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联、发展和法律问题的新认识_社会论文

对关联、发展和法律问题的新认识_社会论文

对联系、发展和规律问题的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系、发展和规律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对这些问题又有新认识。

对联系问题,以往讲得多的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现在又提出区别、中介和系统问题。

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特定的性质、状态和存在的时空范围等,从而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以生物来讲,目前已知世界上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不同种的生物是有区别的,同种的生物也是有区别的。即使看上去似乎是同样的事物,如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也会发现彼此的区别。有人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日常讲的要划清界限,如敌我界限,是非界限,政策界限,就是要求对不同事物加以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可以说,世界上事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和联系是辩证统一。没有区别就没有联系。因为任何联系或者是有区别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有区别的同一事物内不同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彼此有区别,才有互相联系的需要。联系以区别为前提。当然区别也离不开联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也才能彼此比较显现自身的特点,与其他事物相区别。讲区别有助于认识联系的产生和性质,不因为事物有联系而把它们混淆起来。

中介是指事物之间联系的中间环节。一切间接联系都是通过一定的中介产生的。中间环节可多可少,在空间、时间和层次上间隔越大的事物之间,中间环节越多,联系也就越带有间接性。中介有沟通、桥梁作用,使不同事物联系起来。这些年社会出现许多中介服务组织,如职业介绍所、房产置换公司、产权交换所等,就是把求职者与用人招工单位,房屋、产权卖买双方经它们中介联系起来。深入观察可以发现,每个事物都以其他事物为中介与别的事物发生联系,而每个事物又都是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中介。一切事物都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而产生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正是通过中介才实现的。所以,认识中介,有助于具体把握事物间接联系的产生,进一步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系统论。认为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系统,就是指由相互联系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宇宙天体,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微观世界,分子、原子都是系统。人体也复杂系统,其本身又可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人类社会更是一个大系统,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事等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部分或要素组成,但这些部分,要素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相互联系、制约,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是组成它的部分、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例如,一架飞机有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当这些零部件装配成飞机时,就产生原来零部件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使几十吨、上百吨重的飞机飞上蓝天。系统作为整体,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当一个部分、要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系统中其他部分、要素,引起连锁反应。例如,社会治安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影响社会稳定。平时讲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讲事物联系时,讲系统,了解系统的特点,使我们对联系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入,知道事物的联系往往是形成系统的。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有系统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例如,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要有系统通盘考虑,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综合配套工作。

联系也是发展变化的。用联系观点观察问题,要研究联系发展变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联系发展讲,热门话题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全球大市场形成,世界贸易迅速发展,199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6.5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4.3%。我国1997年对外贸易总额占本国GDP的36%。出现一大批跨国公司,1998年世界有跨国公司6万家,在全球建分支机构50多万家,跨国公司生产占世界生产总产值40%。生产要素全球化,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每天全球资金流动量1.5~2万亿美元。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最近数据,全世界约有1.3亿人在国外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出现网络化,因特网迅速普及发展。7年前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还不到9万人,到2000年3月已超过3亿人,预计到2005年全球使用因特网人数将突破10亿。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表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联系出现更加紧密、相互依存和迅速便利的新情况,也带来了新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经济发展更不平衡,加速世界两极分化。据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富国和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目前扩大到74:1。

对发展问题,以往讲得比较多的是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现在又提出发展的过程性、内容和发展观问题。

世界上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反映了事物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出现,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例如,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要经历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人的一生要经历从幼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社会形态新旧更替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将是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过程论观点看问题,对事物发展既不能无所作为,缺乏促进事物发展的积极进取精神,又不能急于求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例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人口、环境、腐败等问题,都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事物发展总是以新陈代谢为主要内容,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而在讲事物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时,我们往往把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同事物由简单到复杂联系在一起。就总体上说,这是对的,低级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高级的东西往往是复杂的,事物发展由低级到高级,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但是,又要看到事物发展由低级到高级,并不一概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在有的情况下,事物发展从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讲会出现从复杂到简单的情况。例如,生产的发展,就多数情况说,是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由简单到复杂,但也有从复杂到简单的,把一些不必要的结构、工序省掉了。以文字讲,汉字是历史最久的文字之一,在历史发展中,汉字的字义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增加新的词语。但从汉字形体讲,却由复杂繁难到简易,由古代的大篆到小篆,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可以说是简化。建国后的文字改革内容之一,也是汉字的简化,由繁体字到简体字。一些产品的使用,如使用傻瓜照相机就比原来照相机简单省事了。当然这种由复杂到简单,往往是在简单到复杂后产生的,是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后来的简单并不是回到原来的简单,而是在复杂基础上的简单,是高级的简单。这表明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和从简单到复杂不完全同步,我们在变革事物、促进事物发展时,要具体分析,低级的不一定简单,高级的也一定复杂。该复杂的东西要复杂,该简单的东西要简单,不能认为东西越复杂越好,更不能人为地把本来可以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这些年人们对发展观,主要是社会发展观,即对社会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认识有重大转变。一是从单一追求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传统发展模式是,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增长”和“发展”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普遍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传统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甚至是恶的增长,产生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腐败蔓延、道德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而提出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包括人的自身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三是从追求一时发展到可持续发展。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序幕。1981年美国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从此可持续发展观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观是合理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环境与经济、社会与人生、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不仅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使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在发展观上,邓小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新的思想。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提出系统完整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过去我们把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定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始注意把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同时并提,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由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扩展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还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精神文明的内容,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以后,中国社会发展思想继续不断丰富,在最近制定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我国社会发展确定了重要指导方针,提出五个“坚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五个“坚持”,体现了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点、动力、出发点和目标的新认识。

对规律问题,以往讲得比较多的是世界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现在又提出区分统计规律和非统计规律,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问题。

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是,规律体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状况、程序有不同,表现形式也有区别,可以区分为统计规律和非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指就每一事物现象讲,其出现都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无规律可言,但用统计方法从大量事物现象中,却可发现某种确定的规律性。如每一次抛硬币,其正面或反面的出现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在大量抛掷的情况下,其正面反面的出现就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统计规律性,正面反面出现的概率都是1/2。商品销售,对顾客讲购买某一商品有随机性,但用统计方法可以发现商品销售在旺季和淡季的规律。非统计规律则是从每一事物现象讲,其出现都是确定的、必然如此。如在正常大气压下,水到零度必然结冰。统计规律的存在,表明规律的复杂性。有的从大量事物现象总体讲,有统计规律性,但从每一事物现象讲都是不确定的、随机的。如彩票每一期中奖号码就是这样的。要把承认事物发展规律性同承认有些事物、现象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统一起来。

过去在肯定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时,往往不讲人的选择作用,似乎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因而提出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问题。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它决定了历史发展总体的、长远的必然趋势。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也就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变革。因而,我们在社会领域要坚持历史决定论,反对把历史看成杂乱无章,可以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支配的观点。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社会和自然界不同,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际上是人类活动规律,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人在社会历史规律面前有一个选择问题,正确的选择,遵循社会历史规律,可以取得成功,促进社会历史发展;错误的选择,违背社会历史规律,迟早要失败,会阻碍社会历史发展。同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只是决定社会历史总趋势,会给人的活动提供一个由多种可能性组成的历史发展空间。在多种可能性中,哪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选择。人虽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愿选择,但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的余地。例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但是,改革怎么搞,从哪里着手,步子多大,总有几种可能方案供人选择。就社会某一具体事情讲,如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案件处理、投资决策等,人们就有选择问题:做还是不做?这样做还是那样做?人们正确选择就会成功,错误选择就会失败。因而我们在社会领域,又要坚持历史选择论,肯定人的选择作用,把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统一起来,就是把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人要提高选择能力,善于正确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标签:;  ;  ;  ;  ;  

对关联、发展和法律问题的新认识_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