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四川师范大学 -迪肯大学教育论坛 ”综述
顾 尔 伙 a,b
(四川师范大学 a.教育科学学院,b.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成都 610101)
2018年10月30-31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四川师范大学-迪肯大学教育论坛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共计150余人与会。本次会议主题为“跨越差异: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建构”。与会学者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围绕“如何通过教育跨越不同国家区域文化的差异,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展开学术交流。
一 以知识重构与教育变革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与教育是学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连接点。巴登尼玛教授在题为《知识应用的重构:知识获取和使用的新观野》主题报告中,指出了人类文明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如何应对这些困境,需要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对知识本身和知识应用的重释。巴登尼玛教授用生动形象的图示重释了信念、价值与情感、行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体受到其信念的影响,信念制约着其需求,需求对个体的情感与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习惯,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组织。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产生对教育不一样的理解,因此我们应当以一种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来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评估标准。
低温等离子射频辅助改良腭咽成形联合舌减容、鼻腔扩容术治疗中重度OSAHS(怀德 殷敏 张希龙 汪守峰 解成兰 徐敏 戴俊曹影 程雷)4∶281
基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的教育变革,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成都大学白杨副教授在题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来自中国四川省藏族自治州的教育故事》的报告中,以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小学的教育故事为例,通过探讨四川藏族语言教育来揭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变化,该项研究将藏语教育话语的宏观层面(政府层面)、中观层面(学术层面)和微观层面(个人层面)与散乱的社会文化政策制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讨。阿呷热哈莫副教授作了题为《从“非正常”视角对现代教育进行再思考——一个中国麻风村的教育谱系溯查》的报告。她认为,在一个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标准化的时代,麻风村庄受到的教育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在现代教育发展谱系中,它占据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在正常和非正常的教育中,这一群体出现了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困难。
相比国内的工程,国际工程要复杂的多。参与国际工程的主体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每个国际工程项目所在地也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同,所以每个国际工程项目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际工程项目具有以下的特点:
3)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采购的精准预测。在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建立本工程项目数据管理平台,将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该工程项目数据管理平台中。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将物资库存状况,记载物资入场、损耗、退库等详细内容实时录入仓库管理子系统,快捷地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管理平台中。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的进度过程,报告剩余未完成工程和已批复变更;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二 以高校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间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付春敏副教授在题为《艺术教育中的民间艺术:为了更广泛的国际理解》的报告中指出,民间艺术是特定区域的居民艺术活动的表现形式,民间艺术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人的不同需求而迅速变化,它被视为艺术教育的资源,艺术课程中的民间艺术将不同的文化融汇到一起,由此促进跨文化理解。顾尔伙副教授在题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限度与尺度》的报告中指出,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其传承存在一定限度,其限度主要表现在传承目的的敷衍化、传承主体的狭窄化以及传承内容的点缀化等方面,其根源在于民族文化和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同时满足民主尺度、科学尺度、心理尺度三个基本尺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行动。以跨文化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表达了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更蕴含着为了达到这种崇高理想的实践追求。迪肯大学教育与艺术学院Katya Johanson教授在《关于文化冲击和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阅读》的主题报告中,分享了亚裔澳大利亚人进入艺术团队的个案研究,分享了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阅读的问题。迪肯大学的Shelley Hannigan博士在《以创造性、跨学科和应用方式共同学习艺术和科学》的报告中,通过墨尔本一所女子中学的学者、老师、学生参与的两个项目,即摄影和了解濒危物种来探索创造性的教学和学习的科学方法,以鼓励女孩在高中班级中选择科学课程;最后强调要从学生对自身学习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迪肯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的Merinda Kelly在《未来社区通过参与式艺术经历来共同创作》的报告中,指出培养好奇心、关爱、移情、互惠、尊重和责任、开放和批判意识等价值观和气质支持了行为研究,并强调实验、基于艺术的教育学、技术和策略都是跨文化理解和社区凝聚力的催化剂。
三 以跨文化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来构建命运共同体
人才培养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报告中,方涵提出,英语教学应通过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比较多元文化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包容情怀,进而培养学生多元的心胸,理解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在题为《建立澳大利亚与中国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方法论设计:个案研究》的报告中,黄萍教授首先介绍了案例研究法以及该方法的优势,然后分别介绍了案例研究设计的各个层面的问题,例如数据收集、方法实施、道德权衡以及利用理论框架讨论数据分析的方法等。
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国际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责和使命。如何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履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高校博物馆是拓展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傅林教授在题为《论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新发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中指出,高校博物馆根植于大学的文化土壤中,它主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机构,拥有着由大众所创造、共享的文化资源。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看,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跨文化公共产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共享全球博物馆数字资源等方式拓展跨区域公共服务,期待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迎来新的发展。
四 以儿童参与游戏空间建设与班级环境创设来构建儿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儿童学习空间的研究在近几年成为研究的热点。技术不仅改变了儿童学习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还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评估、知识形态、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题为《城市儿童游戏空间》主题报告中,迪肯大学的Bonnie Yim从研究背景、研究需求与研究核心内容三个方面介绍研究主题,并用丰富的图片、表格和数据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教育机构中的游戏空间、家庭中的游戏空间、社区的游戏空间、室内游戏空间、开放空间、虚拟世界游戏空间。同时,Bonnie教授还结合实例探讨了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现代技术和家庭中的技术问题,并将这些实例和澳大利亚儿童使用屏幕时间长度进行对比,呼吁机构和家庭慎重使用现代技术,在环境创设上应给予儿童真正的游戏机会和活动空间。
本研究主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对陶瓷装饰纹样在现代酒类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使用一定的纹样来对陶瓷器具进行装饰在我国同样有非常长的发展历史,对相关的文物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纹样形式多样、主题涉及内容广泛,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现代酒类包装设计之中,设计人员则可以利用这些纹样来进一步展现出酒类产品自身所包含的民族风格,进而更好的向消费者进行宣传。现有应用实例主要有以下几类。
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好的学习。魏婷以《归属感与幼儿视角的优质班级环境》为题,强调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她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十分珍视环境中包含了“自我”的元素,如自己的照片、物品和作品等;幼儿喜欢环境中有可支持他们亲手操作的元素。该研究发现优质的班级环境应和儿童有积极的互动,应该支持“儿童对环境的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证明了儿童有意愿也有能力对班级的环境创设发出自己的声音,应该让儿童积极参与到班级环境创设的活动中来。毛静思作了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伙伴计划(CCP)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支持情况调查》为题的报告。他指出中国政府在2015年推出了旨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儿童伴侣项目(CCP),并探讨了陪伴母亲、活动中心和儿童福利服务网络三种支持机制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在儿童社会情感、健康和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
五 以全纳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全纳教育强调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接纳多样性并视之为机会。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来自葡萄牙的 Isabel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从不同利益者的角度探讨全纳学校的管理问题》。他通过对中国四个不同地区的小学教师、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者进行调查,了解到不同利益者对学校的管理存在不同意见,其中小学教师关心的是学校管理的灵活性,而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资源和支持、社区参与、沟通和协调过程以及教师培训相关等要素;最后强调了学校管理是保证全纳教育实施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刻地了解学校管理的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全纳教育的实施。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Xenia Garcia Valles教授带来了《关于在全纳教育中提供优质教师培训的挑战》的分享报告。该报告主要围绕如何确定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全纳教学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探讨。研究者采用德尔菲法,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三次反复信息交流,确定了优质教师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伦理道德、教育教学技能、领导和评估等能力。
全纳教育提倡积极参与、大家合作,从而实现社会正义。英国巴斯大学的博士Sally Hewlett研究主题就是《学术和残疾的关系——基于对高等教育中的残疾政策和学术性经验的检验》。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学术成就和残疾学生的关系,研究者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采用了批判性和变革性的方法,调查了大学的责任是如何渗透到学术人员身上,并通过学者的经验探讨了这些政策可能如何影响残疾学生。英国巴斯大学Andrea Abbas教授作了题为《我们能否通过“社会公正知识”的概念发展更多平等的国际教育研究社区?》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社会公正知识(SJK)概念的来源,指出SJK项目是由欧盟资助的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合作性的学生交流项目开发的,项目旨在确立和开发适合中国的全纳教育的硕士课程,正在运行的硕士课程将有助于中国大学培养教师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在小学推广全纳教育。
本届教育论坛紧扣了新时代新发展的主题,涉及的教育领域广泛,有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民族教育等,重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建构更好地建立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如何去迎接共同体建立所面临的挑战,这对我国当前的学科建设、教育国际化、社会和谐建设都有重要启示意义,并可以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为理解不同领域、学科方向的实践问题提供帮助。与会的学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但都能流畅地进行沟通交流,这为专家学者思维的碰撞与互通、以全球视野来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罗绒曲比、唐义丹、夏巍、李娜、刘婉婷、岳敏、沈新颖等参与了本次会议记录,特此感谢!)
标签:四川师范大学论文; 教育论坛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综述论文; 教育科学学院论文; 澳大利亚论文; 学术报告厅论文; 巴塞罗那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