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误区案例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误区论文,初中英语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改革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替代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然而,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易事。由于对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了几个存在于现实课堂的误区,希望能共同探讨。 误区一:只顾激发学生趣味,偏离目标缺实效 初中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搬进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可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激趣而不顾课堂的实效,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机械地重复中逐渐丧失。 【案例1】 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8B Wild animals一课时,为了能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呈现了大量学生早已熟悉的野生动物图片,并且重复询问学生:“What’s this animal?”笔者发现,有些单词学生早已熟悉,如deer、elephant、lion等,而且这些词汇也不是本单元需要教授的重点词汇。第一位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是It’s a panda,后面的学生只需要简单变化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单词,重复前面学生已给出的句型就行,并没有给出其他新的信息和句型,学生的兴趣点只是被短暂地刺激了一下,并未长时间地得到保留。 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妨挑选一组本课的重点野生动物词汇,询问学生:“What wild animal can you see in the screen? What’s your favourite wild animal? Do you know what it often eats? Where does it live?”回答后,教师顺着话题询问另一学生喜欢的野生动物,并且引入新的语言点和信息,学习dolphin,squirrel,giant panda,bear,zebra和tiger等单词,不同的动物单词拥有不同的回答信息。这样的信息刺激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误区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割裂文本,缺乏联系 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枯燥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文本的情境不利于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技能(周钦海,2014)。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那就是一种虚假的教学情境。 【案例2】 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7B A ghost in the park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导入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演记者进行采访:“Do you believe ghosts in the world? Who can describe them?”教师看学生没有反应,主动做了一次被采访者,他夸张地在做了一个“恐怖”模样,学生们被他的表情逗得哄堂大笑。他又继续自己作为采访者:“Who else can describe it?”学生们很快又把头低了下去,被叫起来进行采访学生的要么I don’t know,要么干脆不说话。 我们仔细研读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知道本课是要了解发生在Millie和Amy身上的奇异事件和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一组奇异图片进行对话练习,通过“ghost”引出本课的主题:“Do you believe there are ghosts in the world? Last Sunday,Millie and Amy went to Sunshine Park.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 there.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 strange thing is?”这种直接的导入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 误区三:照本宣科缺效果 《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在教材的编排上注重了突破传统模式,体现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每个单元都由新课导入、阅读、语法、综合技能、学习技能等多个部分组成,教学材料的选择也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材的编排顺序深信不疑,其实,编排顺序不一定很符合你的学生实际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必受影响。 【案例3】 在某次初中英语研讨课上,教师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8B Unit 1的阅读课时,由于此单元的主题是过去与现在,主要教授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因此,在阅读部分有大量涉及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子。但是,由于语法教学在阅读和词汇教学之后,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编排,阅读课上完全按照阅读课的形式讲解。由于涉及的现在完成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时,有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导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没有完成。 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在本阅读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关于城市改造的对比图,然后请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内容,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进行总结:“This old area has changed into a new and modern city.I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eautiful.”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陈先生的家乡阳光镇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城镇。由此引出现在完成时态,并提供几个例句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提前就知道了本课要讲授的内容和目标,又将文中的难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了解,教学的效率将会更高。 误区四:自学时间难以保证,喧宾夺主缺互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从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是,由于受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快速地应答,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 【案例4】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7A Unit 3 Grammar时,一上课就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和宾格形式。然后,教师就从人称代词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详细讲解,再讲到人称代词的用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就是记录员,听到的就是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用法,连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也听不到,更不用说语篇了。整堂英语课,学生只有机械地听和记,完全没有语言课堂上应有的活跃气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卡片,每张卡片上面写上一个人称代词,其中两组拿到的卡片上面是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另外两组拿到的就是宾格形式。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中文句子,其中会出现一个人称代词主格和一个人称代词宾格,句子呈现后请各小组迅速找到写有这个代词的卡片,然后走到讲台前和另一组的同学用英语完成这个句子,最后将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将句子中的人称代词用红色粉笔划出来告诉全班同学这个词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学生既可以学会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形式,也可以掌握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与此同时,师生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误区五:无生成性资源,僵化封闭缺思想 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的生成,反对教师把预先设计的答案或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反对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徐红,2012)。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或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即时生成的动态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让学生学习产生共鸣。但很多时候,部分教师生怕这些“不和谐因素”破坏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弱化了教学的主题。 【案例5】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8B Unit 8中的“Green Switzerland”时,一位教师在教授完这篇课文后,请学生们讨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环境,同学们讲出了许多符合这位教师课前预设的好措施,如“We can take our own cloth bags to buy things.”(购物时自带布袋)“Ask people to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请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但是有个别调皮的学生讲出了“All people move to other planets.”(所有人移居其他星球),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出现这种情况,这位教师的脸涨得通红,说道:“不要笑了,让我们回归到教学上来。”然后继续按照课前预设的内容进行提问。 如果教师嘲笑学生的“无知”或者批评他们“哗众取宠”,无疑会让学生变得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初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时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这位教师只是淡淡地笑一下,紧接着提出如下假设:“If you fear of choking,will you stop eating when you are hungry?”(想吃饭的时候怕噎着,你还会吃饭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笑,但是笑过之后让学生思索到解决问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坚持,不能轻言放弃。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善于围绕文本的内容设计对话,更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在一问一答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死守备课方案,无视课堂的生成,就谈不上真正的互动,也失去了对话交流的意义。 误区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贬值缺激励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准确、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内在潜能,而且还能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过程。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Good,Excellent,Good job已成为口头禅。 【案例6】 在一次英语评优课上,执教教师为了调动初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准备了大量的糖果作为奖品。笔者发现,教师奖励了一名学生后,其他学生都踊跃站起来积极参与其中,争先恐后“Let me try.”开始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但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有的学生干脆站到了桌子上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因为不会回答或是没有得到机会,则干脆埋下头做别的事情。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倒是“热闹”,但教学效果特别对那些受到“打击”的学生而言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的评价应该多元化,随机应变。在本案例中,教师虽然借助“小礼物”成功地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是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中间生和学困生则更加不利。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多用肯定学生表现、激励学生情感的评价方式,课堂评价效果会更加的有效。 “以人为本”不应只是课改的“口号”,在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改革课堂教学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防止课堂教学走入误区。我们要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和交际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英语语用能力。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误区的思考_英语论文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误区的思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