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组织结构保障的实证研究_大学论文

大学国际化组织结构保障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结构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2-0100-04

加拿大学者Knight和美国学者Hans de Wit将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的策略从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策略,另一类是活动策略。组织策略常表现为一定形式的组织活动,如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大学国际化进程的年度规划的设计,大学国际化进展评价制度的建立以及成立专门的、推动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组织机构等。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某种目的的经常性保障机构,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战略的实施就难以持久地进行下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对国内不同层次大学在保障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施方面的组织结构保证来展开研究。

一、样本数据的收集及初步处理

我们根据研究目的制订了调查表格,然后按211大学、985大学、其他大学、有研究生院的大学4种分类方法,分别对样本学校的相关部门发送了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0份,其中985学校25份,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211学校9份,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有研究生院的学校6份,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其他一般院校10份,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问卷涉及了所调查大学的基本情况及大学为保障国际化战略实施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表1给出了所调查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

二、保障大学国际化的组织结构的构成及问卷调查内容的说明

大学国际化即意味着大学与国外交流的国际化,而其实现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国际化信息的传递及致力于传递这种国际化信息的机构的完善程度。为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设计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一是被调查学校是否有专门的机构司职于国际教育项目的管理;二是被调查学校是否会通过各种渠道将有关的国际教育信息充分传递,表2是我们的主要调查内容。

三、大学国际化的组织机构的差异性分析

从调查问卷看,大学组织结构的国际化包括专门的国际化机构及信息交流的国际化保障机构,这里我们先来分析不同大学在这方面的差异性。

表3给出了不同类型大学在不同方面表现的一个比例关系。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所调查大学是否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国际化程度的推进。根据计算结果,985大学、211大学、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与一般大学设有这一机构的比例依次为:52%、50%、66.7%和25%。与预期不同的是,平均具有最高研究水准的985大学在设有这一机构的比例方面却不是最高的,而通常的仅含有研究院的大学在这一方面的比例却高达66.7%,这是一个异常。对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学在重视国际化程度方面与前面的一些指标相似,即当其科研实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后,这种差异性就会缩小。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985大学、211大学与仅有研究生院大学这一指标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可以看出。相比较这3类大学,一般性大学的这一指标则要低得多,仅有25%,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前面的解释。

对于大学是否设有管理国际项目的办公室,统计结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具体而言,这4类高校比例分别是:13%、0%、17%和25%。可以看出,这一排序不仅不与大学的科研实力成正比,而且差不多是成反比。对于这一反常现象的解释,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越是科研实力强的大学,其国际化项目越多、层次越高,而且这种项目往往分散到不同的学院当中去,因而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实行分散化管理可能更有助于发挥各个学院的积极能动性,更有利于促进学校国际化项目的发展。相比较而言,那些一般性大学由于国际项目的发展规模往往较小,而为了统一力量与机构,往往由学校出面组成一个统一的国际项目管理办公室,这样有助于整合全校的力量来推进学校国际化项目的推进。

注:这里0表示不存在某种机构或不具有某种功能;1表示具有。

对于管理机构的第三个指标——国际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人员是否是全职的,统计结果显示4类院校的比例关系是:74%、62%、67%、75%。从这个结果来看,各种类型大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这说明对于一个大学而言,只要对国际项目的管理纳入了正规的管理范畴,一般是会设立一个相当正规的机构来负责其具体运营的。当然,容易看出,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也有相当比例的大学即使设立了专门的管理国际项目的机构,但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运营。这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国际项目的管理属于某个兼职的机构,这种机构往往以前也负责大学的对外事务交流;二是也许有些大学在国际项目管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上尚未理清,因而在职责的划分上就难免会出现暂时性的多头运营的状况。

关于是否有内部网络来专门传递有关国际项目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大学显示了相当大程度的不同,4类高校这一指标的比例关系为:70%、50%、17%、25%。总体来看,这一指标似乎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越是科研实力强的大学,其专门在网络上发布大学国际化项目的相关信息的比例越高。关于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不同类型大学对此问题的关注度的不同。一般来说,科研实力越强的大学,其国际项目的规模会越大,与此同时,学生或老师中对国际项目的关注度也相应的会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这么多关注的人用尽可能快的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一个节约成本、又可几乎即时达到目的选择无疑是通过专用的网络系统予以公布。

最后一个指标是大学的国际项目主页是否与国际互联网相接。这一调查结果的大致情况是:985大学约有61%的大学会与国际互联网对接、211大学是62%、有研究生院大学是83%、一般性大学是75%。这一结果也似乎显示了大学的科研实力越强,则其国际化项目与国际互联网相接的可能性越小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用近似对第二个指标的相似解释来说明。

四、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的决定因素回归分析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国际化机构的设置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背后所体现的是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决定因素,对于同一类大学来说,某些共同的因素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利用相应的统计手段来分解这些因素。

1.模型选择

我们将选择“是否有专门的委员会来司职大学国际化的任务”

用于解释这些变量的指标,我们分别选择“大学的在校人数”、“大学的校史”、“是否是综合性的大学”和“大学的类型”四个变量。

容易看出,从3个被解释变量来看,它们仅取2个值:0和1,当取0时表示不满足某种要求,取1时则表示满足某种要求,于是我们利用logit模型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所用模型形式如下:

式(2)、(3)和(4)给出了以3个不同指标为解释变量的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的估计结果。各种不同类型大学的一些共同的特点是:学校在校人数对一个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机构设置的影响微乎其微。如前所说,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近些年中国大学的快速扩张。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各种层次大学的在校生人数几乎都突飞猛进,甚至越是低层次大学其扩张速度越快、规模也变得相当大,因而从大学在校生人数来判断一个大学实力已变得毫无意义,其对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几乎无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2.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的决定因素

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中,对大学国际化管理机构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一个大学的校史长度。具体来看,如果一个大学的校史长度提高一个单位,那么这将导致大学设立专门国际化管理委员会的可能性提高近23%个百分点,而使大学成立一个专门性的国际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可能性可增大17%,使大学通过网络即时发布国际项目消息的可能性增加近40%。同样的,对这一结果也可做类似于其他指标的解释:一个学校的校史越长,其国际化程度会越高,其在国际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就会越多,从而在设立专门机构方面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是否是综合性大学是影响大学国际化的另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如果一个大学是一个综合性大学,那么其在设立国际化管理专门机构方面的可能性要有所增大,大约在10%-15%之间。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可以从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大学的国际化项目的特点差异出发来分析。相对于非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国际项目往往会呈现出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个可以起到综合协调作用的全校性统一机构的存在就是相当有意义的了。而由于国际项目的专业化与单一性,非综合性大学的这一需求则无疑要小得多。

对于大学的类型变量,一个明显的规律是,随着大学科研实力的下降,大学设立国际化管理专门机构的可能性在下降。例如,根据回归结果,对于“是否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这样一个指标作被解释变量的情形,如果大学是985大学,那么在设立大国际性专门管理机构方面将增加大约7个百分点;而如果是211大学,则会增加约5个百分点;而如果是仅有研究生院的大学,这种可能性将增加约2%。显然,这一结果与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是不尽一致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在前面的描述性统计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因素起作用,而在计量分析中我们则将这些因素给分解了出来。

五、结论

根据大学是否有一个专门的国际化工作委员会来负责全校性的国际化战略的推进的调查计算结果各类大学这一指标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说明,在重视国际化战略实施方面,当其科研实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后,大学间的差异性就会缩小。

对于国际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是否是全职的调查结果来看,各种类型大学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很大,这说明对于一个大学而言,只要对国际项目的管理纳入了正规的管理范畴,一般都是会设立一个相当正规的机构来负责其具体运营的。越是科研实力强的大学,其设立国际化管理专门机构的需求越大。

不同类型的大学在保障其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形式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背后所体现的是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决定因素。在所有的解释变量中,对大学国际化组织机构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一个大学的校史长度,是否是综合性大学则是影响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的另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相对于非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国际项目往往会呈现出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个可以起到综合协调作用的全校性统一机构的存在就是相当有意义的了。而由于国际项目的专业化与单一性,非综合性大学的这一需求则小得多。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各大学都表现出对建立保障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组织机构的较强烈的需求,希望能从管理层面推进全校范围的大学国际化战略。因此,从组织层面来实施大学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大学国际化策略的新趋势。

收稿日期:2008-09-20

标签:;  ;  

高校国际组织结构保障的实证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