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方道青,蒋临涌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分公司 318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各种生态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海绵城市”作为近年来城镇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理念与市政道路设计相结合,使其更好的应用到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促进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

引言:城市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市政道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多体现在路面渗透性较差使得城市出现内涝等问题现象,并且雨水的大量汇集会携带一定的污染物,加重市政道路的污染,对于此种问题现象应通过“海绵城市”理念,提高雨水的回收及利用效率。

1“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设计应用可以提高雨水的吸收性,提高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可以更好的应用到不同环境中,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海绵城市”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自然规律变化,进而更好的实现对雨水的存储和净化,提高对雨水的利用效率保护城市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雨水的污染物也不断增多,如果降下的雨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汇入地下河,则会加重地下河水的污染,但如果在降雨的同时,雨水顺着低下管道直接排出,没有对地表进行渗透则无法及时的补充地下水,长此以往则会使地下水位出现干涸的现象。一旦出现大暴雨则会使水位快速升高,加大排水管道的压力,使得城市出现内涝现象。除此之外,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如果无法对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则会加大水源的消耗。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设计可强化城市防洪抗涝性能,并能够充分的利用水资源。“海绵城市”是一种对于海绵效应的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改善城市的排水效果,优化城市设施体系,提高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效率,使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得到保障。

2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车行道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过程中,车行道的设计多使用透水性能较差的材料进行建设,使城市路面极易出现积水的现象,不利于车辆的正常同行,就容易导致城市路面积水,影响交通运输,不透水路面对地表温度及湿度的调节性能较差,雨水蒸发速度较快,是地面长时间处于一种干燥的状态,不利于对地下水的补充,因此,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车行道的设计应保证侧行路面路面的渗水效果,进而更好的对地下水进行补充[1]。

2.2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设计中可应用透水功能较好的路面材料,使地表的径流能够下渗,也可以使用彩色透水路面,以防路面出现积水现象,可加快雨水的渗透,进而更好的保持地下土壤的湿度,保持水土的平衡。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孔隙结构,有着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吸收地表的热量,对路面湿度以及城市的湿度进行调节。此外,透水路面因其高孔隙率,能够有效的对城市中的噪音以及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透水路面主要包括面层、基层与垫层,透水路面包括透水性混凝土路面以及透水性砖路面,不同的透水路面对不同的地表径流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路面的孔隙越大,其削弱径流的效果也就越强,此外,我国还通过人工湿地的方式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存储,起到对地表径流的控制作用。还可采用开口会开孔路牙,以实现地表径流的漫流、渗漏与散排,使其缓缓的流向排水系统中,以避免因排水量过大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可以起到对雨水径流的合理收集[2]。

2.3生物滞留设计

生物滞留带主要包含溢流井、进水层、防渗层以及排水管等,预处理层可以很好的对雨水进行沉淀,再通过进水层来降低雨水流动的速度,使雨水能够均匀的留出,而过滤层可以很好的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吸附,提高雨水的净化程度,再通过排水层将雨水很好的排出,进而起到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生物滞留设计要求表面覆盖植被,并且植被覆盖率越高其污染处理效果就越好,能够起到吸附雨水中污染物的作用。生物滞留设计的过程中,应合理的控制植被的高度,使雨水可以均匀的进行分布,地表径流需经过有效过滤及预处理,起到对雨水的过滤作用,还可以与导流系统相互配合,结合明暗沟渠,提高雨水的渗透性。具体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生物滞留带剖面图

2.4边坡支护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合理的设计边坡支护建设工作。传统市政道路可以通过植草、灰浆等方式来展开边坡防护工作,并通过挡土墙以及护面墙等来提高防护的效果。就当下来看,生态边坡防护措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土壤环境,来正确的选择施工工艺,也可以选择人工种草的方式来增强植被密度,进而更好的展开对雨水的存储,避免滑坡失稳等现象发生。在应用边坡防护技术的过程中,应加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保证生态边坡的植被平衡[3]。

3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我国市政道路的应用,使得城市对雨水回收利用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车行道设计方面,可通过“V型街道”设计方式;在人行道设计方面,应加强对渗水材料的应用,起到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在生物滞留带设计方面,在边坡支护方面,可选择生态边坡防护措施,进而更好的展开对雨水的存储功能,从而避免城市出现内涝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现象,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梅,黄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18(7).

[2]白芮,陈建国,胡泽浩.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4):616~618.

[3]范昔颖,张建.多元视域下的海绵城市深度发展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6(9):16~19

论文作者:方道青,蒋临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方道青,蒋临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