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误区与美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B83 G40-014
一、审美趣味的媚俗性和艺术精品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误区之一,审美趣味有对低格调大众影像文化认同的倾向,即媚俗性。较高的科技水准与偏低的审美趣味,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欣赏悦志悦神、悦心悦意的小说、诗歌、音乐、影视作品,有人说太累了,但对消遣性、自娱性、渲泄性的“眼睛的冰淇淋、心灵的沙发椅”式的,甚至暴力、艳情的低层次视听物品百读不厌、多听不烦。一些学生以会唱几首虚幻迷惘、慵懒不堪的港台流行歌曲而自豪,用富有刺激性的武打、枪杀、爱情“三味面包”书刊消耗过剩的精力。审美趣味的媚俗性甚至也扩展到以弘扬主旋律为主旨的“官办”演出活动。在个别院校举办的“五四文艺节”、“纪念一二·九文艺演出晚会”等文艺活动中,港台味越来越浓,低格调似乎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能引起他们共鸣,而“高雅艺术”却如凤毛麟角,或者根本没有。审美趣味的媚俗性后患无穷。低格调的大众影像物品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向低层次滑坡,低层次的趣味又必然选择、追逐低格调的视听物品。如此恶性循环,不仅导致学生审美趣味的“畸趣”化,审美素质的退化和审美能力的弱化,更重要的是导致其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庸化,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人格的畸形,降低其社会责任感。
审美趣味媚俗性的实质是审美趣味的内核贫乏。引导大学生走出趣味媚俗性误区的必由之路是丰富其审美内核。审美趣味的生成机制为审美趣味内核的丰富化提供了可能。个体的审美趣味是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期待的总和。它是在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成熟的。一个人的趣味在一次一次的审美欣赏行为中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某种相对不变的倾向,使一定的期待视野凝固。这就是审美趣味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审美趣味又可能在一次一次审美行为中发生变化,旧的既成格局会被打破,原有期待视野得以拓展、扩大。这就是审美趣味的变异性。审美趣味中稳定的成分越丰富,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审美趣味对审美产品、审美形态、审美风格的接纳,不断地积淀成为趣味中稳定的成分。随着这种成分的增加,主体审美趣味的内核随之丰富化,审美标准趋向宽泛和灵活,审美趣味的品位也就日益提高和成熟。
艺术精品教育是丰富大学生审美趣味内核,校正审美趣味的媚俗性,提升趣味的品位的现实手段。歌德曾深刻地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注:《歌德谈话录》中译本,第32页。)高校美育应指导大学生经常欣赏艺术精品,在一次又一次的审美活动中,大学生们的审美趣味通过稳定与变异的矛盾运动,把艺术精品所表现的审美理想、审美风格、审美标准等精品审美素质内化、积淀成审美趣味一部分。在美育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在组织的以促进学生审美趣味发展为目的所选择的“最好作品”的熏陶、感染中,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就可以得到改良和提升。实施艺术精品教育,需要把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即所谓“艺术精品”或“最好作品”纳入高校美育的内容。例如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宋元山水画、明清戏剧和小说,古希腊的悲剧、史诗、雕塑,文艺复兴时代的小说、诗歌、绘画、雕塑,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音乐和小说、诗歌,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各部类代表性大师的优秀作品等等,正是它们构成人类审美文化领域连绵不绝的主脉而堪称艺术精品,只有引导大学生接纳,认同这样的作品,才能把他们的审美趣味提升到应有高度。
二、审美判断的盲目性与审美认知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误区之二,审美判断的盲目性。表现在读不懂文学名著、听交响乐难受,或者审美趣味与审美意向相矛盾。有人做过这样的以诗歌为内容的审美判断倾向测试:主试人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和风格,提供辞章华丽、格调高雅、气势豪放、形象逼真、情景交融五种标准,请被试学生在自己比较喜爱的类型之一上作记号。接着主试又相应地选择了苏东坡的《念奴骄·赤壁怀古》、周邦彦《青玉案·咏荷花》、陆游《卜算子·咏梅》、马致远《天净沙·小令》等诗词或其片断,要求大学生被试按自己比较喜爱的类型标准打上喜爱与否的记号。结果发现,有相当多的被试大学生对上下两题的解答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在欣赏标准(审美意向)上最喜爱格调高雅的作品,但却对应选择《赤壁怀古》,有的学生在欣赏标准中选择的是气势豪放,但对应选择《卜算子·咏梅》或《天净沙·小令》等作品。(注:转引自张大均《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3年第9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审美过程中“知”与“行”不协调的现象是存在的,审美判断有一定的盲目性。
排除审美判断盲目性的美育对策应该是加强审美认知教育。大学生审美判断盲目性的根源在于他们的审美判断还没有完全以适合的审美认知作为基础和前提。审美判断属于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价值进行的比较性、选择性评价。尽管它是以主体对于形象的直观把握而实现,具有直觉性、情感性等区别于逻辑判断的特性,但它却是以主体的审美修养、审美认知能力、审美感觉为前提的。“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2-83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审美认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
审美认知教育的核心是美学知识教育。尽管前述的艺术精品教育及后述生活方式审美化教育等也属审美认知教育的应有之义,但美学理论所研究探索的审美价值观念体系和审美活动规律等属于主体的审美感觉和审美认知的理论指导,因而美学知识教育实际上是审美认知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美学知识教育,集中于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观念,使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价值观念体系,掌握审美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了解优美、崇高、悲、喜、荒诞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审美类型,把握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美术、音乐、影视等文艺作品的审美形式。一言以蔽之,美学知识教育为大学生的审美判断提供正确而又恰当的认知基础。
三、审美对象的流行性与拓宽审美文化视野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审美误区之三,审美对象的选择倾向于流行性。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东西较多,昨天梁羽生、金庸、琼瑶、汪国真、三毛,今天古龙、席慕蓉、亦舒、王朔、梁凤仪,明天或许是张三、李四、王麻子。一部分大学生拜倒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层出不穷的“文星”“歌星”“影星”的脚下而无所适从。流行的东西未必不美,但绝大多数流行的东西只为欣赏者提供低层次的消遣和娱乐,在浅显庸俗的内容、简单而又公式化的形式中,注重物欲、情欲、性欲的渲泄或提供某种本能刺激。因而,在对流行对象的毫不费力的消费中,会逐渐钝化想象力,取消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滋长片面追求娱乐、消遣和欲望渲泄的享乐倾向,进而导致意志消沉,个性削平和对自由、责任、深刻、崇高的逃避。
对于大学生审美对象选择的流行性误区的校正,宜侧重美育疏导,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美育疏导和视野的拓宽,使大学生对于流行的视听读物品,有一个恰当的态度,注目精华,抛弃糟粕。同时引导大学生的审美目光不要只注目于流行,而能全方位审美,既能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乐,又能品味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精品,而不要只把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等作为青春偶像而顶礼膜拜。
拓宽学生审美文化视野的教育,强调的是大学美育“起一种调整作用,指导我们的欣赏并为它选择出特殊的理由”(注:[美]H.G布洛克著,滕守尧译《美学新解》,第38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这种调整作用即在于沟通古代的、过去的审美文化、文艺作品与当代大学生的联系,唤起他们对于传统文学艺术(非流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热情,让传统文艺作品能进入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实施拓宽学生审美文化视野的教育,可以把美学史、艺术史、文学史和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以及文学写作、乐理、声乐、绘画、戏剧表演等内容纳入高校美育的课程和活动范围,以满足学生发展各种审美爱好、艺术爱好和提高审美文化素质的要求。
四、自身形象的包装性与生活方式审美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审美误区之四,自身形象审美注重外在包装,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喜欢展示自身形象,追求青春形象美本无可厚非,这是根植于人的乐生需要的一种原发性审美需求。但是,有人在服饰上追求时髦,以奇装异服为美,有人为拥有一双名牌运动鞋、一条名牌牛仔裤而洋洋自得,为觅得一套新颖裙装、一顶欧式礼帽而动足脑筋,有人视留长发为艺术家风度着力模仿,有人甚至“染起头发充老外”等等。他们试图通过外形服饰表现自我并获得外界的注目的同时,却不大注意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人性的完善和学习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校园流行语之一的“三好学生称书呆”即是旁证。
大学生自身形象审美注重包装性的审美误区的根源在于一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大低于其学历所要求的文化水准,尤其是精神世界的贫乏,做人修养的缺乏。引导他们走出这一误区,需要高等教育更新育人观念,全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情操,丰富其精神世界,启发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帮助他们增进做人的基本修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是说高校美育对此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军之一的美育更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教育。
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教育首先要树立对人的形象审美的健康观念。通过教育应让大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其美的最佳状态在于内在人格美与外在形体美的统一,如果人格与形体不相统一,人格美、内在美重于形体美、外在美,而不是相反。其次,要引导学生追求体现时代精神、青春风采的生活美。无论衣饰、仪表、姿态、语言,还是行为、环境、人际关系,都要按照生活方式的审美活动规律,创造服饰美、风度仪表美、姿态美、语言美、行为美、学习生活环境美和人际关系美。实施生活方式审美化教育,把生活美学的各部分,如服饰美学、环境美学、体育美学、语言美学、伦理美学等纳入高校美育的内容,美育与其它文化素质教育协调合作,一定能引导大学生走出审美误区,重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的形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