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自1980年立市以来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中历经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改革的蜕变。其城市建设及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空前的。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深圳特区内原有的村落经历了重大的结构转型,其发展模式独具一格,它们既有强烈的城市化特征又维系着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经济观念,它们既在城市化进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又因为其自身固有的体制结构而成为让人头痛的“结石”,下沙村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城中村;村落形态;公共空间;居住空间
一、以往改造策略研究
1.重建型开发
指对已没有保留价值的旧住宅地块进行拆除、清理后,重新规划设计,调整用地功能或变更住宅形式规模标准。优点:能够彻底改善旧居住区的建筑环境质量,优化土地利用。弊端:把城市看作是一种线性的进化,忽视城市的历史与现状。对“城中村”空间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2.调整型开发
在整体格局不做重大调整的情形下,对局部区域,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改。优点:
(1)拆迁量小,拆迁成本与回迁安置费用降低,保留一定数量的旧建筑,从而使资本投入大大降低。(2)新、旧村土地资本的良性循环。缺点:改造时间长。
3.控制型开发
指在保留城中村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对违章建筑进行改造,控制新建建筑,对城中村进行整体外立面和内部结构的适当梳理。改造的特点是建造工程量小,资金需求也少。
二 、适合下沙村的改造策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模式
1.改造整体性
城市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城中村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其规律,尊重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保护城区城市肌理的完整性。
2.公众参与性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鼓励各种类型的居民参与。因为城中村的居民是行为主体,所以他们在改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更有发言权。从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来制定更新规划,可以确保居住环境的更新过程能够更有效的运作。
3.改造的经济性
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其更新对于现有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减少搬迁对于居民的压力。改造还应该力求保留原有的各种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
4.加强人文尺度的研究
对于原有的城中村的空间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摒弃。社会层次的多样性、怡人的小尺度街区等等,这对于我们建立一个成熟和谐的社区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关于改造的若干构想及反思
1.外部空间设计的整体观——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空间给我们的启示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到广场就要提到意大利,意大利各城市中有着许多漂亮的广场,形成了街道的中心。
G.E.基达·史密斯在他所著的《意大利建筑》(Italy Builds)一书中这样阐述:“意大利人虽然是欧洲各国中有着最狭窄居室,然而,作为补偿却有着最广阔的起居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场、街道都是意大利人的生活场所,是游乐的空间,也是门口的会客室。意大利人狭小、幽暗、拥挤的公寓原本就是睡觉用的,是相爱的场所,是吃饭的地方,是放东西的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按照意大利式的构思,街道两旁布满建筑,形成封闭空间,这就像一口牙齿一样,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美丽的街道。意大利的广场空间最有意思,它连一株树木之类的植物都不种的,地面施以美丽图案的铺装。想象:把原来房子上的屋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面,那么,内外空间就会颠倒,原来的内部空间就成了外部空间,原来的外部空间则成了内部空间。实现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
意大利的街道和居室同样也是狭窄的,同样是没有庭院的住宅,通过图形翻转图也许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意大利的地图在反转过来以后没有不妥,这就表明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与街道这样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是近似的。建筑、街道以及广场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设计的。外部空间设计,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而屋村的地图,其内容仅仅为表示建筑用地与道路关系的用地划分,而不是表示建筑与街道之间的关系。
由于城中村形成的特殊原因,外部空间设计时这种整体观的缺失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应该更为注重局部的改造。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D/H的比值并不是一个统一标准,它只是从一个方面去衡量街巷的空间感。狭窄的街巷也是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
2.街巷整改
屋村中,街道是富有超凡活力的。路网四通八达蔓延至屋村的各个角落,同时也是屋村整改的难题之一。所以在改造时,街道不可避免的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阴角”和“阳角”的概念,并且指出“阴角”对于增加街道魅力的重要意义。
在外部空间中,这种“阴角”空间实际实在领域里包含广场,包含于内侧之中。在欧洲,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多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吸引人们。当沿着棋盘状道路布置建筑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非人性化城市空间。“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的完整的城市空间。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的庭院空间就是“阴角”空间,能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
增加阴角空间,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街道两侧的建筑并不是密集的排列,而是要在有必要的位置(比如说街道过长而需要增加变化)增加一定的节点,为人们活动提供有利的地点。都市实践一直也在研究城中村问题,他们提出“在巷子里增加新的公共通道”。这样既可以延续屋村街道的活力,也可以把交通从原来的二维系统变成三维系统。
3.居住组团整改
从其形态上看,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纳入到九宫格的布局中,在此我们发现,当我们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或三个作为“虚空”的空间处理时,就会呈现相应空间模式。
这种抽取模式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效果。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但其中涉及到个别村民的经济利益,所以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在此基础上,都市实践提出了一种“拆迁补偿的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化“房东”为“股东”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城中村问题,也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四、有机整改的可能性
深圳屋村建设情况等差别都比较大,成因和内部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所以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有些比较成熟的改造方法可以适当的借鉴,不可完全复制,有针对性地逐个调查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改造可以多元化。
在改造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利益问题都应该被考虑到,只有这样城中村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美]罗杰·特兰西克著,谢庆达译,《寻找失落的空间》,创兴出版社,台湾1989.
[2] [美]西里尔·e·布莱克,杨豫等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3]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仪,邓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美]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5] [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2005.
[6]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刘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空间论文; 街道论文; 意大利论文; 城中村论文; 建筑论文; 城市论文; 深圳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