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401520
摘 要:高中学生已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应该注意以下策略:必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和试错,将“先教”与“后学”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先学后教 策略
一、丰富学习资源,为“先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学生“先学”面对的是陌生的知识、未知的盲点,会碰到不少疑难问题。要突破这些问题,必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提供“拐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不只限于丰富的软件资料,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与“教”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二、精心组织学习形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精心组织,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是合理组建学习(活动)小组。二是精心设计导学案。三是保证时间。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给学生以较充裕的探究时间,让学习真正地发生。例如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在进行“需求分析”教学时,可在导学案中提出以下问题:1.你要处理的任务是什么?将形成怎样的结论性分析报告?2.要支撑这个报告需要哪些数据?3.对这些数据如何分析才能支撑你的报告?4.这些数据从何处采集?以上问题紧扣学习目标,具体、可检测,既提示了需求分析的方法和规律,也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鼓励发散试错,使“先学”深刻而有效
信息技术课的内涵非常丰富,要鼓励学生追问答案、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要学会包容不同观点,敢于尝试性操作,不要害怕错误和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试错”的过程就是其知识结构完善和能力增长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调试程序反复的“尝试→验证→修改”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摆正教师角色,“先学”与“后教”有机结合
“后教”绝不是教师将内容重讲一遍,也不是对重难点内容的强调,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粤教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域名解析过程”,由于解析过程较复杂,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有效引领,引导学生用流程图工具理清域名解析的过程。二是提供咨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小组提供帮助,还要鼓励小组间互教互学。三是搞好评价,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成果(流程图),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点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与“教”融合,用项目支撑教学过程
项目学习是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的教学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设计者、实施者和成果的推介者,教师是引领者和咨询者。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求“师生”“生生”间要密切合作,学中有教,教中有学,“学”与“教”高度融合。例如,学习粤教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可以“组建局域网”与“接入因特网”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开展项目学习。其过程为:选定项目——规划设计——活动探究——项目实施——成果交流——活动评价。1.选定项目:组建能上因特网的局域网。2.规划设计:先开展小组学习讨论,再进行方案规划设计,教师是学生的技术顾问。3.活动探究:学生和教师对各组展示的实施方案从技术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各小组再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完善。4.项目实施: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实施项目,得到成果。5.成果交流:项目实施的成果,是每个小组组建了一个可通过ADSL MODEN拨号上网的局域网。可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网络进行观摩和试用,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得、解决问题的感受等,教师是点评嘉宾。6.活动评价:组织学生对实施本项目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六、灵活施教,不要勉强而为之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将“先学后教”绝对化。对一些涉及学生安全或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的内容,就不宜盲目地让学生“先学”。例如:在组装计算机的学习中,涉及实验器材的损坏和学生用电安全,还是先由教师讲清楚,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动手学习比较好。
“先学”是学生主动完善知识架构、培养思维能力,“后教”则在教师的引领下将知识引向深层、将思维导向高阶。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先学后教”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是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前提,从理念走向行动必须有恰当的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策略,把握好“先学”与“后教”的关系,才能运用“先学后教”的理念构建出有特点的教学模式,让教学高效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福荫 李文郁 《信息技术基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刘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过程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成果论文; 项目实施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