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档案部门走出封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部门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档案部门,是党和政府的机要和要害部门。广大档案工作者长期以来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不图名,不为利,兢兢业业地为党和国家积累基础资料,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服务,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档案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档案战线、档案部门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不应忽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档案、档案工作认识不足,重视支持不够;档案保管基础设施及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档案业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上述种种问题,无不与在新形势下,一些地方的档案部门仍然比较封闭有关。
一、封闭的现状
一些地方档案部门的封闭主要表现为:
——工作方式局限于一味钻在馆内办档案。你移送档案他接收,你查阅档案他寻找,工作、生活规律一般是从家里到馆里,又从馆里到家里。只能被动应付,不能主动进击,双脚迈不出去。
——工作对象仅仅局限于机关单位,机关单位又仅仅局限于办公室主管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与其它方面和社会层面很少接触、往来,对周围情况若明若暗,知之甚微,朋友不多,思路狭窄。
——档案门类主要为文书档案和少量财务档案。科技档案、特色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寥寥无几,甚至空白。馆藏贫乏,结构单一,满足不了社会各界的需要。
——只注意对档案资料进行保管,不注意挖掘利用,把“活”档案变成了“死”材料。“端着金碗没饭吃”。档案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始终是一个问号,只能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落实不到行动上。
——视野不宽,目光不远。对所在地区散存于民间和社会上的大量珍贵档案资料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积极进行抢救,似乎忘记了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职能和职责。
——管理方式仍为单纯的手工操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少慢差费,似乎与现代化无缘。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动辄一个“难”字出头,被一个“穷”字压倒。安于清贫,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去在争取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上下功夫,不敢在利用自身优势创收上做文章,常拿“没钱”二字做挡箭牌,为自己开脱。似乎不干事业合情合理,不抓工作心安理得,不改善基础条件和职工福利说得过去。
——不重视和不善于向社会、向领导做宣传,守在小单位里哀声叹气。要么,觉得干档案工作地位低下,“矮人一截”,自惭形秽,直不起腰;要么,眼馋别的红火单位,埋怨自己“进错了门”,怨天尤人(怨领导不重视,怨其它部门不支持,怨群众不理解),不一而足。
这种封闭状态,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极不适应,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对党和国家的档案事业贻害无穷。因此,从解放思想入手,认真审视目前的现状,尽快走出封闭,实在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
二、封闭的原因
档案部门的封闭,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弄清形成封闭的来龙去脉,对于走出封闭,十分必要。
历史的原因主要是档案工作的服务目标和档案部门的保密性、神秘性所致。档案工作过去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档案工作人员不便接触社会上更多的人和层面,外面的人也不便了解档案部门的事。加上人员配备中,安排了一些老弱病残,久而久之,使档案部门似乎成了“孤家寡人”。
现实的原因,笔者以为有六个方面:
(一)档案工作效果的潜在性。档案工作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它又不同于工农业生产、计划财政、商品流通、社会治安、文教卫生、计划生育、新闻宣传等工作,时间那么紧迫,作用那么直观,效果那么“立竿见影”。档案工作多数收效较晚,有些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甚至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例如,我国保存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档案资料,其价值在百余年之后、香港回归祖国的今天,才最充分地显现出来。其间很长时间,这些档案资料的价值被隐蔽着。档案工作效果的这种潜在性,往往就掩盖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使档案工作在部分地区、部分单位、某一阶段被人们,尤其是领导同志所忽视,提不上议事日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档案工作的高投资性。档案事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事业。从档案资料的征集、保管到提供利用,大到标准化档案馆库的建设和现代化管理设施(如光盘、计算机、密集架等)的配备,小到卷皮、卷盒的购置,抬脚动手都是花钱的事。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付出尤大。这种高投资,有些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无有回报。但这种高投资性恰恰与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甚发达的现实发生矛盾。因此,在财政收入低下、特别是捉襟见肘的地方,档案部门就理所当然地被冷落了。
(三)社会档案意识的淡薄。一般地说,社会档案意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和生产力水平不高所派生的社会档案意识淡薄,使档案部门受不到应有的重视、支持和理解。据长武县档案局用问卷式调查:调查题目为我国是否有档案法规?你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如何理解?调查人数共50人,对象有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其结果不容乐观。基中,39人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甚少,占调查人数的78%;26人对档案法规不了解,占调查人数的52%;6人不知道我国已颁布施行了《档案法》,占调查人数的12%;4人对档案工作一无所知,占调查人数的8%。如此淡薄的档案意识,既反映了档案部门封闭的现实,也必然成为导致档案部门封闭的原因之一。
(四)档案宣传力度小。长期以来,综合性报刊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档案宣传所占的份额很少,“兰台”的呼唤声音很细。档案战线的专业性刊物为数不多,且这些报刊多数发行量有限,读者面窄,覆盖面小,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因而,给社会留下了大量死角和空白点。
(五)档案部门自身建设跟不上。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部分档案部门的领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结合不够,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沿用老思维、老作风、老方法,在新形势下继续走着老路。面对如何适应两个转变,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这样的新问题,一筹莫展,无所作为。其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滞后。少数地方甚至出现思想动荡,人心不稳。年龄轻的想“跳槽”,年龄大的短精神。其封闭自然愈演愈烈。
(六)档案工作自身很强的专业性局限。档案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档案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档案时空跨度大,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种类和载体呈多样性,管理技术的复杂性,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革变化,对档案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一般人都不予问津。由于我国档案教育工作开展较晚,教育面有限,档案专业人才缺乏。干部在职学习时,档案专业书籍也比较少。档案部门的清贫,亦造成了攻档案这个冷门专业的人不多,分配档案部门后想方设法改行的不少。
三、走出封闭的条件
目前,档案部门走出封闭,不仅有其紧迫性,而且有极大的现实可能性。
——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进一步重视。江泽民同志说过:“档案工作是各项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他在西藏视察工作时百忙之中都没有忘记到西藏档案馆视察。95年12月,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重要讲话,对全国档案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中央及中央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事业,也一定会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广大群众的支持。
——档案工作广泛性的特点日益明显。档案是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有多少社会实践,就会有多少档案产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产生的档案越来越多,因而,接触档案、接触档案工作的人和层面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宽,使档案工作广泛性的特点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可以断言,没有哪个单位不跟档案工作发生联系。这种广泛生的特点给档案工作走出封闭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
——档案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宽。绝大多数地方的档案工作已开始走出了单纯管文书档案的窠白,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科技档案、财务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艺术档案、专业档案等的数量与日俱增,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馆(室)存档案资料结构日渐变化。野外的石质档案、木质档案、土质档案、绢质档案等资源正在被发掘。档案工作进入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农村,进入寻常百姓家,已司空见惯。老百姓记种田日记、建家庭收支帐、集成长照片、写家谱族谱,搞专项收藏等,也不算新鲜。这种宽阔的领域,是档案事业能赖以蓬勃发展的沃土。
——社会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档案工作走出“闺阁”,到历史的前台。从1980年中央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到1987年在《档案法》中对开放档案的肯定和规定,是档案工作的重大改革。这都必然也已经促使社会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咸阳市市区旭鹏村群众敲锣打鼓给秦都区档案馆送去“档案事业,功德无量”的大牌匾就是例证。《档案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的准则。深入贯彻《档案法》,依法办事,档案工作将会在法制化轨道上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将使档案工作的地位日趋提高。
——广大档案工作者强烈要求。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档案工作者养成了忠于职守、遵守纪律的敬业精神,锻炼出了过硬的工作作风。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在走出封闭之后,这种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才能更好地开花结果,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关起门来办档案,无异于锁在笼子里的雄狮、猛虎,绝难成什么大的气候。这种切身感受和强烈愿望,则成为档案部门走出封闭的内在动力。
四、走出封闭的途径
档案部门走出封闭,与外部门、外单位、社会各界联系的路子很广。据笔者从事档案工作的实践,认为至少有以下八条“通道”:
(一)业务指导。这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档案部门通过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进行认真的业务指导,既提高了一个地区、一个系统的档案业务水平,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同时,也将赢得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与理解。
(二)馆室考评定级。这是行使国家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职能中的一种手段。馆室考评定级既能检阅、检验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档案管理水平所达到的程度,也打通了档案部门联系各个方面的一条路子。
(三)档案资料征集。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耳听八面,眼观四方,及时捕捉信息。要上百家门,问百家事,跟踪调查。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把该收集的档案资料收回来。这样,既丰富了馆藏,自然也接触了社会各个层面。
(四)提供利用。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档案部门通过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灵活多样的提供方式,扎实深入的编研、整理和科学周密的管理工作,必然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提供利用,使社会觉得,没有档案事业不行,没要档案就会影响发展甚至会造成经济损失。这样,档案工作就会取得应有的地位,档案部门从而也会塑造出自己的崭新形象。
(五)著名人物。著名人物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是整个档案资料中的珍宝,也是馆(室)藏档案绝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通过为著名人物建立档案,既能完整保存他们名垂青史的东西,填补馆(室)藏空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产生轰动效应。同时,得到著名人物对档案工作的了解、重视和支持,肯定对档案部门走出封闭大有裨益。
(六)老干部。老干部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出生入死,呕心沥血,他们对党的事业一往情深。当他们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后,一般都对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特别关心。有的还主动要求承担这方面的具体工作。积极主动地为老干部提供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使他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档案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余热,无疑会给档案部门增添工作力量和支持力量。
(七)档案执法。档案部门是《档案法》的执法部门。档案部门在查处违反《档案法》人和事的过程中,若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如山,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利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必将在社会上打出声威,赢得人心。
(八)档案事务服务。档案事务服务内容广泛,涉及面广。至少包括档案业务咨询、档案信息开发、档案用品提供、档案资料整理、专业报刊书籍发行等等。通过建立档案事务服务机构,为社会各界开展档案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既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连接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一个桥梁。
总之,档案工作要走出封闭,就是要以改革求加强,以创新求发展,以有为求有位。只有为在其中,才能位显其中,功建其中,威树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