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香港就业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中国经济论文,香港论文,快速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香港面临的就业问题
香港自1997年回归中国以后,在一国两制的政治经济构架下,其经济成功经受了回归变化和政府调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9.11”后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平均GDP增长率达到2.7%左右的水平。但是,香港经济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其中之一就是就业方面的问题。从大体上看,在香港640万~680万人口中,劳动人口的比例在近7年中一直保持在320万~340万人左右,而劳动人口的参与率也稳定在61.3%~61.8%左右。然而最近两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香港的就业或失业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失业人数从10万人上升到25万人左右。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指标上(见下表)。
香港的就业状况
失业率就业不足率
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就业弹性
年度%
%
% %
1997
2.2 1.1 2.96 5.10 0.58
1998
4.7 2.5-1.23 -5.00 0.25
1999
6.2 2.9-0.32 3.40 -0.09
2000
4.9 2.8 3.05 10.20 0.30
2001
5.1 2.5 1.40 0.60 2.33
2002
7.3 3.0-0.62 2.30 -0.27
2003* 8.1 3.6-0.40 2.00 -0.20
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WWW.labour,gov.hk)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笔者的计算。
* 为前三季度数字。
上表的这几个指标显示香港的就业问题如下:
1.失业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在香港,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其中,劳动人口是指十五岁及以上陆上非住院人口,并符合就业人口或失业人口定义的人士。失业人口则一般是指在十五岁及以上的人士中,在统计调查的前30天内在寻找工作且在前7天内可随时工作,但在前7天中没有找到赚取薪酬或利润的工作,也没有任何职位。此外,与西方国家的失业定义不同的是,香港的失业人口中,还包括另外3部分人口。(1)是所谓的“因灰心而不求职人士”,即那些在7天内没有工作可随时工作,但已经不在寻找工作者队伍中的人。(2)是“因病而暂未工作人士”,即那些寻找工作而没有工作,但因暂时生病不能工作的人。(3)是“因待业而未工作人士”,即在家等待返回原职位或将承担新职位的人。不过,尽管香港的失业率因包括这些“隐性失业”而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定义采用的一贯性,香港失业率指标的上升仍然表明就业市场状况的恶化。特别是相比1997年以前10余年的1%~3%的失业率水平,近7年平均为5.5%的失业率说明香港的整体失业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2.就业不足率缓慢而持续上升。香港的就业不足率是指就业不足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就业不足人口是指在统计前7天内在非自愿情况下工作超过1小时但少于35小时,而在统计前30天内致力寻找更多工作,或即使没有寻找更多工作,但在统计前7天内可担任更多工作的人。在理论上,就业不足概念应当反映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工作量不足,即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工作时间没有达到法定工作时间。二是以学历来衡量的能力运用不足,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个人获得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运用。显然,香港的就业不足定义只是涉及前一方面内容,而专业能力的运用不足有所忽视。不过,从香港就业不足率指标的上升情况,也足以发现即使在已经就业的人口中,不得不缩短正常工作时间的人越来越多。
3.就业弹性向负值方向变化。就业弹性所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对于就业增长的拉动力量。在正常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就业增长是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就业弹性的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为0.3~0.4,在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为0.7~0.8左右。就业与增长二者一致变动的原因,是在于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为劳动力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企业创新、竞争机制和经济增长受挫,社会的有效供给就下降,而劳动力就业机会也下降。然而,香港就业弹性的发展趋势是,除了2001年的非正常升高以外,整个指标由正值(接近0.6的水平)向负值(-0.2以下)方向发展。这种变化让人联想到中国大陆国有部门在改革后发生的生产增加值上升和就业萎缩同时出现的状况,而大陆这一状况揭示出国有部门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缺乏正常形成的企业创新机制。尽管香港不存在计划经济传统的危害和旧国有体制的影响,但就业弹性的非正常发展,同样显示出香港经济在整体上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其企业创新机制中很可能存在一些必须加以克服的障碍。
二、香港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就业问题如同其他的宏观经济问题一样,其产生的原因往往牵扯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我们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把香港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来谈。一般而言,如果劳动力需求方的意愿并且能够雇用的那些劳动力小于劳动力供给方的意愿并且能够提供出来的那些劳动力,那么,宏观经济中的就业或失业问题就发生了。
(一)香港劳动力供给方面的问题
作为长期生存于较发达市场经济环境的工作者,香港的劳动力天然具有就业方面的一些优势。例如,能够适应竞争规则,具有较高的教育和知识水平,较为灵活的市场反映能力,对工作抱有敬业精神,严于守职和讲求职业道德等。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香港劳动力中潜伏着的竞争劣势也逐渐暴露出来。
1.不适应就业大变动。香港劳动者习惯于长期经济繁荣和增长的状态,尽管也有失业或炒鱿鱼的遭遇,但在过去经济繁荣的大势下,再就业往往不是太困难的事。然而,随着新经济局势的出现和就业格局的变迁,就业领域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的正规部门和正规形式的就业比例在缩小,而非正规就业大量出现。这些非正规就业包括灵活就业、弹性就业、非全时就业等新的就业形式。但是,香港大部分劳动力仍然习惯于以前的正规部门就业和全时制就业。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香港劳动力的再就业因此而变得更加困难。
2.较高工资的障碍。过去,在中国大陆、印度、印尼等这些大的经济体还处于较为封闭和僵化状态的时期,或者处于劳动力素质差距还非常大的时期,香港的工资水平是向发达国家的高工资看齐的。然而,随着这些周边经济体的逐渐开放和教育程度的提高,香港劳动力的竞争对手从发达国家的较高工资的劳动力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较低工资劳动力。尽管由于边境的管制,外部劳动力不能直接进入香港市场参与竞争,但是全球化的格局使得许多企业或甚至一个产业向境外转移,以使用外部较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力。因此,较高工资就成为香港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障碍。目前,香港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大陆的差距为20倍左右。香港的公务员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甚至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高出许多(约为2~10倍)。虽然近10年来,大陆的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9.2%,而香港为2%左右,并且在近两年香港大量企业的工资率出现了零增长。但显然,为了克服这一高工资障碍,香港和内地的互动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也需要进行劳动力结构方面的相应调整。
3.过度依赖社会保障。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普通存在,其原因是好的保障条件让失业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变得不积极和过于挑剔,倾向于在更长的时间中等侍有更好的就业岗位出现。于是,全社会的长期失业比重就会上升。失业的社会保障在香港叫政府综援制度。据香港有关方面的资料,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三口之家领取“综援金”,月收入可达万元以上;而如果该家庭中有一个人就业,只要他的薪资不高于或略高于三人的综援金总额,那么,减去交通费等与工作相关的支出,其实际收入就会少于领取综援金。所以香港有研究者认为,在综援制度下,对于许多低技能劳动力而言,他们辛苦工作的劳动收入可能不如失业在家领取的社会保障收入。不仅如此,企业工资的稳定性要比社会保障收入差得多,随时还可能面临减薪。事实上,在当前的香港劳动力市场中,一般的低技能劳动者要找到一份月薪上万元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香港,宁愿失业在家等待而不愿去找工作的情况就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4.一些工作者存在语言局限。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组成的人口大国,各地的方言多种多样,在香港通行广东话本不足为怪。但是,由于香港不像大陆在正规教育中使用普通话,而是长期以来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中都使用广东话或广东话和少量英语混用的教育,使得香港劳动力的语言交流技能受到很大限制。当香港的就业形势转弱,而大陆和周边其他地区因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需要许多较高层次的劳动力时,香港一些劳动力因为语言局限而不能利用这些就业机会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
5.劳动力的创新眼光和能力不足。在现代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之间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这不仅表现在现代企业创新的团队性互动特征上,而且表现在大量高技能劳动力的独立创业趋势上。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香港劳动力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需要较低技术的传统商业服务业领域,而在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上的创新活动明显不足。这样,一方面许多有较好教育背景的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香港经济所积累的潜在分工和竞争优势没能发挥出来,由此而限制了就业机会的自我创造。
(二)香港劳动力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劳动力的需求主体当然主要是企业。历史上,香港企业所具有的良好经营传统和商业优势,是香港1997年以前一直保持2%~3%的低水平失业率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香港企业的这些传统优势诸如经营上的市场取向、规范的商业规则运作、独立的创业精神等等,被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劣势所压制或制约,导致香港企业在整体上吸纳劳动力能力的下降。香港企业在就业扩展方面的劣势主要有:
1.产业结构的传统包袱。香港经济的竞争劣势几乎都可以从其历史包袱上找到原因,其中之一是产业结构包袱。香港在历史上承担了整个中国大陆、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中心的职能,所以首先在贸易和运输业方面非常发达,在1997年香港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58%,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其次,周边地区制造业的落后给香港的生活用品等产品的制造业和商业带来大量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香港制造”曾一度成为大陆消费者中的抢手货。再次,香港从贸易、金融和商业方面的获利大量流入房地产业和证券业,促成香港特有的“楼市繁荣”和“股市繁荣”,其财富效应进一步促进消费支出和就业增长。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周边经济工业化和开放化的加速,香港的这些产业优势在降低。香港的对外贸易在1997年后的两年下降了10%左右(目前虽有恢复,但未达到1997年的水平),金融和保险业等也下降了16%左右,制造业下降了17%左右,而建筑业下降了12%左右。显然,这些产业原有的就业机会在逐渐消失。另外,楼市的大跌更使得通过按揭贷款购房的约30万市民背上了沉重的负资产包袱,而股市的低迷也影响了财富增长的预期,由这些因素引起的消费萎缩更加限制了产业和就业发展的机会。据统计,仅香港的制造业就业一项,就从1997年的44.3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32.6万人,下降幅度达到26.3%。
2.区域地位的历史包袱。最近一些年的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一定区域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分工协作和产业整合,而不是搞地区产业同构和同层次过度竞争,是该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大量就业机会形成的重要途径。香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地位,长期以来注意保持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距离,使得它无法溶入日益上升的区域性分工。其实,香港所面临的区域分工或分工内地化(如珠江三角洲分工和与内地其他地区的分工)和国际分工或分工国际化(如东亚、亚太及全球的分工)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二者都要求香港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力特色和其他竞争资源的潜力。香港所必须作出的真正抉择是,面对自己已经熟悉的弱势产业(如制造业)和不熟悉的新兴产业(如高科技业),是保护和支持前者还是后者?
3.企业盈利方向的惯性制约。在过去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香港企业的盈利机会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多。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面前,香港的传统盈利机会正在消失。因此,如果香港企业仍然坚持原有的盈利方向,如通过传统产业的填补空缺,通过转口贸易和转手商业活动,通过股市和楼市的泡沫,通过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等,香港企业就可能很难等到足够的盈利机会的到来。所以,香港企业需要克服这种盈利方向的惯性制约,从技术、管理、投入、产出、营销等各方面进行企业创新,以开发新的盈利方向,最终造就出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
4.企业创新的家族制不利影响。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有家族管理的传统,这一特征本来有其产权清晰和激励机制明确的优势,是中国民间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动力。但是,家族制企业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可能存在信息机制和决策机制上的低效率。当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面临的是小范围的市场竞争,而在信息和决策上的质量要求不高时,家族企业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然而,一旦企业介入大范围的尤其是全球化的竞争时,家族制企业的信息和决策上的劣势就明显暴露出来。就香港的情况而言,许多成功的企业是老一辈企业家创立的,他们对于担当新业主的子女们有发布命令的权力。但是,这些老一辈企业家往往热衷于自己熟悉的传统产业和行业,他们一方面以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限制本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以其在社会上的整体影响来限制政府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这样,就导致香港经济中由企业创新形成的核心就业机会的相对萎缩。
三、香港就业问题解决之路
如果我们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香港的就业问题,则香港就业问题可大可小。说其大,是指香港的就业问题可以反映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困难,这些困难在内地也已经或者将要面对,因此具有重大的分析意义。说其小,是指面对中国大陆这么大的一个腹地,25万人的失业人口真是算不上太大的一件事。例如,仅仅是在CEPA签定以后这个很短时间里,2003年国庆节前后的开放大陆人士香港游,就把香港的旅游业挤得“爆满”;进一步开放广东和香港的投资和资金往来,已经重新拉动了香港的股市和楼市。香港政府最近甚至认为,关于开放“内地人士个人游”的安排,目前看来有广东、上海和北京的开放已经足够,因为此三地人口已经达到一亿人左右,对于人口不足700万的香港,已经有接待的“人手不足”之嫌。人手不足,当然就意味着失业问题快消失了。不过,香港就业问题的这种解决办法只是具有短期效果,要想得到长期的解决还是必须与香港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结合起来。因此,以下关于香港失业和就业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是从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来的,也是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上所进行的综合考虑。
1.在雇员层次上——与内地劳动力实行优势互补和职业合理分工。香港和中国内地劳动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教育结构上。在近年中,香港的就业人口(以下,美、中为25~64岁的成年人口)中,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比重为74%左右,美国为65%左右,中国内地为53%左右;其中,仅仅完成初中教育的人口,美国为13%,香港为15.6%,中国内地为40%。而完成高中教育的人口,香港为58.4%,美国为52%,中国内地仅有13%。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的人口,美国几乎为0,香港为0.5%,中国内地则高达42%。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美国为35%,香港为25%,中国内地仅为5%。可见,虽然香港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如美国的水平,但比内地还是高得多(20个百分点)。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香港比内地也是高很多(45个百分点)。因此,香港劳动力更适合在高端产业和高技能职业方面就业,而内地的劳动力更适合在低端产业和低技能职业方面就业。根据这一就业要求,香港劳动力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努力克服以上提及的5方面劳动力缺点。
2.在企业层次上——向现代化企业运营方式转型。针对香港企业中大量存在的家族制企业运营方式的缺陷,香港需要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和跨国公司成长的经验,把香港的大公司转型为充满创新活力和具有竞争实力的现代化运营企业。让这些大公司成为香港经济和就业扩展的龙头力量。
3.在行业层次上——实行两头发展:香港本地化产业和世界高科技产业。从目前的经济分析来看,香港的资源优势是存在于两头而不是一头。一方面,香港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和研发力量,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有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一流的金融服务市场,有世界级的商贸和物流能力。因此,香港适宜于发展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香港独特的亚太地理位置、亚热带城市气候的特点和东西方文明在香港历史上的长期积淀,又为香港发展旅游业、观光业、休闲业和公司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香港还需要利用经济中的这些“带不来、搬不走”的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本地化特征的传统旅游产业和公司服务业。通过香港产业的两头发展,带动香港就业的长期扩展。至于在香港已经不具竞争优势的那部分制造业,可由其转移出去。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的发生,是因为创新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而试图依靠人为的办法禁止夕阳产业转移,其就业效果只能是暂时的。
4.在区域层次上——更紧密加入地方区域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的分工。在CEPA签定以后,香港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经济和贸易往来的迅速增多,已经给香港经济的景气带来了新的起色。香港需要继续沿着这一方向,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内地的经贸联系和产业分工,充分发挥香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克服其劣势,以推动区域分工中更多就业机会的形成,使得香港就业状况能够持续改善。为此,不仅需要加强香港与周边地区的有形和无形贸易的交流,而且要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让适合香港产业发展的工作者更多地到香港工作,让适合内地产业发展的工作者到内地工作。
5.在政府层次上——重新确定发展战略,大力扶助优势产业。从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完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香港政府需要有明确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让香港的经济具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进行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竞争力。在这方面,香港政府需要仔细研究和处理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严格保持市场竞争主体之外的独立“裁判员”的要求,与在经济竞争全球化的条件下政府承担有扶持本地具有世界竞争力产业的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争取以高科技的发展,带动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和就业的大发展。同时,为了保持足够的劳动力就业激励,香港政府需要将社会保障水平逐步调节到与周边经济相协调的程度,以达到既能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稳定,又能促进劳动者积极创造和参与就业的目的。从而,通过政府的积极宏观调控,在香港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两方面同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收稿日期: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