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面向电视文化_语文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面向电视文化_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直面电视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面论文,语文教育论文,电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电视中的这一广告语如雷贯耳。当然,没有人真 的会去回答这一问题。而“人类失去电视,文化将会怎样”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因为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教育。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文化是 人创造的,但一旦人类创造了文化,这种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塑造甚至改变人类。今 天的青少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伴随我国电视事业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电视人 。不能设想,我们的语文教育能面对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巨变而漠然置之。

事实上,校园内外的冲突亦早见端倪:校园内,只闻老师谆谆教导“关上电视打开书 ”;校园外,但见学生纵情高歌“打开电视关上书”。电视,这个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 大的发明之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亚于文字出现是同样体现人类智慧的产物,为 什么在老师、在学生面前“否泰如天地”?

由于这一现实性极强的问题尚未引起教育理论界足够的关注,因而来自有关专家深入 考察后的研究、科学的结论以及由此形成的有益建议等等,目前均告阙如。其结果是, 这一涉及中国几乎所有家庭并且每天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那里 采取了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隔绝式、节制式、放任式……无论这些方式有多大的不同 ,但在总体趋向上都属于消极防御性质的,因而这类操作行为的结果只能激起学生们的 一阵阵越发激愤的抱怨之声。

我们认为,走出目前这种维谷的最权宜、最现实的做法是:认清其作用,调节利用其 作用,发挥其功能。具体就语文学科教育而言,就是三个“直面”、三重“使命”:直 面电视技术,引进语文教育新媒介;直面电视艺术,拓展语文审美新空间;直面电视传 播,开辟语文教育新领域。

一、直面电视技术:编制视听教材,引进语文教育新媒介

之所以产生“电视是不是文化”的争论,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是它们存在的基础。 它们都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它们的“技术性”使它们的“文化性”曾经或正在遭受怀 疑。技术,从哲学上讲从来都是人们用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有如人们眼睛的 扩展、手臂的延伸。但近10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技术的飞快进步使新的包含有无 限可能性的世界出现在面前时,人们又不知所措了。忽然之间,作为手段、工具的技术 成为某种冰冷可怕的东西。我们的看法是,信息工具是符号式的媒介物,它们扩大其使 用者的智力而不是体力。人们观看电视(尽管高度的电子化使它的“文化性”成为可疑) 实际上就是正在享受媒介经历。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种新语言新技术引进课堂,作为语文教材新的媒介?当人 类进入文字的文明期,“语文教材”便由图像、歌唱或音乐转换、变形为文字符号。可 是,用文字符号记录和传递知识、信息和情意,尽管有超越时空限制等种种优越性,但 文字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记录符号,它毕竟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如果能在文字 符号以外,再配以图像、音乐,使各种形式的教材在视觉和听觉等各个方面同时发挥作 用,教学的效果将更为显著。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视听语言的出现使这种设想不再是 一种奢望。于是,在语文教材的整体面貌上,便出现了第二次的转换和变形,出现了与 文字符号相配合的、直接诉诸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视听教材。

电视视听教材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化教学媒体,由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声音 和连续变化的画面表现复杂的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其适合于表现平时不 易见到或平时只能散见而不能集中见到的内容,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并且是多种媒介 综合运用,必将受到师生的欢迎。当然,这在实践上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视听教材的使 用,必须服从教学目的,必须有利于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二是课堂教学的方式要精心 加以设计,使它们都能各显其长,各得其所。在使用某种视听教材的时候,教师要通过 必要的讲解、点拨和指引,把学生的注意力随时引向教学重点和训练目标。如果教师不 及时用语言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关心焦点”都集中到教学重点和训练目标上来,那么 任何优秀的视听教材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二、直面电视艺术:鉴赏影视精品,拓展语文审美新空间

电视是艺术吗?总有人这样问。在这里,我们不想更多地纠缠于电视是不是艺术的简单 回答上,而是想把电视作为一种审美文化来加以讨论。必须指出,承认“电视作为艺术 ”的命题,较之承认“电视不是艺术”的观点,是更深刻更有远见地揭示着电视作为一 种审美文化的特质。当我们进入电视文化领域的时候,实际上便进入了一个审美文化领 域。不论你所收看的任何一个节目,映现在你眼前的都是一系列不断变换的电视画面, 同时伴随着声音(解说、音乐和音响效果等),以及由这二者相结合的表达中所呈现的最 起码的审美元素。也就是说,这些审美的元素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任何节目都是各种 信息因素同审美元素的结合体。当然,最能体现电视文化审美功能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节 目类型还是影视剧,但语文教育恰恰在对待影视剧的问题上“缺失”了!文学篇章在历 来的语文教材中都占有极大比重,古今中外的各种不同文体无不涉及,就是几近消亡的 戏剧文学也不乏篇什;可是作为当代学生接触最多的影视文学及其评论却未见只言片语 ,岂非咄咄怪事!

问题其实出在这样一种认识上:电视语言是视觉的语言,电视文化是视觉的文化。这 种语言的直观具象性给第一种语言(文字)、第一种文化(文字文化)水准较低的人(甚至 文盲)带来福音,他们可以通过电视信息传播获得应有的知识。这是电视媒介的功绩, 不容抹煞。但由此也给一些人造成误解,他们大有视电视语言为“文盲语言”之势,以 为无须学习即可看懂。同时也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惰性,大有以电视取代文字之势。比如 有的学生看了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艺术片后就不再去阅读原著。有的岂止文学,凡 是能从电视获得信息的相应读物均不再涉猎,也不管文字写得如何漂亮。这势必造成这 部分人读写能力的急剧下降。这样看来,这第二种语言、第二种文化确实是第一种语言 、第一种文化的“死对头”,拒之犹恐不及,何以还要把它接纳进语言艺术的大家庭中 来并予以研究和发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上述恶果的造成正是因为对这种语言艺术尚 缺乏应有知识的缘故。

由是,我们不能不自责语文教育的失职。与其一味地指责学生看了电视丢了书本,不 如把影视精品纳入审美教育的范畴。这既不失为一种积极引导的方法,同时也扩展了语 文审美的空间。

当然,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影视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既然影视艺术不能为文学艺 术所任意取代;那么,反过来,文学艺术也不能为影视艺术所任意取代。我们不能重蹈 西方世界曾经出现过的影视公害的覆辙。作为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由影视介入书 籍,领略文学的魅力。

三、直面电视传播:开展媒介教育,开辟语文教育新领域

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何运用电视, 却是人类智慧的更大考验。”目前,考验我们的就是: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必然会 同时传递许多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信息。电视文化由于与商业利润越来越唇齿相依,不可 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污染:金钱万能,误导价值观念;色情腐蚀,玷污学生心灵;崇尚暴 力,弱化人性优点;流于浅显,忽略道德实践。

电视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同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整个生态环境 的一部分。媒介生态如同我们的自然环境,时刻包围着我们,靠躲避或不看电视,那是 徒劳的,也显得很无能。所以我们认为:净土不可期,只有加强媒介教育,不要让学生 以拒看电视来“打预防针”。所谓媒介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 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 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学科建设上显然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理 性认识的欠缺:有些人肯定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许多受众 在使用媒介时是为了娱乐消遣,不愿花精力深入思考媒介内容;人们在主动寻求或被动 接受媒介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其次就是媒介教育的滞 后,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空间,媒介素养的理 念还远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语文教育的责任重大:随着 时代的发展,社会日益成为开放的群体,电视、广播、电脑等媒体使每一个人时时置身 于信息流转的网络之中,而这种流转多以母语为载体,传统语文素养概念亟需拓展新的 内涵。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不仅应当具备文字阅读和表达能力,还应当具有视读、理 解、批评不同形式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像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不少国 家的媒介教育一般也都合并在母语课程中讲授。我们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开展媒介教育既 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当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签:;  ;  

中国教育面向电视文化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