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论德国经济与统一后的东方重建_德国经济论文

追赶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论德国经济与统一后的东方重建_德国经济论文

一个追赶型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看统一后的德国经济与东部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范例论文,经济论文,看统一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东德和前西德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德国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立即着手在经济领域把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统一起来,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经济落后的东部地区能迅速赶上西部。德国东部重建和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尽管所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背景和经济形态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但都是追赶型经济增长类型,即以摆脱经济落后状态,赶上经济发达地区或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它关系到目前尚处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因此,总结回顾德国东西部地区既互相推进,又互相牵制的经济发展过程,思考其成败得失,对我国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加快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一项具有借鉴意义的课题。

一、统一时东西部经济状况

从1951年开始,西德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1960年国民经济总值达3030亿马克,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虽因种种原因,发展势头减缓,但仍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到80年代初,又进入第二个长达8年的“高速发展”时期, 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国家预算降低,结构性赤字减少,占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机械加工、电子电器、 汽车制造、 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十分发达,有一批世界驰名的工业企业,同时,交通运输和农业也很发达,对外贸易则以全球第一出口国的地位雄踞世界之首。东德地区在1950年基本恢复到战前经济水平,以后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时期,到80年代前期,经济才以较快速度增长,1982—1985年国民经济每年保持4.5%以上的增长率, 工业劳动生产率也保持平均年增长7.6%的高水平,到80年代中期, 步入世界十大工业强国行列,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0~11位,人均国民收入6440美元,总额占世界第12位,不仅超过了前苏联,而且比英国还高。

尽管东德经济有一定实力,但与西德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989年东德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40 亿西德马克, 西德为23840 亿西德马克;1990年东德为2443亿西德马克,西德为25200亿西德马克, 而且这种巨大的差距呈现出的是一降一升的相反发展态势;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则更大,西德地区工业设备平均使用时间仅8年,东德地区则为18年。 至1990年,西德经济仍保持着较强的发展趋势,财政赤字逐年降低,而东德经济却步履艰辛,财政赤字达50—60亿马克,商品价格上涨20%,大批员工失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统一后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东部地区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双方的统一和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从统一那一刻起,一些重要的经济措施马上开始实施,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系全部移植到东部,包括建立货币联盟、经济联盟、社会联盟和统一财政与法律制度等等;组建公法机构托管局以清理整顿东部企业,除保留少数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大型核心企业,关闭了3700多家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外,其余全部私有化,或退还原资产所有者,或公开出售,同时启动投资动力,采取一系列降低投资成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提供投资扶助资金等政策措施,促进私人资本到东部地区投资,并以平均每年1500亿马克的高强度向东部地区注入资金。十年过去了,德国东部经济是否按当年科尔总理所估计的三至五年内就可赶上西部,在德国创造第三个“高速发展的奇迹呢”?我们分四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一)1990—1991年

由于重建东部经济扩大了西部产品在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许多西部大企业在国家优惠投资政策的激励下热衷在东部投资建厂。因此这两年里西部仍保持着国民生产总值5—6%的较高增长率。

与此相反,东部则陷入全面转型危机,经济极端恶化。199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30%,工矿企业生产下降50%,失业率超过20%。

造成东部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原东部经济自身相对脆弱,经不住西部地区以及欧共体商品大量涌入的冲击。联邦政府在1990年投入“统一基金”2000亿马克,力图使东部经济摆脱困境,尽快恢复生产,但这笔资金却几乎全部被东部各种社会保险和濒临破产的企业维持生计所占用,收效甚微。这是新体制取代旧体制带来的“阵痛”,直到1991年末降到谷底以后,东部经济才开始回升。

(二)1992—1994年

这一时期,西部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以下, 失业率上升到8%,最高时的失业人数达230万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西方整个经济衰退的影响,但主要是因为重建东部经济的大量资金需求给西部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1991—1993年间,联邦政府向东部地区共提供了高达2774亿马克的资金。国家财政赤字和负债逐年攀高,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整能力,加剧了通货膨胀。

东部区经济经过两年的动荡以后,有了一些起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达到7.8%、8.9%和9.9%的较高水平, 被欧州人称为“东南亚速度”。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及与之相关的加工业的带动,并不是整个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依赖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资金的拉动,依靠某一行业快速发展支撑的繁荣局面是暂时的,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联邦政府重建东部经济的目标远未达到。

(三)1995—1997年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经济基本上保持低稳温和的增长态势。平均增长在2%左右,但就业形势严峻,1996年全德失业人数396万,1998年增至438万。

东部地区情况大致相同,在此期间,联邦政府对东部经济在税收、投资补贴、自有资金补助、贷款以及国家担保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投资1000多亿马克新建、扩建了约10000万公里公路, 5000公里铁路,新增数字电话780万门,住宅400多万套。东部地区在工商业、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软环境三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前几年增长很快的建筑业出现了负增长;东部经济7 年来首次出现低于西部增长率的情况;产品单位成本继续高于西部,1991年为西部的151%,1997年仍高达121%;失业问题严重,1995年就业人口比统一前的1989年下降了33%,失业率在1996年为16.7%,1997年升至17.4%,其中青年失业问题尤为突出,刚出校门的学徒工上岗率西部为70%,东部仅为14%;企业资金困难,纷纷倒闭,到1998年东部企业破产数比上年增加50%。

(四)1997年以来

全德经济由于出口贸易形势转好,特别是汽车、成套设备、化工产品出量剧增,经济增长率升至2.8%,失业率有所降低,1998年为11.2%,低于1997年0.3个百分点,低于法国、 意大利及整个欧洲的平均失业率。外国企业在德投资额从1996年的6亿马克,1997年的42亿马克, 增至1998年的300多亿马克。

东部地区经济形势也有好转,经济增长率为1.9%, 机器设备制造业、汽车业和化学工业走上正轨,700 多家机器设备制造企业开始盈利。1998年轿车产量比1997年增产37%,达到年产38万辆。经济出现复苏和上升势头,失业人数减少,币值和物价基本稳定。

三、经济发展过程的周期分析

通过对统一后德国经济的周期分析可以看出,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统一景气”,经济停滞,低速增长和中速攀升四个阶段,呈“V ”字形态,后势较乐观。同时东部经济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经济衰退,“东南亚速度”,低速增长,逐步攀升四个阶段,接近“N”字形态, 后势亦较乐观。

东部地区的转制和重建已进行了十个年头,由于在全面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统一货币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部地区存在的严重经济问题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出现逐步加快的良好趋势。但在体制调适,结构转型,劳动就业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东西部区还远远谈不上已经融为一体,从下表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经济指标和西部仍有很大差别。下面分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东部一些经济指标同西部比较表(西部=1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1.1 38.9 47.7 52.3 55.5 57.1 57.9

劳动生产率 31.0 43.5 53.1 56.6 57.8 59.3 60.9

单位工资成本150.6 139.4 128.6 125.7 124.6 122.9 121.2

1997和1998为德国经济研究所估计值

1998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8.4

劳动生产率 62.1

单位工资成本119.3

1997和1998为德国经济研究所估计值

1、东西部差距和经济增长速度同西部相比, 东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到1998年仅为西部的58.4%;生产总值在全德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份额很小;劳动生产率较低,到1998年仅达西部的60.9%;单位工资成本却高出西部19.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地区生产力仍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和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较低,要使经济达到较高增长速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走。

据德国有关部门推算,如果东部经济从起动重建东部经济之日开始就保持8%的增长率,赶上西部约需12.15年。事实上只有1992—1994这三年东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平均增长率接近8%, 其它年度不是负增长就是处于增长率2%的较低水平,1997年生产总值增长率只有1.9%。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德国有关人士预计,东部赶上西部需20—30年或更长时间。因此,迅速缩小在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成本过高、生产技术落后等方面和西部的差距,使东部经济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迅速增加,经济增长率达到并稳在一个较高水平是东部经济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2、失业问题。 这是东部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十分尖锐和突出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这个问题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加剧趋势。东部失业率1991年为8.6%,1996年为15.9 %, 1997年达到18.1%,高出西部8.4个百分点,这只是官方统计的数字, 据德方一些人士估计,实际的失业率可能达到30—35%。

据德国经济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只有经济增长率超过2.8 %,工矿企业才会增加雇用人数。由于东部经济增长率一直在2 %左右的低速徘徊,严重失业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失业人员增多,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政府负担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等,进而还可能因政府缺少足够资金进行宏观调控和财政平衡,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同样是摆在东部经济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3、对西部的依赖问题。和西部相比,东部原有工业基础较差, 又遭受到转制初期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一些近乎粗暴作法的处置,已到了几乎全部被摧跨的境地。尽管在以后十年中。东部经济保持了年年增长的态势,但由于起点太低,直到1996年经济总量才达到1990年的90%,至今还缺乏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而工资、社会福利又都在成倍地增长,比民主德国时更加不能自给自足。东部仅仅依靠自己是无法满足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巨额资金,不得不依赖西部地区的“输血”,成为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包袱。

4、经济结构问题。经过几年的经济调整, 东部的经济结构变得较为合理,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从统一前的13.1∶40.2∶58.1转变为1996年的4.1∶33.4∶62.5,基本等同于西部的产业就业结构。 但若进一步分解,则可发现三大产业各部分的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在1992—1994年为创造东部经济的“东南亚速度”起着支柱作用的建筑业为例,1995年在东部整个工业中占18.5%,处于工业结构的重要位置,目前却出现能力过剩、效益滑坡的情况,行业经济增长率成为负值。在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当中,如何处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比例关系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忽视本地市场每年需求量近2000亿马克的缺口,将其让给西部和欧共体国家去占领,自己却以薄弱的经济能力去参加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孰优孰劣?如何协调两者的比例关系是一个敏感又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德国重建东部经济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追赶型经济增长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1 )追赶型经济的切入点,应是加速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这方面和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践是一致的。(2 )追赶型经济增长的战略核心是产业机构和主导产业的确定和选择。这是一个十分郑重的历史选择,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现实条件和地域特点,着眼于未来和发展,避免加剧产业间的结构性矛盾。德国东部重建过程中在这方面的失误给我们提供了警示。(3 )追赶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技术进步,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实质是技术进步的差距。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运用技术扩散规律,引进、吸收和模仿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熟技术,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以提高产业素质和生产率。德国重建东部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对技术进步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标签:;  ;  ;  ;  ;  ;  ;  ;  

追赶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论德国经济与统一后的东方重建_德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