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盆底康复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张丹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盆底康复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张丹

聊城市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产妇分娩的164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盆底肌肉张力、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护理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盆底肌肉张力在3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便秘、产后失眠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有积极的提升作用,能有效维持心理情绪稳定,提升盆底康复水平,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盆底康复依从性

尿失禁是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性。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客观存在的不自主的尿液排出,并对社会活动和卫生造成不良影响。人群中约有10%--80%的妇女有尿失禁的症状【1】,尿失禁对女性影响最大的在于心理方面【2】.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产后康复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初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内分泌以及盆底功能的变化,使得产后的盆底功能障碍问题十分明显。女性的盆底肌肉功能非要重要,不仅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处于正常的解剖结构,还控制着排尿、排便及阴道紧缩等多项生理活动。产妇一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会引起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明显退缩,进而影响生活质量。但临床初产妇对盆底保健知识认识率较低,自我保健的意识淡薄,使得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较低,盆底肌肉训练的效果有限。本研究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初产妇的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促进产后各项机能的全面恢复,获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64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年龄21~41岁,平均(29.3±3.7)岁,孕周37~1周,剖宫产32例,顺产50例;对照组82例,年龄22~41岁,平均(28.8±4.2)岁,孕周36~42周,剖宫产20例,顺产62例;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平均孕周在(39.2±1.1)周,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在8~10分,平均(9.3±0.6)分;所有初产妇均有良好理解和表达能力,不存在精神及认知障碍,无产后合并症;所有产妇均知情同意;排除存在沟通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新生儿有先天Ⅲ性疾病或死胎者;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产次、孕周、产后身体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给予一般产后健康宣教,进行盆底肌训练口头指导。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1)认知干预。向患者耐心讲解产后盆底肌及心理状况的变化,告知盆底肌损伤的相关知识,使其对产后盆底康复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提高自身对盆底肌康复的重视程度;积极进行保护盆底的健康宣教,转变产妇固有观念,告知产妇产后产褥期保健的重点内容,加强阴部清洁与卫生,避免盆浴,严禁久蹲久坐、负重等增加腹压的活动,并禁止性生活2个月。(2)日常生活及行为干预。对产妇产后的日常生活、饮食、母乳喂养知识等进行指导,注意饮食清淡、禁食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作息规律及充足睡眠。(3)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前先向产妇讲解盆底肌训练的目的、方法及预后效果,以及训练中注意事项,告知产妇训练的重要性,引起产妇的重视。一般顺产产妇在产后2d,剖宫产产妇在产后5d开始锻炼。具体的训练方法为:产妇平躺在床上,双下肢屈曲并分开,主动收缩肛门及尿道,每次持续10s,使盆底肌获得上提的感觉,然后放松,每次共做30次,每天3~5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根据患者产后42d复查结果判定依从性;完全依从为完全按照盆底肌训练要求进行康复训练,部分依从为部分按照盆底肌要求进行训练,不依从为完全没进行盆底肌训练。(3)产后42d复查盆底肌张力,采用手测肌力的方法,在医生口令下收缩阴道,记录收缩持续时间和连续完成次数,并进行肌力评级;0级为无肌力,Ⅰ级为无肌肉震颤,Ⅱ级为非震动样的弱肌力,Ⅲ级为有中等肌力,Ⅳ级为有较强的抓住并吸进的肌力,Ⅴ级为牢牢抓住并有顶举感的肌力。(4)统计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便秘、产后失眠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后盆底肌力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盆底肌肉张力在Ⅲ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便秘、产后失眠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临床产后常见的疾病,其与我国妇女的重视程度不够、就诊意识不强、以及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等有关。据统计,我国已婚女性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高达37.8%~45.2%,严重者甚至并发盆底脏器脱垂、下腹不适、大小便失禁等疾病,并容易并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临床一旦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需要给予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肉锻炼、按摩,生物反馈治疗等,但产妇对治疗的接受意愿较低,导致盆底康复治疗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加强对产妇产后盆底肌训练的护理,提高产妇对盆底肌训练的重视程度,减少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产后的健康教育、生活及饮食指导以及盆底肌康复护理,能够帮助产妇建立正确认知,意识到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趋利避害,积极进行产后恢复训练,并调适情绪,减少负性心理因素的影响,消除顾虑,增强产后恢复的信心。提示早期护理干预对提升产妇产后恢复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效果。观察组护理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盆底肌肉张力在Ⅲ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后,产妇的盆底肌训练明显提高,转化为持之以恒的训练实践,从而提高了训练依从性,提升了盆底肌力水平。观察组护理后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便秘、产后失眠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了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并发症的减少,促进产后身体机能的全面恢复。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初产妇身体状况,减少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提升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盆底肌力的恢复,提升产后身体恢复质量,提高产妇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岩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2):67--68

[2]郑瑾,王忠武,高丽华.93例老年女性尿失禁发生率及其生活质量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7--709

论文作者:张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盆底康复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张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