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论文_肖立东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论文_肖立东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中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若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可获得完全治愈,但由于病变类型和致病菌毒力的不同,或局部引流不畅、患者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可诱发一系列耳源性颅内、颅外并发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十分重要,因此,对慢性化脓中耳炎治疗新进展进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进展

前言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中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1]。临床主要表现有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特点,严重者伴有颅内、颅外并发症[2]。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性质与程度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各种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不尽相同,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下面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进行叙述。

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简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发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外并发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病因有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异常、病变严重深达骨膜及骨质、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低下、邻近器官病变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咽鼓管解剖和功能有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需氧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的厌氧菌感染为类杆菌和梭菌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听力丧失。

1.2慢性中耳炎分型 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型。

1.2.1 单纯型

此类中耳炎最为常见,多出现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流脓多为间歇性,分泌物呈黏液性或黏脓性、无臭,分泌物量不等,患者听力一般呈轻度传导性聋,检查见鼓膜呈紧张中央型穿孔,鼓室粘膜光滑或轻度水肿,听骨链一般完好或部分锤骨柄坏死,影像学检查见无骨质破坏。

1.2.2 骨疡型

又称肉芽型或坏死型,组织破坏广泛,流脓多为持续性,分泌物为脓性,混有血丝,有臭气,患者听力表现为较重传导性聋,也可为混合型,检查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边缘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鼓室内见息肉或肉芽,听小骨见不同程度坏死,影像学检查见鼓室、乳突、鼓窦内有软组织影。

1.2.3胆脂瘤型

非真性肿瘤,流脓多为持续性,脓量少,或穿孔为痂皮锁堵时为间歇性,可见豆渣样物或灰白色鳞屑状碎片。分泌物为脓性、恶臭,患者听力可轻可重,晚期表现为混合型聋,检查见鼓膜边缘性穿孔,上鼓室骨壁有破坏或肉芽突出,外耳道后上壁塌陷,影像学检查可见中耳骨质破坏,边缘锐利、浓密,腔内密度增高,听小骨部分或完全破坏。

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消除病因,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

2.1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有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病情较轻者可局部用药,相关研究表明,清理耳内黏性分泌物可增加局部抗菌药物疗效,从而更好的配合局部治疗,自1950年,抗生素滴耳剂被广泛用于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当中,20世纪90年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滴剂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现常用硼酸水或3%过氧化氢溶液局部清洗外耳道及鼓室脓液,滴抗生素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全身症状,需全身应用抗生素,全身应用抗生素比局部药物治疗更为有效,全身应用抗生素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初始治疗或局部治疗失败时次要治疗方案。全身应用抗生素可根据脓液培养结果进行选择,且术前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干耳。

2.3手术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耳炎外科技术也在向更精准、细微的方向发展,耳显微外科技术是耳科手术的基础,耳内镜技术具有体积小、分辨高、方便、实用等优点,为耳科新型诊疗手段,近年来,耳内镜外科也得到迅速发展,耳内镜下微创技术广泛用于手术治疗、中耳检查中。手术治疗原则为去除病灶,预防颅内外并发症,并尽可能改善听力,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同时更为精准、微创、个体化,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单纯乳突切除术、经典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乳突根治伴鼓室成形术、耳道径路上鼓室切开伴外侧壁重建术、乳突腔缩窄术、鼓膜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等,单纯乳突切除术是指将中耳乳突病灶清除并切除外耳道上壁,保持引流通畅的一种手术,此手术方式对患者听力影响较大,因此用于全聋或接近全聋的胆脂瘤型患者;改良乳突根治术可保留剩余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及鼓室粘膜等结构,利于听力的保存和重建;乳突根治伴鼓室成形术是目前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术方式,其中乳突根治术包括开放式和完璧式,开放式切除病灶更为彻底,但导致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完璧式保留外耳道原解剖结构,适用于乳突气化较好的或不伴胆脂瘤患者;听骨链重建术可恢复中耳传音结构,随着中耳手术观念的改变,中耳手术从单纯清除病变,相清除病变向重建听力方向发展,因此,听骨链重建术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听骨链重建术作为鼓室成形术的一部分,构成了各种单纯的鼓室成形术及混合型鼓室成形术,适用于伴听骨链破坏的粘连性中耳炎或不张性中耳炎;不伴镫骨固定的有明显气骨导差的鼓室硬化、外伤所致听骨链脱位、先天性听骨链畸形者[3]。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方式丰富多样,适应症、优缺点各不相同,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变分型、病变范围、听力情况及耳部解剖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

2.4 听力重建

近年来,术后听力重建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中耳植入体已广泛用于临床中,主要有刺激鼓膜、颞骨骨导或听骨链等不同方式,骨锚式助听器可以替代传统骨传导助听器,可用于慢性引流性耳聋、传导性聋或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始用于20世纪80年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被认为是人工耳蜗植入禁忌症,颅内感染风险较大。

2.5其他治疗

除了药物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相关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基因和先天免疫与中耳炎的发生有较大关系,还有与中耳解剖结构、粘膜功能等有关的基因也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得到了较大关注,如细胞生物膜、修饰基因等,但仍处于研究中。

3 结论

综上所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粘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是临床中常见的耳部疾病,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式有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听力重建、基因及免疫等,药物治疗有局部治疗和全身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有单纯乳突切除术、经典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乳突根治伴鼓室成形术、耳道径路上鼓室切开伴外侧壁重建术、乳突腔缩窄术、鼓膜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等。通过这些治疗方式,均能产生一定疗效,但疗效不尽相同,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变分型、病变范围、听力情况及耳部解剖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同时,临床治疗进展的研究对临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志森.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J].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30(9):7-8.

[2]陈立勇.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医学信息, 2017, 30(5):76-77.

[3]马芙蓉, 柯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分型与诊断治疗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2(16):1225-1227.

论文作者:肖立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论文_肖立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