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版中国近代史上的“新”_中国近代史论文

人民教育版中国近代史上的“新”_中国近代史论文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史论文,人教版论文,中国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教材中,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中都含有一个“新”字: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幻中惊醒,开始抛弃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了。新思想“新”的本质含义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探索救国之路,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2.1905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新的地方是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客观上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3.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开设西方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4.19世纪70年代,由于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与以前相比,程度大大加深了。

5.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说明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欧洲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排斥欧洲列强,最终达到独霸中国的野心。

6.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挽救民族危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7.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其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但新政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革命有了正规的统一政党领导,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也使中国革命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

9.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其政治主张时,并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与它们相比,影响深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传入中国。

10.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四个方面,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结果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1.1921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状况,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已经壮大。中国共产党有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了过去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状况,使全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民主革命引向了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了革命的新时期。

12.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的含义是因为它具有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它的阶级基础也有扩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3.1946年,蒋介石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人们称为“新二十一条”:当时蒋介石为了求得美国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通过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与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相比,更是灭亡中国的卖国条约,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14.梁启超发表的《新史学》,掀起了史学革命:1902年,梁启超的《新史学》,对封建旧史学进行抨击,宣扬资产阶级史学观点。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提出的废除封建史学、进行史学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第一人,推动了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人民教育版中国近代史上的“新”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