和经费投入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学科系统的整体产出水平。

(二)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与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关系相类似,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生态系统中,各学科之间也存在复杂的资源竞争和相互支撑作用,学科系统的整体进化就是在学科之间不断的竞争和协同中进行的。尽管在现阶段,由于对学科生态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对于所有学科之间的关系完全把握或者进行定量化的分析,但依据学科的各自特性清晰地界定各学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尽量避免出现学科生态位的过度重叠,无疑对于学科系统的良性发展是有益的。

(三)应逐步明确学科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的总体方向

与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相类似,学科系统中各个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各不相同,各个学科在整体学科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也不一样,学科系统的稳定发展有赖于其中关键学科(关键种)的良性成长,关键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特色学科对于提高学科系统的整体优势作用也很明显。由于资源有限,任何一个研究型大学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同时发展所有学科,因此,选择那些具有明显优势,并对其他学科有支撑效应的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通过将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研究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无论是从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还是从学科(种群)与外界资源环境的关系,乃至与学科(种群)的种内关系和中间关系方面,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这些相同的关系决定了,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系统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生态系统发展中的基本思路。

当然,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对于如何界定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生态因子,如何借鉴生态位等理论来描述学科与资源、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种群增长模型进行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战略仿真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收稿日期:2009-1-29

修回日期:2009-3-16

注释:

① 该图表示,经过学科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以及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学科系统在结构、数量、规模、水平方面都会发生演化。

② 主要指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09年2月25日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6月6日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教育部针于1998年7月6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③ 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同时说明,在本科教育中一级学科也被称为专业类,而二级学科则被称为专业。

标签:;  ;  ;  ;  

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比较与启示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