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高中地理课程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课程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新高中学制改革的背景
为配合现代知识型社会的需要及全球性的挑战,香港已为发展一个符合国际水平的新高中及大学制度指明方向,并决定由2009年起的中四开始实施新学制。中学学制会由现时7年(3+2+2,即3年初中,2年高中及2年预科)改为6年(3+3,即3年初中,3年高中),以便使本地学制与国际主流的学制(包括美国及中国内地)更好地接轨(教育统筹局,2005)。同时,新学制的出现,可以让学生由目前应考两个公开考试(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缩减至只需参加一个公开考试——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因此,新高中学制一方面能缓解目前过分着重考试压力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更广阔的知识基础及为个人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教育统筹局,2005)。
香港新高中学制下的课程架构
为配合新高中学制的目标,现时课程架构及各科内容均会做出修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希望新课程除了能帮助所有学生提升语文及数学能力,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独立学习和人际技巧方面等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或进修做出更好的准备(教育统筹局,2005)。学生所修读的课程由3部分组成:核心科目、选修科目和其他学习经历(见表1)。而地理作为新高中课程的选修科之一,除了能让学生发展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性的议题外,也能帮助他们建立知识基础、培养各种技能及良好的态度(课程发展议会及香港考试评核局,2007)。
新高中地理课程的特色
新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有3:第一,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地理现象和议题发展,如何随空间及时间而转变等等;第二,协助学生发展地理的探究能力(如分析地图、图表、照片、阐析文字资料等)及沟通、批判性思考、解难等共通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帮助他们学习尊重不同民族和环境资源及培育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及世界负责任的人(课程发展会及香港考试评核局,2007)。
按以上的宗旨,新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设计为7个必修议题及4个选修单元(见表2)。
注:资料来自《地理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课程发展议会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
新课程采用“议题为本”结构,再配以特定的个案作为教学方向。“议题为本”是通过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值得大众关注的问题作为课题。例如,课程中全球增温和热带雨林被砍伐等议题,让学生同时学习地理概念或知识。这种课程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较高的兴趣,能联系真实的环境,令他们学习的内容更为扎实和有意义。而且,大部分议题都以个案来带出主要内容和意念(见表2),使各议题的内容可以更清晰和真实地表达出来,并帮助学生巩固在各议题中学习的内容。
另外,新高中地理沿用初中及现行高中地理课程的精神,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新高中地理课程的探究学习,是希望学生能主动探究各地理问题,自行寻找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各种解决方法与评鉴其限制及可行性。例如,从表2可见,大部分议题均以“提问”的形式作为课题,让学生有自己思索的空间。学生也可透过各种图表、资料、数据或个案比较等,找出各议题内各个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
新高中地理课程的评估方法
新高中课程另一项创新是在公开考试中采用校本评核。例如,提出地理问题、收集一些数据等技能,这是不能通过传统纸笔测试来评核的。同时,校本评核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减少学校和学生对公开考试成绩的过分依赖。新课程的校本评核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探究,收集一手和二手资料,并从中以地理的概念做出分析及最后撰写报告。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未被列入校本评核中必须考核的项目。校本评核将于2014年正式实行,届时,校本评核会占地理科公开评核总成绩的15%。
新课程的评析
新高中地理课程延续了初中的议题为本模式,这固然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导学生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地理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涉及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范畴的概念,知识面甚为广阔。新高中课程以7个议题为引子,把地理知识和技巧分拆到不同议题之下,在设计上很困难,容易出现内容上的不连贯,同时,可能牺牲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以“全球增温”的议题为例(见表3),此单元的重点在于探讨全球增温的成因与影响,并分析全球增温是真正的气候转变还是一个长期性的气候波动,从而带出自然和人文系统的相互关系。从探讨全球增温的角度而言,学生只需知道温室效应的机制和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便可。但是,可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气候知识,因此,课程指引亦建议把部分课时拨作探究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因素(如日照、陆地与海洋、洋流、盛行风等),其实这部分与了解全球增温关系不大。另一方面,这个课题是整个课程必修部分中与气候最有关系的议题。如果学生没有选修“天气与气候”单元的话,他们将不会学习一些重要的气候知识,例如降水、风等等。这是否成为新高中地理课程的一个缺失呢?
与现时的初中和会考地理课程一样,新高中课程采用个案形式对议题做深入探讨,而大部分的议题亦附有一至两个个案(详见表2)。新课程选取的个案在本地、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分布尚算平均,而就高中程度来说,不少个案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性,然而,个案的选取仍有改善的空间。
例如,有关“饥荒”的议题,实质是以“农业科技”为核心,旨在让学生基本理解农业因素如何塑造农业特征和影响农业产量,并检视农业科技在提高产量和对抗粮食短缺问题方面的效果,从而带出农业科技本身的局限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研习萨赫勒地区的游牧农业和南加州的灌溉农业,以验证两地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如何因不同的农业科技投入而造成农业特征的差异,并引申出随地区的发展程度增加,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会相应减弱而人文因素的影响则日益增强。然而,从农业地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珠江三角洲的农业、泰国的稻米业、荷兰的高科技农业会是更佳的案例。此外,萨赫勒地区的农业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产物。除了缺乏农业科技,气候剧变、荒漠化、严重土地退化、长期政治不稳、错误的农业政策、可耕地被外资垄断、不公平的贸易制度、赤贫、国民教育水平低等等,均是导致萨赫勒地区的农业产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原因。
另外,虽然新课程平衡了选取个案在本地、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分布,但个案的地理分布大都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内地和香港。选择这些个案能够增加趣味性和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教师和学生亦能较易搜集相关的资料。
在教学法方面,新高中课程建议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去进行教学。探究式学习有别于以往“口述与笔录”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行搜集和分析资料来探究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从中获得地理知识。探究式学习使教学过程更为活动化,学生需要自行建构知识,有助学生建立个人的价值观。此外,探究式学习从发现问题、探索其原因、搜集证据以至审视解决方案的过程,和大学的研究工作十分相似。这种小型的研究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他们日后升学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有效地推行探究式学习,新高中课程建议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信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透过多媒体信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透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数据。其中,课程建议教师用更多课时供学生认识和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高中地理科,地理信息系统可协助师生有效地整合地图、处理空间数据、进行高层次的空间形态分析、仿真不同情境以验证假设和进行“虚拟考察”(课程发展议会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近年政府不时提供进修课程培训教师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教授地理概念,多数任职的地理教师都已掌握操作常见的地理信息软件的基本技术。但是,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却欠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课堂教学的信心和技术。加上新高中课程没有明确要求把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纳入校本评核的评核项目,学校和教师缺乏诱因投放资源发展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
此外,在编制中加入校本评核作为评估学生的方法之一也引起不少争议。英国早于10多年前引入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取代以往偏重公开考试的评核模式,其中,校本评核被列作常规评核方法之一。但至今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推行已近20年,英国有关校本评核的争议仍未平息。虽然校本评核可以考核纸笔考试所不能测试的能力和技术,但很多教师认为,校本评核不及公开考试公平公正。首先,学生提交的实地考察报告由校内任教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核,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评分尺度或有不同,以至评核的结果可能出现偏差。此外,家长为了提升子女的评核成绩,不免会尽力提供物资和意见协助子女,甚至代替学生完成实地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