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走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特别缅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开辟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内容,指导和规范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伟大实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翻了两番,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五大指出,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紧紧围绕十五大的主题,要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那么,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在谈到我党历史上发生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时说:“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确定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就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上深深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大字。可是,一个时期来,在怎样看待邓小平理论,怎样看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人们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无论是在党外还是在党内,总有这么一些人,把邓小平理论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在这种错误看法的影响下,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高举邓小平发展资本主义理论的旗帜,搞私有化。其典型的说法,是把十五大精神说成是一个“卖”字,卖国有资产,卖国有企业,卖乡镇企业,卖集体财产,化公为私,搞私有化。而为这种错误说法提供历史理论依据的,则是所谓的“三次思想解放”论。十五大前后特别是1998年春,“三次思想解放”论甚为盛行,严重影响和干扰了人们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三次思想解放”论者说: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是战胜“两个凡是”,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是“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冲破姓‘公’姓‘私’”。且不说三次思想解放的提法是否准确,单说“三次思想解放”论者的思想意图和政治倾向错误是明显的。他们舆论的政治导向是要诱导人们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抛弃公有制去大力发展私有制。不仅如此,他们还反对人们问“社”问“资”、问“公”问“私”,站在右的立场上竭尽全力反“左”,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意图说成是邓小平理论的原意和十五大精神。毫无疑问,这是同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错误主张。

按照邓小平的思想,我们不搞无谓的争论。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时期来,所谓不要问“社”问“资”的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并且被进一步发展到不要问“公”问“私”随心所欲的地步。二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是搞私有化,这是一个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问题。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问题,应当旗帜鲜明、分清是非。还在1989年5月,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问题时就说过:改革是大家都拥护的,“不过,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一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6页)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说:学习邓小平理论,要进一步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善于识别并及时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目前最大的干扰莫过于曲解或者说误解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这种曲解或误解集中奇怪,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右的思想干扰。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处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开门搞改革开放。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并力图按照它们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中国的现状和塑造中国的未来。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它们在输出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总是想输出它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鼓吹“西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二十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私营企业主,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按西方的话说,造就了一个“中产阶级”。而这个“中产阶级”的本能是倾向于资本主义的。这是其一,其二是,当前,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整个经济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过程中,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使之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过程中,有些人只讲“初级阶段”,不讲“社会主义”;只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讲发展公有制经济,甚至刮起了一股变卖国有企业、集体财产搞“私有化”的歪风。所有这些都是从右的方面来干扰落实十五大精神。

其次是“左”的思想干扰。从形式上说“左”和右是相互对立的,但从实践上看它们又是互为补充的。在怎样看待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问题上,一个从右的方面来诠解,力图把它拉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一个从“左”的角度来看待,自觉不自觉地把它推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左”的教条主义者或深受“左”的思想影响的人们,总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某些基本特征的理论设定、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社会主义模式看成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管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如何,人们的觉悟水平怎么样,既然搞社会主义,就应该实行彻底的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没有剥削、没有失业、没有贫富差距,等等。在他们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所作所为都是同“真正的”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并由此得出结论说: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十五大是向“私有化”开绿灯。

最后,说到底还是没有认真学习邓小平著作,没有认真学习十五大文件,没有“在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五大精神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认识陷入了片面性。他们对邓小平著作和党的十五大文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断章取义,把邓小平著作和十五大文件中有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某些论述,说成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说成是十五大的全部精神。这是不对的。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十五大文件,都反复强调这样的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111、195页)十五大报告也强调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这就是十五大的精神所在!最近,江总书记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想让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完全错误的,根本行不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绝不是搞资本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允许危害社会主义、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东西自由泛滥。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这一新的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贯穿一条红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句,围绕一个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第三句,展开九个方面即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第四句,形成一个体系即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比较前此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着许多新的理论突破和新的实践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发展阶段。所谓新是相对于前此以往的社会主义而言的,新的主要表现在于:首先,确立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架构。这个新架构的基础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不再是单纯变革生产关系的理论,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总结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纠正了前此以往形成的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离开生产力去抽象谈论生产关系,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着力点放在单纯变革生产关系和政治斗争上面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英明而果断地提出并促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如下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上第1页)邓小平说:“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的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页)尔后,邓小平不断提出和反复阐明这样的一些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上面;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生活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和其他未能一一列举的基本观点,就形成了邓小平的新的生产力论。正是这个新的生产力的理论,奠定了邓小平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诚如邓小平自己所说的那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

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开放政策。”(同上第117、237页)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展了一场新的翻天覆地的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架构的基础是生产力论的话,那么这个理论架构的理论台柱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理论告诉我们,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搞纯社会主义,不能搞马克思恩格斯原先设定的那种完全是属于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正如列宁说:“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在比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278页)邓小平积中国三十年之经验强调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第三卷第252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远离群众干部的觉悟水平和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把社会主义再一次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现实主义的理论光芒。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两大理论的确立,进一步揭示和展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有两个突出的理论关节点:一是“两制分开”,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是应该也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二是“两权分离”,即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应该也是可以适当分离的。理论上的这种剥离,不仅指明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广阔道路。根据“两制分开”的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社会主义体制则需要根本改变,不从根本上改革原有的体制,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回答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等诸多问题。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国家作为全社会的代表者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性质;国家把自己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交由企业去生产和经营,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以独立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人资格,承担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责任。这不仅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理论的和实践的障碍,而且也顺应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如同《资本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论》对于列宁主义。倘若没有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内容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不完全的、缺乏生命力的理论,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说,是不能视之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政社合一”、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实践内容,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最终形成打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其次,添了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内容。在邓小平理论所形成的这种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二十年来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鲜明地表现出自己不同于传统观念和以往实践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内容和新特点。第一,在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关系上,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追求纯粹单一公有制经济的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把发展公有制经济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苦行僧式的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主义。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第三,在经济管理和运行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而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第四,在对外关系上,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闭关锁国、远离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而是对外开放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要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三、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党的十五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出困境的伟大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

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末的二十年,可以说是世界社会主义陷入内外交困的二十年。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两种市场”根本对立的国际体系下,世界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敌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几个资本主义大国借助于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力量,在经济上取得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绝对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打压,使得本来就封闭的社会主义更加封闭,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当和平与发展已经上升为世界的主题,资本主义世界正忙于发展经济的时候,世界社会主义却不能跳出传统的战争与革命的思维方式,仍然热衷于政治斗争,寄希望于世界革命。世界社会主义的内部条件更是令人沮丧,苏共20大把斯大林模式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简单地归罪于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非斯大林运动。这样做非但不能使社会主义获得新生,反而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大论战、大分裂,极大地削弱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在中国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连绵不断,继所谓的高举“三面红旗”反右倾之后,又打出“反修防修”旗号,要揪所谓的“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发动了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本来就落后的中国经济更加落后。企图以铲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赖于存在和再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为社会主义开辟前进的道路,反而使社会主义更加停滞和萎缩。

正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了绝境的时候,是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挽救了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从而扭转了整个社会主义的航向。邓小平以其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总结了自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新审视了前此以往的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出了“不解放思想不行,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的号召,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长期以来被视为我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社会主义置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从而为陷入困境的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生。

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的自我更新并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理论。八十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两种历史性的选择: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进行体制的根本改革;或是从体制改革入手根本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同苏联、东欧不同,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前者。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但社会主义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遵循着自身发展的波浪理论和周期规律运行的。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三十年代定形的第一代的社会主义模式,运载着世界社会主义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行程,完成了它的第一个涨潮期。水涨水落,是自然现象,也是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的退潮,有助于洗刷和净化人们的思想,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思考新周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邓小平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紧紧抓住并围绕这个主题,重新建构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突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基本思想:第一,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不能搞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分配形式,必须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生活是否提高,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必须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第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应该大胆寻找能体现这一本质的新的发展模式。第六,社会主义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七,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等等。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按照邓小平理论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它不仅从根本上改革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形象,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再度复兴指明了道路。我们不无根据地说,邓小平理论是新一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伟大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是世界社会主义周期运动的新一轮发展的伟大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