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取长补短——中国入世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取长补短——中国入世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积极应对 趋利除弊——关于中国加入WTO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正华[1](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智建伟[2](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王仁荣[3](2012)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跨困公司跨境并购及其法律问题。跨国公司虽不是传统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跨国公司以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呈现并从事民商事活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五彩缤纷,涌现诸多新现象,带来很多法律问题,亟需从法律层面予以分析,进而实行有效监管。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需要培育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完善境外投资法律,建立风险风范体系,为扮演好国际投资大国的新角色做好准备。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集中论述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主要法律问题。跨国公司通常不为公司法研究所关注,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是跨国公司作为拥有特殊组织结构的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民商事活动,并且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独立的分支机构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法主体也部分地得到了承认。因此对跨国公司进行法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跨国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市场扩张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跨国公司已经从多国公司发展到全球公司,甚至无国籍公司。跨国公司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进步。从19世纪中期单一工厂为主体,到19世界末期大量企业联合体涌现,关于公司的理念实现了从崇尚竞争到追求合作,从排斥垄断、拒绝联合,到允许公司合并、允许股票发行、允许控股公司设立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与适应。正因为此1889年美国新泽西州公司法变革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变革之一。然而,跨国公司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贫富悬殊、腐败、技术壁垒等一系列新问题。跨国公司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挑战,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跨国公司的发展也给公司与股东相区别的法律人格(legal personality)和股东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等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上的法律实体为定论而忽视跨国公司法律研究已不合时宜。因此,本文研究了各国有关跨国公司的立法,构成跨国公司整体性的特殊法律结构,跨国公司与各利益攸关方的法律关系,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以及跨国公司如何承担其法律责任等重要的法律问题,并建议与时俱进,在公司法修订时考虑增加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条文。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跨境并购。一般而言,公司的经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和外延扩张增长(external growth)来实现。兼并和收购是外延增长的主要途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使得跨境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由于税务原因和各国公司法的不统一,跨境收购成为跨境并购的绝对主体,而跨境兼并则少有发生。跨国公司往往根据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和外资政策等因素,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方式和手段包括绿地投资(Green-field)、跨境并购、非实体制造(NEM)、内部贸易、战略投资和战略联盟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会带来不同的法律问题和监管难度。跨境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因为科技进步、信息化、金融创新、投资自由化、监管宽松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与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不相契合,跨国公司的投资就可能给东道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及其他投资手段加强法律监管是非常必要的。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经历了六次发展浪潮,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适用、管辖权冲突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法律问题,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有效实施跨境并购,同时减少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负面影响。本文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最新动向,并针对其产生的法律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跨境并购的主动力、跨境并购规则的制定者和跨境并购新理念的践行者。跨国公司在跨境并购实践中,在投行、并购律师的出谋划策下,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工具和手段,游走在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的边缘,既推动了投资贸易的全球化,又带来了极大的监管难题。这些新的发展动向包括特殊目的公司(SPV)的使用、国有跨国公司(SOE)大举进军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参与、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境并购的制约和企业社会责任(CSR)在跨境并购中的作用等。特殊目的公司(SPV)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密不可分。跨国公司设立SPV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方便后续资产重组、避税、规避监管、规避市场准入限制等。因此,SPV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灵活机动地开展并购活动并规避风险至关重要,但是,SPV也会带来逃避监管、逃避跨国公司法律责任、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利益等极大风险。考虑到SPV的离岸性质,有必要建立起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投资东道国、跨国公司上市地国和离岸公司管辖地国等协同作用的监管网络,从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等多角度实施监管。SPV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境内资本绕道海外红筹上市即境外上市,以及国际资本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进入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往往监管严格,对外资进入设置准入限制。红筹上市涉及外汇、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VIE则是法律的灰色地带。VIE能够给国内的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带来亟需的资金和管理技能,但也可能带来市场准入、产业安全、监管不力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SPV和VIE的法律研究力度,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法规,在确保利用好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减少其逃避监管的风险。国有跨国公司(SOE)的跨境并购是近几年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并购受到西方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东道国的质疑和抵触。国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的法律和监管问题,包括公司治理、公平竞争、国家安全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国有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也不容小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在跨境并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PE不仅参与很多全球性大规模并购,PE自身也独立进行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跨境并购。PE在全球跨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参与并购以及为并购融资的双重作用。PE作为战略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而非产业投资者,决定了PE发起并购和参与并购的真正目的是投资套利。这种短期套利行为可能会对被并购企业和东道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需要分析其利弊,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PE的监管。中国PE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相关法律制度仍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并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FCPA将反腐败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延伸到目标公司并购前的运作,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并购公司的法律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在尽职调查中进行专门的FCPA调查,还要在并购完成的同时,将合规制度和系统植入并购目标公司,并经常性地进行审计和评估。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应该将合规和反腐败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良好的合规系统,防止自身以及公司的关联方陷入腐败泥潭,遭致不必要的处罚。近年来,跨国公司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出现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使命中,也贯穿于跨国公司的管理、运作、品牌推广以及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非强制性的“软法”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着,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国际及各国投资政策越来越多地体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和各国的投资贸易法律、国际惯例等“硬法”的相互作用,共同规范着跨国投资和跨境并购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进行跨境并购已经无法回避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扶贫脱困、减少人道主义灾难、减少腐败、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等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格要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树立责任投资的意识,改变自身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负面形象,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寻求资源、技术和市场,也要为东道国创造价值,赢得东道国的民心。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法律规制。本文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了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体系以及政府实施跨境并购监管的主要法律制度。由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跨国性,其法律规制需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领域同时进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已经初步形成从东道国到国际社会的规制体系,但这离真正的全球规制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初步体系主要由全球性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多边机构)、双边组织、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等国际法主体所组成,即所谓多边机制、双边机制和单边机制。多边机制包括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国家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TPP等)建立的监管法律制度。双边机制是由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TT)所建立的规制体系。单边机制主要是由各国基于其国家主权,按照其竞争法规、国家安全法规、市场准入法规以及贸易或金融等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进行的法律规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也是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仍不尽人意。近年来,国际及各国的外国投资政策出现了很多新发展,总体呈现投资自由化以及投资保护和限制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发展中国家总体更为开放和自由,局部出现限制和保护,而发达国家则出现保守和限制的趋势。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对外投资趋缓,反之,发达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公司的并购目标,导致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鉴于中国既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大国,也是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大国,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和境外投资政策备受关注。中国应该在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中国也应该加强投资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依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对外资并购和海外投资进行有效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审查是跨国公司跨境并购面临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主权国家经济主权的彰显。全球市场准入政策法规的走向,体现为东道国在总体宽松的大背景下,对关键产业诸如资源、能源、农业、金融、运输等行业以及东道国冠军产业保护加强的趋势。市场准入限制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和隐蔽,例如控股权要求、外销比例要求、技术转让要求、额外税负、税赋减免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前的市场准入风险是投资保护和投资壁垒,而在并购完成后则是国有化的风险。国有化对跨境并购的影响不容小觑,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实施的“国有化”则是临时性干预措施,具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主要体现在每过若干年修订一次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新版《投资目录》开放了更多的投资领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需要在改进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注重投资便利化,提高透明度,尽可能多地体现国民待遇原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即经营者集中审查,是各国竞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法律武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其交易的跨国性,可能同时面临多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虽然反垄断执法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范围统一反垄断法的努力仍在继续,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的国际反垄断法仍遥不可及。各国反垄断法的差异,给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更是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巨大挑战。而反垄断审查正在论为一些主权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国企业竞争的保护工具,这就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染上了政治色彩。中国实施反垄断审查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已经成为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主角,一些着名案例如可乐—汇源收购案、英博—百威收购案等举世瞩目。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垄断审查的细则,统一执法标准,并积极开展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国家越来越多,就连对外国投资一向非常宽松的美国,也时常祭起国家安全审查的大旗,力图维持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霸主地位。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规模大、影响深远,更容易触发东道国国家安全审查。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客观标准,国家安全审查很可能演变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鉴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常进入东道国敏感性行业,如资源、电信、基础设施、金融等,在进行投资决策前,我国企业更应对东道国政府的安全审查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防范。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由于实施细则、审查程序等的不清晰,外资对我国国家安全审查普遍存有疑虑。本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如何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防范海外并购的风险,建立健全中国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新台阶。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的目的,在于总结跨国公司这一典型跨境并购主体的并购实践,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研究各国跨境并购法律规制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此本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剖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扶持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跨国公司和民营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建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制度提出建议。“十二五”《规划刚要》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开放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海外并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风险也随之而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并购主体多为国有企业;并购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并购执行不符合国际标准;并购整合成功率不高等。加之投资保护主义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死灰复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虽然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的制度建设,鼓励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和民营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保障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我国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当务之急是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财务规则,保持透明度,遵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肩负国际义务和责任。我国跨国公司要研究跨境并购的系统性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我国跨国公司要努力成为创新型、品牌化、合规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投资者角色:帮助东道国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帮助我国攀登全球价值链(GVC)的高峰。

王群生[4](2011)在《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价值目标、选择路径、方针和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精辟的、科学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系统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概括和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内容体系、理论特色及历史地位。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导论,主要从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尤其是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在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机遇。重点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推动与影响、加入WTO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考验与影响、对外开放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借鉴和冲突、现代科技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和促进等五个问题。第二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重点考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从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定位、价值目标、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主要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第四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特色。重点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鲜明时代性、继承发展性、开拓创新性、科学系统性、思维开放性、实践指导性。结束语,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基本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文本的统一、坚持民族特色和放眼世界的统一。

郭秀晶[5](2009)在《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开放、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GATS框架下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理论框架和战略途径,具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的理论意义。为此,本文在对经济学、市场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发展实践,力求能够初步构建起包括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博弈分析、政策评价等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力图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其一,构建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市场学理论分析框架。开展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定性分析,并明确了市场供需模型、调控机制以及市场定位。转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仅从政治、外交、援助的角度认识来华留学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状况。其二,构建了“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和指标体系。重点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对“ExCAHEd-Ec”复合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出了“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开展了对我国“十五”时期“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评价研究。其三,建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双层博弈的分析模式。双层博弈模型的应用为本文提供了一种在动态的和交互影响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重要方法。其四,提出了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的战略构想。在对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规模、结构、细分、竞争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和市场环境分析,提出了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差异化营销战略”和“领导者与挑战者综合营销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大市场营销策略,即“服务组合策略”、“渠道创新策略”、“整合传播策略”。

刘佳义[6](200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对外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292.3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06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从1979年的0.83%提高到2006年的9.6%,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9年的11.26%提高到2006年的67.26%。外商在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从1979年的0.3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695亿美元,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额的19%。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1982的0.4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61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979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63亿美元。在此过程中,虽然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变革,但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高度融合成为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推进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并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我国传统的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部分弊端仍就存在。政府垄断公共物品提供、统筹统揽,以大量的行政审批手段过多地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政府运作透明度差、法治环境欠缺。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调控方式间接化、决策方式科学化、领导方式人本化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政府从职能、手段和机构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加快机制体制转轨,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高度融合中,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要在精简、效率的原则基础上适当地扩充,以便更好地承担起社会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职责,为此,就需要对政府经济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改革目的就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界定政府公共产品提供领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经济人主体”,通过成本收益率的核算来纠正政府决策中的失误,以保持政府改革的正确方向。以1994-2003年中国大陆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成本-收益法分别计算了各省政府的经济管理绩效,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政府改革的效率最高,其典型的成本-收益比率为1.25,其次是中部地区,其典型的成本—收益比率为0.25,最后则是西部地区,其典型的成本-收益比率为0.18,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政府改革是最富有成效的。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影响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各因素提出了假说,并以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1)公务员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政府改革绩效成正比,“高薪养廉”政府在我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行贿受贿现象,稳定公务员工作心态,建立廉洁效率政府;(2)政府职能重新界定过程中有着规模经济现象,转型期间政府规模的适当扩张有助于提高政府改革效率;(3)提高区域对外开放度有利于政府改革绩效的提升,建立政府-市场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是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的必要条件。政府在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创新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加速市场培育和法制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在经济职能转变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下国民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加强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政府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管理手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运用的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均是以本国市场经济运作为基础来加以制订的,而我国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因而政府在制订经济管理手段方面,在借鉴人家经验的同时,还必须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近几年来,我国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软着陆”、“点刹车”、抓紧土地使用审批权等作法在实践中则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为我国政府进一步调控经济、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方面,结合西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新趋势,提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以及若干建议。当今西方国家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效率优先,这主要表现在其建立“小政府”、职能机构分离、分权并加以强化等各方面。以当今世界政府改革的潮流为基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机构,以精简效率为先,同时以成本收益核算加以监督和强化。政府机构改革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WTO规则相对接、与职能转变相适应、注意成本效益核算、注重吸收本国经验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

张耀平[7](2007)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文中认为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特点。一般行业的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一般不会构成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而农村金融一旦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出现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农村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不仅在于将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业的良好信誉,而且将严重激化财政收支矛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危及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研究一方面偏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偏重于静态化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WTO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则突破了这一束缚,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本研究共九章,按照“问题—设计—前景”的逻辑关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章,属总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经济分析及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在这一部分除了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进行现状评估以外,还有大量篇幅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印度、巴西、埃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寻求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设计战略规划。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基本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研究,分别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及优化外部环境等角度论述防范与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论文的第九章是第三部分——前景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问题。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一方面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但同时又使研究较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而有所创新。本论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两个角度突破这一范式,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分析和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及成因。农村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不确定性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它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对农村稀缺资源在竞争目标中的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第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本研究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建立农村金融宏观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事前预警功能;建立农村金融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事中监测作用;建立农村微观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从而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保护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第四,探讨和分析了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本研究将农村金融置于WTO框架下,探讨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前景——国际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和竞争化趋势,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前景——混业式趋势、多元化趋势和电子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徐孝勇[8](2005)在《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深入考察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条件下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与中国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商贸中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商贸经济发展理论:从结构系统视角和功能范式上,界定了“商贸中心”、“区域商贸”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按商贸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理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是西南地区在商贸业发展上进行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建设结构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功能强大的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就是在西南地区统一规划商贸中心、商贸网点布局和确定各地商贸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商贸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在商贸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和竞合、共赢。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中心城市要建设商贸中心应具备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其包括地理区位、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其包括经济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市场规模、交通条件、政策因素、文化氛围等。经济条件又包括商贸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金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等。 3、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要求西南地区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达的商贸产业,是个城市或地区的构建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商贸产业的竞争力,应对后WTO时代外资商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的挑战。 4、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必要条件。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共同市场的作用:(1)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网络体系的建成。(2)降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配置成本以及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3)促进西南地区都市商贸经济圈的发展。(4)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商贸的协同发展的平台。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加强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合作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须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处理好其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商贸合作,可以使西南地区区域一体化市场效应得到放大。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

江彦桥[9](2006)在《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国际关系学、教育政策学等学科的视角,将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运用历史法、比较法、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依次讨论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对外教育政策环境影响,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政策目标与决策,对外教育政策体系完善。试图使对外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现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国家利益至上是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普遍原则。经济全球化、国际服务贸易等构成了当前对外教育政策的主要环境影响。积极适应新时期国际环境是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是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关键。本文提出要正确区分相互依存与依附,共同把蛋糕做大,学会博弈,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争取“双赢”“共赢”。提出学习、融合、创新,参与、开放、融入的战略思维,并以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为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家教育主权的终极价值体现为国家利益。需要更多地理解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主权的限制,调整国家教育主权观念。然而对国家教育主权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加强对涉外教育的日常监管,查处、打击侵犯我国教育主权的活动。 本文分析了现行的政策目标和方针,提出了倡导国际了解教育、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等8条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我国现行的对外教育的决策过程,提出了改进思路。对完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4点建议:加强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设计,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创新,提高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促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本研究有这样一些特色:(1)跨学科研究(交叉性)。对外教育政策既是一种针对教育活动的教育政策,也是一种规范涉外活动的外交政策。这种双重属性注定了本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既要从教育政策学视角,又要从国际关系视角来加以分析和研究。(2)系统性。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目前涉及本课题同类研究主题并做系统全面研究的尚不多。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演进历史,分析了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战略谋划、决策过程。(3)亲历性。多次国外实地考察、调研,与众多国内外教育高官在正式、非正式场合下的讨论、征询与访谈,加深了笔者对对外教育的认识和感悟,也获得了大量多元的第一手资料。加之曾参加过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起草工作,承担一些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日常从事的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切身体会,使得本研究更加深入、充实。

骆光林,楼仁功[10](2005)在《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创新高等教育观念,树立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教育新观念;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找准自己的特色,打造和发挥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进程。

二、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积极应对 趋利除弊——关于中国加入WTO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积极应对 趋利除弊——关于中国加入WTO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境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第一章 跨国公司及其法律问题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影响
        一、跨国公司的界定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三、跨国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跨国公司理论
        一、跨国公司主要理论流派
        二、跨国公司理论的法律因素
        第三节 跨国公司立法
        一、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对传统法律的挑战
        二、境外跨国公司立法
        三、中国关于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立法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二、跨国公司的法律结构和法律关系
        三、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
        四、跨国公司的法律管辖冲突
        五、跨国公司的法律责任
        六、跨国公司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二章 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
        第一节 并购与并购整合
        一、并购的界定
        二、并购的基本类型
        三、并购整合
        第二节 并购理论
        一、西方主要并购理论
        二、关于三种并购类型的理论
        三、并购是否创造价值
        第三节 跨境并购特点与驱动力
        一、跨境并购的界定
        二、跨境并购的特点
        三、跨境并购的驱动力
        第四节 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
        一、跨境并购与国际直接投资
        二、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
        三、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非实体制造(NEMs)
        四、跨境并购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第三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第一节 跨境并购的历史回顾
        一、并购的六次浪潮
        二、跨境并购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跨境并购的现状、特点和趋势
        一、跨境并购的现状
        二、当代跨境并购的主要特点
        三、跨境并购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主体
        一、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产物
        二、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的主角
        三、跨国公司是跨境并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第四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管辖冲突及争端解决
        一、关于兼并与收购法
        二、跨境并购的准据法之选定
        三、跨境并购的管辖权冲突
        四、跨境并购的争端解决机制
第二部分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新动向及其法律分析
    第四章 特殊目的公司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第一节 特殊目的公司(SPV)界定与地位
        一、SPV的界定
        二、SPV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特殊目的公司(SPV)跨境并购的意义
        一、SPV的经济意义
        二、SPV的法律意义
        第三节 可变利益实体(VIE模式)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一、VIE模式的由来
        二、VIE模式进入中国
        三、VIE模式的结构
        四、VIE模式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第四节 离岸公司的监管
        一、离岸公司跨境并购的国际监管
        二、欧盟和美国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三、离岸公司注册地的监管
        四、中国对离岸公司的监管
    第五章 国有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
        第一节 国有跨国公司解析
        一、国有跨国公司界定
        二、早期国有跨国公司与当代国有跨国公司的比较
        三、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体
        第二节 国有跨国公司重上历史舞台
        一、国有跨国公司势头强劲
        二、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异军突起
        三、国有跨国公司业务多元化
        四、国有跨国公司成为争议焦点
        第三节 国有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
        一、公司治理问题
        二、市场准入和国家安全问题
        三、公平竞争和反垄断问题
        四、反海外腐败法适用问题
    第六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与并购融资
        一、PE的界定
        二、PE的特点
        三、PE与VC的区别
        四、PE的退出模式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发展和影响
        一、PE的由来和发展
        二、PE在中国的高速发展
        三、PE在并购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四、PE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助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一、PE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联系
        二、发展中经济体PE在跨境并购中的表现
        三、PE参与的跨境并购的规模和分布
        四、PE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节 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法律规制
        一、PE的组织结构
        二、PE的常用法律条款
        三、对PE的监管
        四、进一步发展PE的建议
    第七章 反海外腐败法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第一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解析
        一、FCPA引人关注的背景
        二、FCPA的主要禁止性规定
        三、FCPA的约束对象
        四、腐败的动机和有价物的定义
        五、违反FCPA的后果
        六、FCPA执法的趋势和积极的抗辩
        第二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并购交易的影响
        一、FCPA带来的并购风险
        二、FCPA凸显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三、交割后合规整合的重要性
        第三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尽职调查
        一、FCPA尽职调查的重点领域
        二、FCPA尽职调查的过程
        三、FCPA尽职调查的程度
        四、发现问题后的对策
        第四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与基金并购和资产分拆
        一、私募基金问题
        二、资产分拆问题
        第五节 反海外腐败法(FCPA)风险防范
        一、跨国公司的反腐败责任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中的反腐败风险防范
        三、反腐败与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
    第八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全球化
        一、CSR备受关注的背景
        二、CSR的解读
        三、中国企业的CSR
        四、CSR的全球认同
        第二节 跨境并购中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一、履行CSR促进跨境并购
        二、漠视CSR对跨境并购的影响
        三、跨国“责任投资”方兴未艾
        第三节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分析
        一、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范围和监督
        二、CSR标准与国际投资政策
        三、推进CSR标准发展的政策取向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一、制定社会责任法规强化责任意识
        二、引进国际标准倡导责任投资
        三、借助专业公关公司改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
第三部分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第九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体系
        第一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的必要性
        一、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监管的特点
        第二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国际监管体系
        一、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二、区域性国家组织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三、双边合作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
        第三节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新发展
        一、国外关于外国投资的立法和监管的发展概况
        二、国际投资保护协议领域的新发展
        三、国际投资政策法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第四节 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监管体系
        一、中国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的法制建设
        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第十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市场准入审查
        第一节 产业政策和国际投资政策的互动
        一、产业政策影响跨境并购
        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资政策的互动
        三、国际投资协议中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互动
        四、产业和投资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市场准入限制的主要形式
        一、市场准入限制是普遍现象
        二、市场准入限制的不同方式
        第三节 市场准入限制对跨境并购的影响
        一、跨境并购前后市场准入的影响
        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国有化
        三、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
        第四节 完善中国的外资市场准入制度
        一、中国外资并购市场准入制度概述
        二、2011版产业指导目录的进步和不足
        三、我国外资市场准入制度改进路径
    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反垄断审查
        第一节 反垄断审查立法
        一、反垄断审查的渊源
        二、国外反垄断审查立法
        三、中国反垄断法之经营者集中审查
        第二节 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实施
        一、反垄断审查执法机关和执法模式
        二、反垄断审查标准
        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第三节 反垄断审查域外效力和国际合作
        一、反垄断审查的域外效力
        二、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
        三、反垄断审查作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
    第十二章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和国家安全审查
        第一节 国家安全审查辨析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由来
        二、国家安全审查对象、范围和标准
        三、国家安全审查的机关
        四、国家安全审查的程序
        五、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发展
        第二节 国家安全审查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
        一、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性和影响
        二、国家安全审查与市场准入
        三、国家安全审查与反垄断审查
        第三节 完善中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一、增加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可预见性
        二、确保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统一性
        三、协调安全审查和产业发展战略
        四、减少海外并购安全审查的风险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制度建设
    第十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战略
        第一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法律环境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挑战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特征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挑战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思考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
        一、培育精于海外并购的中国跨国公司
        二、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其他方式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类型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
        三、减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几点建议
        第五节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规范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法律制度构建的指导原则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制度建设
        三、加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调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 意识形态的研究现状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相关概念阐释
        (一) 意识形态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 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第一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一) 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二) 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 全球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推动与影响
        (一) 市场经济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三、加入WTO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考验与影响
        (一) WTO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WTO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挑战
        (三) WTO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四、对外开放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借鉴和冲突
        (一) 对外开放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抉择
        (三) 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五、现代科技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和促进
        (一) 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力支撑
        (二)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三)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第二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二)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三) 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四)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五)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二、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第三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定位
        (一)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二)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三)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
        (四) 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党的先进性
    二、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
        (一) "三个代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尺度和价值标准
        (二)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
        (三) 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 牢牢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
        (二) 必须坚持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三)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
    四、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主动教育原则
        (二) 强化渗透原则
        (三) 主导性原则
        (四) 先进性原则
    五、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 提高全党的理论创新水平
        (二)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三)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五)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六)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第四章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特色
    一、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鲜明时代性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时俱进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植根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
    二、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继承发展性
        (一) 对前辈理论的继承是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基石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开拓创新性
        (一) 高度关注"人本"问题
        (二) 高度关注"和谐"问题
        (三) 高度关注"利益"的合理性
    四、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系统性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系统论述了党的建设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五、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维开放性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吸收了大量优秀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借鉴了大量国外先进文化
        (三)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重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和交流
    六、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实践指导性
        (一) 江泽民意识形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针
        (二) 江泽民意识形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南
结束语
    一、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二、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坚持民族特色和放眼世界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一、国内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论文类
    二、译着文献
后记

(5)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1.2.2 已有研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理论研究
    2.1 经济学与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
        2.1.1 教育的经济价值与人力资本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与教育产业化问题
        2.1.3 需求供给与高等教育市场理论
    2.2 市场营销学与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
        2.2.1 服务营销与高等教育营销
        2.2.2 关系营销与高等教育市场
        2.2.3 全球化与全面质量管理
    2.3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
        2.3.1 服务贸易与教育服务贸易理论
        2.3.2 教育服务与高等教育服务
        2.3.3 高等教育服务与境外消费出口
    2.4 系统科学与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
        2.4.1 复杂系统理论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
        2.4.2 协同学与“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
    2.5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理论研究框架
        2.5.1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定性分析
        2.5.2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供需模型
        2.5.3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调控机制
        2.5.4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系统协调
        2.5.5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市场定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系统分析
    3.1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分析
        3.1.1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1.2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特征
        3.1.3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内部关系
        3.1.4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外部环境
    3.2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问题研究
        3.2.1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内涵
        3.2.2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分析方法
        3.2.3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
    3.3 “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
        3.3.1 “ExCAHEd-Ec”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概述
        3.3.2 “ExCAHEd-Ec”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3 “ExCAHEd-Ec”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
        3.3.4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系统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博弈分析
    4.1 双层博弈与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
        4.1.1 博弈论与双层博弈
        4.1.2 双层博弈模型与国际贸易政策形成机制
    4.2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国内博弈
        4.2.1 国内博弈的主要权力主体——政府、高校、社会公众
        4.2.2 各权利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政策倾向
        4.2.3 转型期各主要权力主体的权力博弈模式
    4.3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政策的国际博弈
        4.3.1 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国际服务贸易博弈治理的强化
        4.3.2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在对GATS 的激烈争论中蓬勃发展.
        4.3.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全球化趋势应对
        4.3.4 我国的谈判能力与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SWOT 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政策研究
    5.1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启示
        5.1.1 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的历史溯源
        5.1.2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的历史变迁
        5.1.3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历史变革的规律与启示
    5.2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相关战略与政策研究
        5.2.1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政策的梳理(1949-2008 年)
        5.2.2 对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相关政策的检讨
    5.3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5.3.1 确立明确稳定的国际教育战略
        5.3.2 制定完备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
        5.3.3 多渠道扩大境外消费出口的供给
        5.3.4 多举措消除境外消费出口壁垒
        5.3.5 保障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产品的质量
        5.3.6 健全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的附加服务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实证研究
    6.1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分析
        6.1.1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规模分析
        6.1.2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6.1.3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细分分析
        6.1.4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竞争分析
    6.2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调查研究
        6.2.1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调查的内容
        6.2.2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调查的方法
        6.2.3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调查的主要结论
    6.3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营销战略
        6.3.1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SWOT 分析
        6.3.2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营销战略选择
    6.4 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营销策略
        6.4.1 服务组合策略
        6.4.2 渠道创新策略
        6.4.3 整合传播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理论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 第2章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
2.1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及类型
2.2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行政生态理论
2.3 相关研究概况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政府管理经济的历史之争
    2.4.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2.4.2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期间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2.4.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自由主义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第3章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3.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3.1.1 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3.1.2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3.1.3 国际资本流动加快
3.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及资本流动
    3.2.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3.2.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资本流动
3.3 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经济管理的一般要求
    3.3.1 行政体制简约化
    3.3.2 法律体系健全化
    3.3.3 管理方式市场化
    3.3.4 政府政策服务化
    3.3.5 社保体系后勤化 第4章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与变革的现实基础
4.1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演变
    4.1.2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演变
    4.1.3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
    4.1.4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挑战
4.2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4.2.1 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
    4.2.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5章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5.1 成本-效益分析对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5.1.1 完善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
    5.1.2 顺应市场经济中政府角色重新定位的需要
    5.1.3 有利于节省经济资源,促进社会成员福利的增加
    5.1.4 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重塑政府形象
5.2 政府改革的成本分析
    5.2.1 不同标准下对政府改革的成本划分
    5.2.2 从经济学角度对政府改革成本的划分
    5.2.3 小结
5.3 政府改革的效益分析
    5.3.1 政府改革的直接效应
    5.3.2 政府改革的间接效益
5.4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评估
    5.4.1 绩效评估的涵义
    5.4.2 绩效评估的意义
    5.4.3 绩效评估的方法
    5.4.4 运用成本-收益法对我国政府绩效的评估 第6章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之一:转变职能
6.1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的动因
    6.1.1 贸易的全球自由化要求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6.1.2 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6.1.3 外商投资的全球化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6.1.4 国际经济组织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6.2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的进展
    6.2.1 以市场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
    6.2.2 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
    6.2.3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2.4 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3 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6.3.1 未能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6.3.2 法制环境建设亟待改进
    6.3.3 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尚未得以彻底理清
6.4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6.4.1 建设公平、竞争、高效的市场环境
    6.4.2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向
    6.4.3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点 第7章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之二:管理手段
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运用经济手段的意义
    7.1.1 运用经济手段是推动经济建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在要求
    7.1.2 运用经济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7.2 当代西方成熟的经济手段:开放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手段
    7.2.1 开放条件经济总量平衡原理
    7.2.2 开放条件下政府对财政货币手段的应用
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手段的运用与经验总结
    7.3.1 “软着陆”中经济手段的搭配运用
    7.3.2 “点刹车”下对土地使用审批权的控制 第8章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之三:机构改革
8.1 中国以往机构改革的特点、问题及原因
    8.1.1 前7次机构改革的基本特点
    8.1.2 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1.3 形成政府机构改革特点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8.2 西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8.2.1 “小政府”趋势
    8.2.2 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趋势
    8.2.3 行政机构的分权化趋势
    8.2.4 综合调整职能及机构强化的趋势
    8.2.5 灵活政府模式与机构设置的弹性化趋势
    8.2.6 政府机构改革法治化趋势
8.3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与若干建议
    8.3.1 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8.3.2 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
    8.3.3 机构改革的方向:与转变职能相适应
    8.3.4 机构改革的标尺:实行严格有效的成本-效益核算
    8.3.5 推进依法行政,实现政府机构改革法治化
    8.3.6 建立反危机机构体系,提高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金融风险研究的进展
        一、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
        二、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
        三、关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三、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和经济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性质与管理
        一、风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实践步骤
    第二节 金融风险与农村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四、农村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的区别分析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一、马克思理论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解释
        二、有关金融风险的西方理论与假说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有理论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透视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经济类型的农村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台湾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完整、稳定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台湾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二、构建规范的合作金融体系,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三、台湾的农业信用保证制度能够有效分担贷款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是台湾地区减少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印度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与扩张的限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数量的限制,调整监管目标、方式和手段
        三、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方向的限制
        四、要求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金融机构风险
        五、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六、放松对银行存贷利率及货币对外汇本的限制
        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八、加大对农村金融违规的惩罚力度
    第四节 韩国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农村金融管理机构的改革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五节 启示
        一、分离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建构风险管理主体
        二、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制度
        五、实行谨慎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财务会计政策
第四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义及功能探讨
        二、农村金融风险与金融体系:基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考察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分析的方法论和切入点:转轨经济分析视角
        二、我国农村转型特征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描述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缺陷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基本设想
        一、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约束
        二、多观点下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讨论
        三、结论性评述:重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五章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监管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二、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
        二、以农村金融风险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完善和加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路径
    第三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基础: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控机制的定义
        二、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标准及原则
        三、构建标准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现代农村金融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
    第四节 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协调分析
        一、协调的必要性
        二、协调的内容
    第五节 农村问题性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
        一、危机救助制度缺陷
        二、构建金融机构救助制度
第六章 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
        一、产权的定义
        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综述
        三、金融产权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农村金融产权体制变迁
        二、农村金融产权变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二、我国现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设计的原则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确立真正的合作产权制度
    第五节 我国农村商业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
        二、我国农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标
        三、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设计
第七章 优化外部环境:为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节 农村宏观经济与农村金融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各阶段农村金融供求分析
    第三节 农民文化理念与农村金融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几个特征
        二、农户的融资次序
    第四节 社会信用、政策法律与农村金融
        一、社会信用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二、农村政策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三、金融法律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第五节 优化外部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优化农村宏观经济环境,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
        三、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四、优化农村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保护
        五、优化农村法律环境,加快合作金融立法
第八章 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第一节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框架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运行程序
        二、国内外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综述
        三、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设想
        一、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想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具体步骤
        一、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二、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
        三、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构建
        四、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处理系统构建
    第四节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状况
        一、风险管理决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途径
        一、完善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接轨与前景
    第一节 WTO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中国农村金融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二、加入WTO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三、加入WTO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
        四、加入WTO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第三节 WTO框架下未来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一、WTO框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未来前景
        二、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8)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展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展示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资料及内容构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选用
        1.4.3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结构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区域分工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 后发优势理论
        2.2.1 后发优势的概念
        2.2.2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均衡发展理论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协调发展理论
    2.4 商贸发展理论
        2.4.1 商贸信息化理论
        2.4.2 电子商务理论
        2.4.3 商贸流通组织结构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概念框架
    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论假设
        3.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3.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3.2 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3.2.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3.2.2 区域商贸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3.3 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功能
        3.3.1 商贸中心概念
        3.3.2 商贸中心类型
        3.3.3 商贸中心功能
    3.4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3.4.2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宏观条件—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
        3.5.1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相互作用关系
        3.5.2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战略要求
    3.6 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相互关系
第4章 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1.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
        4.1.2 世界商贸业发展趋势
        4.1.3 世界商贸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
    4.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2.1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2.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4.2.3 世界商贸中心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4.3 中国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3.1 中国商贸业结构演化概述
        4.3.2 中国商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3.3 中国商贸业发展趋势
    4.4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4.1 中国商贸中心空间分布情况
        4.4.2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4.3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第5章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5.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
        5.1.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5.1.2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模式
    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5.2.1 国土资源和区位
        5.2.2 水能资源和水运资源
        5.2.3 旅游资源
    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5.3.1 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5.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概况
        5.3.3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概略评价
        5.3.4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商贸中心和商贸产业发展
    5.4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分析
        5.4.1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5.4.2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特征
    5.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
        5.5.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
        5.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优势
        5.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5.6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和商贸中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6.1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5.6.2 收入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3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4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影响
第6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6.1.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E-CBD竞争力概念与数学模型
        6.1.3 商贸中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6.2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2.1 城市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6.2.2 计算方法和结果
        6.2.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6.2.4 商贸中心竞争实力排序与结论对策
    6.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3.1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6.3.2 经济因素分析
        6.3.3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6.3.4 技术因素分析
        6.3.5 政策因素分析
第7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 西南地区商贸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1 西南地区交通中心发展状况
        7.1.2 建设西南地区物流中心意义
        7.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
    7.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2.1 西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相互关系
    7.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3.1 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
    7.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4.1 西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
    7.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5.1 西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
第8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建议
        8.1.1 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路和原则
        8.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总体布局
        8.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一级商贸中心布局
        8.1.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二级商贸中心布局
        8.1.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布局
    8.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8.2.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8.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8.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8.3.1 商品交易市场
        8.3.2 中央商务区
        8.3.3 购物中心
        8.3.4 会展中心
        8.3.5 物流中心
        8.3.6 信息服务中心
        8.3.7 组织管理机构
    8.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和业态选择
        8.4.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
        8.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各级商贸中心的业态选择
    8.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5.1 法制化
        8.5.2 规章制度化
        8.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8.5.4 打造品牌,培育支点,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8.5.5 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
        8.5.6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8.5.7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9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对策
    9.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9.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特征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状况
    9.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电子商务发展
        9.2.1 西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9.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对策
        9.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公司发展
        9.2.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9.3 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E-CBD的建设
        9.4.1 E-CBD简介
        9.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三大 E-CBD建设对策
第10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0.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业企业发展概况
        10.1.1 重庆市中心区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2 成都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3 昆明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4 贵州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5 南宁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状况
    10.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10.2.1 连锁经营
        10.2.2 物流配送
    10.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0.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推进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10.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0.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对策
        10.4.1 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10.4.2 西南地区商贸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10.4.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11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和东盟的商贸合作对策
    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西北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
        11.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对接的对策
        11.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对策措施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2.1 研究结论
    12.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3 政策运用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题解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第二章 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的梳理
    第一节 旧中国的对外教育政策
    第二节 过渡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外教育政策(1950-1976)
    第三节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1977-1981)
    第四节 新时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外教育政策(1982-2003)
第三章 对外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
        一、美国国际教育概况
        二、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
        三、美国关于国际教育战略的讨论
        四、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特色
    第二节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
        一、国际教育与国际教育政策
        二、国际教育政策的演变
        三、政府在国际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四、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教育政策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马来西亚的国际教育政策
        一、背景情况
        二、马来西亚引进外国教育的政策
        三、马来西亚管理进口教育政策的特点
    第四节 国际教育政策的比较
第四章 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教育环境
    第四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国际环境
        一、全球化的影响
        二、一体化的动向
        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四、新时期国际环境对对外教育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教育国际战略选择
    第一节 教育国际战略及其要素
        一、国际战略与教育国际战略治
        二、国家利益
        三、国家实力
        四、国家教育主权
    第二节 教育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相互依存理论
        二、博弃论
    第三节、我国对外教育的战略思维
        一、学习、融合、创新
        二、参与、开放、融入
        三、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构思
第六章 对外教育政策目标与决策研究
    第一节 国家的对外教育政策目标
        一、政策目标确立
        二、我国现有的对外教育政策目标
        三、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的思考
    第二节 政策的决策模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
        二、组织机构决策模式
        三、政府政治决策模式
        四、决策的复杂性
    第三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
        一、对外教育政策的决策体制
        二、对外教育政策问题的提出
        三、政策方案的起草与通过
        四、决策过程的完善
第七章 完善对外教育政策的探讨
    第一节 对外教育政策体系
        一、对外教育政策的系统性特征
        二、香港及上海跨境教育管理法规的考察
        三、对外教育政策体系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一、政策价值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价值冲突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探讨
    第三节 改善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
        一、对外教育政策执行的意义和作用
        二、减少和避免对外教育政策失真
    第四节 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一、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
        二、能力建设
        三、加强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结语
附录1 体验国际教育
附录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积极应对 趋利除弊——关于中国加入WTO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2]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3]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王仁荣. 复旦大学, 2012(02)
  • [4]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 王群生.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5]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D]. 郭秀晶. 天津大学, 2009(01)
  • [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刘佳义. 湖南大学, 2007(06)
  • [7]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 张耀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8]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孝勇. 西南大学, 2005(04)
  • [9]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D]. 江彦桥.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10]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J]. 骆光林,楼仁功.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5(02)

标签:;  ;  ;  ;  ;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取长补短——中国入世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