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评价论文,成长性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方法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成长是检验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标准。通过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价,企业的管理层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投资者也可以利用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对其投资。本文通过建立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成长性作实证研究。
1.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现状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古典经济学尝试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性问题。从这以后,国外的企业成长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丛林现象”。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现代企业成长理论、新兴的企业成长理论几个主要的阶段。
在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中,亚当·斯密(1776)论证了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1]。马歇尔(1890)认为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决定企业成长[2]。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强调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在于对规模经济及外部经济的追求[3]。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纳尔逊、温特,1982)[4]。
英国管理学教授佩罗兹女士的《企业成长的理论》[5] 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6],奠定了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科斯(1937)基于交易费用创立的企业成长理论[7], 是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理论的代表之一。Robert Gibrat研究了法国制造业1920—1921年的数据, 提出了均衡效果法则(The law of Proportional Effect),但在随后几十年绝大部分研究(Singh,Whittington 1975,Chesher 1979,Wagner 1992等)却拒绝了Gibrat法则。但研究证明[8] 在一些投资额不大的企业,Gibrat法则是存在的。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又相继产生一些新的企业成长理论,例如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成长理论[9]、基于基因组合的企业成长理论[10]、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理论[11]等。
2.国内外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在探索企业成长理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企业成长性理论应用到上市公司研究中。在研究了公司成长性与企业负债之间的关系后,Myers & Turnbull(1977)提出成长性与负债比率间应呈反向关系[12]。从佩华(1997)选取了若干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增长率、主营利润比例、主营收入与主营利润增长同步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保留率”用来反映公司扩展潜力的成长能力[13]。惠恩才(1998)则从微观财务与宏观总结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多种因素[14]。1999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15],从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4个方面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吴世农、李常青和余玮(1999)做了实证研究[16],他们选取了资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期间费用率指标,建立了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判定模型。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和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组成的联合课题组(2001)研究表明[17];成长性可以通过5大类10 项指标组成综合指标体系。蔡宁和陈功道(2001)从企业成长性、管理层的能力经验和企业运作的规范性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18]。范柏乃和沈荣芳等人(2001)设计了测量问卷,得出了中国创业企业成长性分层递阶评价指标体系[19]。冒乔玲(2002)提出了由基础层、核心层、外围层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框架[20]。金碚(2003)推出一套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该系统将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分为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两大类[21]。
二、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会直接影响到评价效果,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成长性的特性,能够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1.指标选择的原则
第一,可操作性。指标应尽可能量化,且指标所涉及的数据应可以获得。第二,层次性。层次不分明,将影响评价的直观性和准确性。第三,发展性。需要有反映企业成长潜力的指标来衡量企业未来成长能力。第四,有效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准确能反映企业成长性。第五,相对完备性。要设置各方面的指标去反映企业成长性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以达到对企业成长性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的目的。
2.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的成长性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采用财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的最大优点是数据真实。因为全部是定量的指标,使得评价结果直观、客观、简洁。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这集中体现在企业盈利能力上。由于很多企业破产是因为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是资不抵债,所以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资产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能否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很大原因在于它对股东的回报上,而指标体系中的投资报酬能力就是企业对投资者回馈的衡量。除此之外,本指标体系并不仅仅是对企业现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已有的财务数据评价企业未来发展情况,指标体系中的发展潜力就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衡量。这五方面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所有企业成长的特性,能够对企业成长进行评价。见表1。
表1 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实证研究
在建立了3个层次、5个方面、16个指标的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最能反映企业成长性的公因子;建立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该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1.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2004年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过程中首先剔出掉全部ST及*ST公司;然后再剔出财务数据不全及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得到1096个研究样本;选取研究样本2003~2004年的财务数据作为上述财务指标计算的基础。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CCER)。
2.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选择相关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综合评价,基本步骤如下:
(1)以收集到的样本数据为基础,使用EXCEL软件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的16个指标的数值。
(2)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1096个样本的16个指标数值进行因子分析。
(3)建立因子分析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
(4)通过计算研究样本的EVA,并按照EVA是否大于0进行分组,对建立起来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3.因子分析的结果
(1)KMO检验值和Bartlett球度检验值
表2 KMO及球形检验
表2列示了用于检验因子分析适用性的KMO检验和Bartlett 球度检验的数值。KMO值为0.711,大于0.7,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高,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2)公因子的确定
表3 全部解释方差
表3列示的是因子分析的方差解释表。从表3中可以看到,特征值大于1 的公因子共有7个;而这7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413%(85%),表明这7个公因子足以能够描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3)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
为了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综合描述,研究中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SPSS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见表4。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续表4
由系数矩阵将7个公因子表示为16个财务指标的线性形式,其中用F[,m]代表公因子,m∈[1,2......7],X[,n]分别代表评价体系中的16个财务指标,n∈[1,2......16],Y[,mn]分别代表表4中列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F[,m]=ΣX[,n]×Y[,mn]
上述7个公因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成长特征, 单独使用任何一个公因子都不可能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做出综合的评价。因此,利用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可以建立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整理后的评价模型的表达式为:
Z=31.47%F[,1]+19.11%F[,2]+15.37%F[,3]+
10.62%F[,4]+8.40%F[,5]+7.67%F[,6]+
7.35%F[,7]
4.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检验
为了检验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综合评价的可靠性,本文计算了全部研究样本的EVA[22][23],并按EVA大于0和EVA小于0进行分组, 对两个样本组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的平均水平进行统计检验,以检验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表5 分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5列示的是按照EVA分组后,分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Y为分组变量,Y=1 代表EVA>0样本组;Y=0代表EVA<0样本组。从表5中可知,研究样本中EVA>0的样本共有546个,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的均值为2.6297;EVA<0的样本共有548个,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的均值为1.5323。
表6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
表6列示的是对分组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由表6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16.983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分组样本属于异方差, 因此应采用异方差条件下的检验结果。t统计量的值为3.746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EVA>0样本组和EVA<0样本组之间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EVA>0样本组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显著的高于EVA<0样本组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这一检验结果表明,就平均水平而言,EVA>0的上市公司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分显著大于EVA<0的上市公司。成长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结果,因此实现了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EVA>0)的成长性必然要高于未实现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EVA<0)。运用本文研究得到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样本的成长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按照样本EVA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一结果表明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四、结论
本文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投资报酬状况、发展潜力状况5个方面选择了16个财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同时, 选取2004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评价上市公司综合成长能力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研究样本按照EVA是否大于0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证实了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采用单一财务指标对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并不能对企业的成长性做出综合的评价;而采用多个指标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虽然能够进行综合的评价,但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会造成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而且评价的结果也不易被相关研究采用。通过因子分析,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多个指标降维,以少数几个公因子代替原有的多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的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评分排序,这一结果可被相关研究轻易地采用,而且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结果又显著的好于单一指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0200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