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综述_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综述_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转型期与价值观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价值观论文,研讨会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最近联合召开“社会转型期与价值观”学术研讨会。近50位专家教授到会。 围绕着5个主题展开热烈研讨:①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价值观研究的成就和问题;②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重塑;③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和人生哲学;④国内外价值观研究的比较;⑤都市化和社区建设中的价值观问题。现将其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社会转型涵义的阐释 陈章亮教授指出,从理论上分析,社会转型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社会发展之转变,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二是社会模式之转换,即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三是社会主体之变化,即从政治人向经济人转变。从实践上分析,社会转型可以有两种视角:从全球进程看,我们正处在世界工业化的中期;从国内进程看,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期,即从小康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张雄教授认为,社会转型不是纯自然历史的演化,而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向和实践主体自觉推进历史转折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社会转型的深刻背景是历史转折,要从哲学意义上界定社会转型的概念,把目光投射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用此探索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之路。奚洁人教授谈到,社会转型主要是引起了人的变化。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要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法等层面为增强和优化人的素质服务。党校承担着理论研究和干部教育双重任务,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十分重要。

二、社会转型引起的价值观变化 与会学者从多种角度讨论了社会转型带来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反映到人们的观念形态上,造成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吕会霖副教授结合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提出了价值观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80年代初期,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社会上为物质利益恢复名誉,出现了片面看重物质形态的价值观,“张华救老农是否值得”引起的讨论就是例证;二是80年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局部和全局、个体和集体、眼前和长远的价值冲突;三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和全人类的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将会加剧,其背景是某些方面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思潮所致。徐中振副研究员提出了社会转型期发生的三种变化:一是社会结构分化,告别了行政一元化,呈现出行政—市场—社会三元并峙的局面;二是社会组织分化,出现了大量中介性组织,各类组织的功能趋向专门化;三是社会人群分化,从收入分化到财富分化,乃至于资本(金融、股票等)分化,私人产权普遍化倾向明显。这三种分化既有政策性调整,又有制度性安排,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变化。学者们谈到了功利主义在当下有所抬头。胡守钧教授认为,目前,社会的价值观正从群体本位走向个体本位。这是与告别计划社会的社会转型相适应的。因为财富的控制呈多元化,权力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强调主体、平等、竞争的新价值观念,但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他主张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应该是走向合理的个体本位,即社会共生论。这是一种新的哲学张力,把个体限制在合理、公正的区间里,以组成合理、和谐的新群体。李瑜青教授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以群体为本位。当然这种群体本位并非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概念,而应体现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只能调整,使之更趋完善,不能抛弃。例如其内涵就表现为:人格自由,积极进取,这就承认每一个体的独立个体地位;平等公正,这就排斥了整体至上的封建主义痕迹;诚实可信,反对逃避责任,弄虚作假;互助公益,这种乐于助人并不是过去的一平二调。有些学者认为,对于群体本位要作具体分析。要正确区分群体和集体概念,分清群体主义和集体义。朱贻庭教授不赞成个体本位的价值观。他认为个体本位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状态。个体本位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已经暴露出极大的弊端,在社会转型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多元价值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不作评价,不区分是非曲直善恶黑白。怎样在价值观上处理好一元导向和多元取向的关系,是深化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张华金研究员指出,价值观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价值评价和价值追求。这两方面具有辩证的联系,要在实践中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要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社会经济利益的调整。

三、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价值观的研究 与会学者指出,社会转型的鲜明指向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在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就有一个社区建设问题。社区是指生活在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区域中,以某种关系而形成的共同意识、利益和行为的人群所组成的一种相对完整的城市社会共同体。社区的主体是城市居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已逐渐成为城市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由政府和企业直接承担的社会职能正逐步地通过社区这个载体而还给社会,“小政府、大社会”成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指出,社区是城市保持和发扬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现在需要根据新的形势重新建构和完善人们的社会联系和关系,就必须来关注社区建设。周春生副教授指出,近现代欧洲的价值观比较成功的是公民教育。市民首先要具备公民意识,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民意识就包括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他建议在上海的社区建设中积极进行公民意识的培育,这里面就有价值观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和世俗化的价值观加以整合,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平副教授认为,要充分关注价值观重塑的多重因素,一是精神观念的整合;二是物质利益的整合;三是社会政治的整合。例如社会财富的分配必须合乎正义的原则。陈经璋教授指出,在价值观重塑中还要充分注意到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陆震副研究员提出,要注意研究价值观的一个基础性理念,那就是人们对生存有效性的认同。李家珉教授认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价值观问题,需要多种学科的联合攻关和整体推进,不要忽视文学艺术领域,包括影视作品和文化市场的动向,哲学还要和自然科学实现有机结合,以有效地回应环境、生态、生命、人口等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带来的新挑战。

标签:;  ;  ;  ;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综述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