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玉芬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 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各48例。两组均予以米非司酮治疗,其中参照组予以较大剂量(25mg/d)用药,观察组予以较小剂量(13mg/d)用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3.33%,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相较于参照组缩小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更为合理的用药剂量为13mg/d,安全有效且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107-02
子宫肌瘤在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又被称作子宫平滑肌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盆腔压痛、子宫出血,严重者会导致不孕不育,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治疗该病的方法分为保守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但是为保证生育需求及生活质量,更多的患者会选择保守的药物治疗。主要的治疗药物是米非司酮,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已得到验证,但是不同剂量会产生怎样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考究。鉴于此,本院特开展了此次研究。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4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5~54岁,均龄为(33.21±7.42)岁;其中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分别为21例、15例、12例。参照组4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4~57岁,均龄为(33.42±7.64)岁;其中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分别为24例、14例、10例。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米非司酮片(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365)治疗。其中参照组用药剂量为25mg/d,观察组为13mg/d,两组均睡前口服,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子宫肌瘤体积经治疗后缩小30%及以上,血红蛋白水平及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子宫肌瘤体积经治疗后缩小10%以上且小于30%,血红蛋白水平及激素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无效:子宫肌瘤体积经治疗后缩小10%以下,血红蛋白水平及激素水平未得到改善。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3.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分别为(59.35±11.62)cm3、(32.67±7.15)cm3;参照组分别为(60.04±10.26)cm3、(45.78±10.42)cm3。治疗前两组的子宫肌瘤体积没有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子宫肌瘤体积相较于参照组明显缩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育龄妇女是子宫肌瘤的多发群体,患者初期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伴有痛经,此病有可能会诱发不孕不育或者流产,假如肿瘤位于子宫下方或者体积过大,有可能会对患者的排便功能产生影响[2]。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是全部切除子宫肌瘤,消除其继续恶化的隐患,但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比如丧失生育功能、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患者更愿意接受保守的药物治疗,因此,医学界也越来越关注药物治疗的方法和治疗效果。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合成的激素类药物,同时也是一种甾体类药物,可有效拮抗孕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继续发展的效果。米非司酮能够通过受体的竞争,对孕酮活性起到抑制作用,来溶解黄体并降低其孕酮水平;抑制孕激素的生成,降低孕激素含量,从而使子宫肌瘤逐渐缩小;长时间服用该药可作用于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轴,共同促使孕酮水平降低,从而达到缩小子宫肌瘤的目的[3]。另外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最好服用一段时间的米非司酮来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待患者身体状况改善之后再进行手术是比较稳妥的选择。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及有效例数总共46例。仅有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而参照组显效及有效例数总共40例,无效患者多达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子宫肌瘤治疗后的体积为(32.67±7.15)cm3,相较于参照组的(45.78±10.42)cm3缩小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用药剂量均可起到缩小子宫肌瘤的作用,但是保持在13mg/d的剂量所达到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不良反应更少且经济实惠。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子宫肌瘤过程中所应用的米非司酮要控制好给药剂量,保持在13mg/天更为合理,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同时可节省患者的医疗开支,值得临床上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康勤洪.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药业,2016,25(11):19-21.
[2]聂惠龙,郭天棋,张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683-4684.
[3]韩红.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8):30-31.
论文作者:龙玉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子宫肌瘤论文; 剂量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肌瘤论文; 体积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