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川剧: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第五部分_戏剧论文

振兴川剧: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第五部分_戏剧论文

振兴川剧: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发展调查报告之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川剧论文,艰巨论文,调查报告论文,之五论文,持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川剧现阶段各类上演剧目分析

1、新时期创作剧目的几种类型

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大力提倡剧目的创新(包括新编与推陈出新),新创剧目一直是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对剧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地政府对剧团投资扶持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对新创剧目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每两年举行一次振兴川剧及新剧目调演,对各地剧团编创新剧目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振兴川剧以来,我省新剧目的创作演出情况大致分三种类型:

一是以魏明伦、徐菜、谭愫等为代表的剧作家推出的经典性剧目,他们创作的特点一是创作时期长,二是剧目数量多,三是艺术质量高,大多数居于上乘水平,不但为川剧界公认,其中一部分剧目也代表着当代国家戏剧发展的新水平。近20年来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影响的川剧剧目《变脸》《死水微澜》《山杠爷》《巴山秀才》《中国公主杜兰朵》《易胆大》《红楼惊梦》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作。这些剧目无疑已成为优秀川剧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振兴川剧以来各地剧作家推出的新编及推陈出新的优秀剧目,如在历届振兴川剧汇演、新剧目调演中演出的新剧目,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这类剧目数量大约在100个以上,是我省振兴川剧的重要成果。但是,这些剧目在调演之后大多数没能在舞台上保存下来。

三是剧团为适应演出市场的需求而创作的定向戏、行业戏,这类剧目内容涉及面广,数量繁多,难以准确统计,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如禁毒宣传大幕戏《人迹秋霜》《心有泪千行》等以及一大批定向小品、小戏,为繁荣舞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新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大多数中小剧团开辟了新的演出市场,增加了剧团收入,锻炼了演出队伍。

2、近年来新创剧目的发展趋势

据四川省剧目工作室高师大先生统计表明,2002至2004年,各地新创作、排演的川剧大幕戏在20个以上,小川剧数目更多,难以精确统计,总的情况仍然比较良好。这些新创作的大幕戏题材涉及较为广泛,四川乡土题材得以充分展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比例较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仅从剧目类型的称谓上看,便有“大型歌舞川剧”、“大型现代川歌剧”、“古装传奇川剧”、“大型历史川剧”、“大型现代川剧”数种说法。其中现代戏8个,历史题材及古装戏12个,一部分已经上演,达到较高水平。

编演当地乡土题材剧目,是近年来我省川剧创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如绵阳市根据当地历史题材创作的《江油关》《文昌帝君》《五丁开山》,德阳市根据本土传奇故事及历史题材创作的《三星堆传奇》《剑南春传奇》《绵竹关》《白马关》《落凤坡》等。以地方历史名人的史实为依据创作新剧目,也是地方剧作家喜爱的一种题材取向,如遂宁市创作的《审判陈子昂》、眉山市创作的《虞允文传奇》、自贡市创作的《刘光第》等,这些剧目推上舞台后都受到当地观众的关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一些有责任感的剧作家热切关注当地当时乡村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如绵阳市创作的《黄土地、绿土地》,就是根据当地农村基层优秀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编创的新剧目,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对现代题材的多角度深入开掘,成为川剧新剧目创作的一大亮点,如遂宁市创作的《背篼警察》、攀枝花市创作的《城里好不好》、德阳创作的《金凤·金曲·金唢呐》等剧目,从不同视角对当前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状况、思想感情、行为方式的变化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反映了新时期基层劳动者在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执著,都达到了较高水准。但问题在于,由于当前排演新剧目费用较高,新创剧本很难有机会推上舞台,影响到编剧人员的积极性。

3、传统剧目的传承及演出情况

川剧是一个拥有五种声腔的地方大剧种,其大剧种的标志之一,就是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根据《川剧剧目辞典》统计,曾有3000多个传统剧目,现在仍然有本可查的传统剧目有2000余个。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川剧舞台上日常上演的仅在100~200个之间,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已息演多年,难以传承。尤其是一些国有专业川剧团,很少演出传统大幕戏。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四川省部分川剧院、团传统剧目上演情况为:成都市川剧院演出113个,四川省川剧院演出16个,四川省川剧学校演出9个,宜宾市青年川剧团演出11个,广元市川剧团演出17个,遂宁市川剧团演出14个,南溪县川剧团演出22个,攀枝花川剧团演出8个,雅安川剧团演出1个、绵阳川剧团演出小戏6个。这些数字实际上是各种传统剧目上演的总次数,各地重复上演的剧目数并未排除。由此可见,川剧传统戏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必须指出的是,传统大幕戏演出较少的原因并不是观众不愿意看,而是剧团能够提供给观众的剧目太少。2005年,成都市川剧院老年协会组织了两次演出,排演了几个难得上演的传统戏如《蟠龙剑》等,剧本基本上没有作太多的修改,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的热情程度远远出乎组织者的预料之外。这类剧目在川剧传统戏中数量繁多,稍加整理即可推上舞台。目前,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与国有剧团不同的是,民营剧团则主要是上演川剧传统剧目,他们为川剧传统艺术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我们调查的三个常年坚持演出的民营剧团每天演出的剧目来看,几乎百分之百是上演传统戏或者古装戏。他们一年四季每天演出,所以需要大量故事性强的连台本戏,以满足那些每天看戏的观众的需要。一般情况是:星期一到五是演出连台本戏或者大幕戏,星期六和星期天通常要邀请名角,演一些质量较高的折子戏。也就是说,观众在看熟了那些每天演出的固定演员之后,休息日必定要换演员、换剧目,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在休息日招徕更多的观众。为了保持每天都有新剧目上演,但凡可以找到的剧本都被他们搬上了舞台。同时还从传统小说中改编故事,也不断从其他剧种移植剧目,演出剧目十分丰富,初步统计有:

忠烈千秋、目连传、鱼鳞剑(连台戏)、女巡按、薛仁贵、情书报、颠鸾倒凤、三门街、地宫案、包公案、玉堂春、柳荫记、访友、送行、杜十娘、归舟、夜归、评雪辨踪、三家店、戏仪、挑帘、刺目劝学、王婆骂鸡、抱尸归家、断桥、借尸报、水牢摸印、园亭拾巾、登楼观兵、桃花山、杀惜、杀奢、杀狗、三祭江、曹甫走雪、别宫出征、受禅台、金殿审刺、访白袍、八郎回营、上游庵、下游庵、柴房、槐荫壁、刁窗、思凡、乔子口、拷红、小辞店、翠香记、花月亭、楚宫会、双拜月、踏伞、凤仪亭、重台、荣归还目、二美上路、万宝瓶、红梅阁、飞云剑、荆钗记、卷席筒、八珍汤、范生赠银、关门认夫、背娃赶会、大审红儿、刻碑三打、司马懿打粉、贺后骂殿、铫期别母、三不愿意、提头祭夫、陈桥收子、仙姬送子、上天台、拜寿救主、曹丕纳甄、汉宫怨、斩三妖、惊闻、絮阁藏梅、罢宴、五子争父、情海恩愁、过巴州、巴九寨、女讲、唐明皇惊梦、莲台收妃、伯喈思亲、泪奠、曲判、太君辞朝、云龙桥、济公得道、仙狐缘、盘丝洞、女儿国、王昭君坐舟、二堂审子、血溅乌纱、独占花魁、貂禅出嫁、洛神、陶三春、斩黄袍、火烧白雀寺、妙嫦出嫁、盗白旄

从以上剧目统计可以看到,演出市场对于传统戏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我们的国有剧团普遍没有担负起传统戏传承和推陈出新的任务,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将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主管部门对此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二是剧团过多将热情倾注于获奖剧目,把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新创剧目,而对传统戏的恢复排练缺乏起码的投入;三是近年来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片面规定50岁以上、30年工龄的职工可以提前退休,致使剧团演职员过度低龄化,无法上演传统戏。川剧传统剧目中自成系列的三国戏、列国戏、聊斋戏、封神戏、水浒戏等,大多已疏见于舞台,宝贵的艺术资源被白白浪费;四是民营剧团虽然以演出传统戏为主,但他们都是以赢利为第一目的,每日换演新剧目的市场要求,使大多数民营剧团无法提高演出质量。

4、传统经典剧目保留情况不容乐观

川剧之所以成为全国公认的大剧种,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经典及独创剧目。如像《白蛇传》《柳荫记》《彩楼记》《拉郎配》《鸳鸯谱》《情探》以及历代剧作家黄吉安、冉樵子、李明璋、魏明伦、徐菜的优秀剧作,构成了可以与中国戏曲经典剧目媲美的川剧剧目宝库。这些优秀剧目大部分被保存了下来,其中相当部分至今还存活于舞台上。近些年来,四川省川剧院十分重视优秀剧目的恢复演出,他们将魏明伦20年前创作的《巴山秀才》《易胆大》等精心排练,再现舞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是,历代川剧表演艺术家创造的一大批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剧目,如川剧五大名丑刘成基、周裕祥、周企何、陈全波、李文杰各自拥有的一批代表剧目,多数没有被青年演员继承下来。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被演得走了样,完全不具有经典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川剧表演技艺中最有价值的丑角表演艺术部分,虽然有一些录像资料,但没能在舞台上很好地存活下来。

二、近年来川剧演出市场的变化

1、多数川剧院、团演出场次有所增加

据四川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2003年全省46个川剧团中,有18个剧团演出超过100场,其中成都市川剧院演出290场。2004年,虽然剧团数量减少至44个,但不少剧团的演出场次均有提升,演出场次超过100场的剧团14个:四川省川剧院260场、成都市川剧院213场、自贡市川剧团189场、合江县川剧团100场、遂宁市川剧团540场,内江市川剧团125场、乐山市川剧团250场、南充市川剧团130场、蓬安县川剧团120场、西充县川剧团122场,眉山东坡区川剧团126场、洪雅县川剧团126场、广安区川剧团105场、乐至县川剧团116场;此外大部分川剧团演出场次均在50场以上。当然也有少数剧团演出场次有所下降,如新都川剧团,2004年实施体制改革,大量精简人员,演出场次下降,但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已逐渐恢复活力。这充分说明,20多年来,经过体制改革的阵痛、市场经济的洗礼,保存至今还能坚持演出的川剧院、团,在不同的环境中,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应自己生存的道路。值得赞许的是四川省川剧院,该院的剧场在成都市道路扩建中被拆除已久,同时他们的新创剧目《变脸》在2004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排练时间较多,竟然能达到年演出260场的纪录,实现演出收入65、3万,事业收入121、6万,充分显示了他们勇于开拓、创新拼搏的奋斗精神。遂宁市川剧团演出540场的经验也值得认真总结;许多县级剧团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寻找演出市场,他们取得的成绩应予推广。

2、川剧演出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其一,固定剧场演出,仍然是川剧演出的主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后,各地政府先后对川剧院团都有过一些投入,四川省现存的44个川剧表演团体,大多数拥有自己的剧场,虽然各地情况不同,剧场条件有好有差,但都为剧团日常演出保留了一块阵地。从我们直接调查以及四川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反映的情况来看,四川省川剧学校、成都市、自贡市、雅安市、攀枝花市、遂宁市、内江市、广元市、广安市、南充市以及多数县级川剧团的情况较好,他们的剧场大多修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数落成于21世纪。也有少数剧团剧场情况不够好,如乐山市川剧团剧场修建于1951年,之后维修过两次,仅300个座位,情况可想而知。但无论条件的优与劣,剧团拥有自己的剧场,便有了艺术生产的基地,有了日常演出的保障。剧场一般兼经营茶馆,往往成为川剧观众的聚集地,为剧团演出聚集了人气,也增加了剧团的收入。四川省川剧院因没有剧场,2004年排戏租用剧场费便超过20万,给剧院艺术生产形成很大的压力。

其二,定向戏的演出,成为基层剧团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剧团的管理体制所决定,各种政策性宣传始终是剧团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川剧与生俱来具有的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功能,以及它与老百姓形成的天然的亲近感,不但可以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生动形象的诠释,更可以为各行各业的功利目的作形象的宣传,比如计划生育、银行储蓄、科技种田、安全生产、防火防盗、戒毒戒赌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川剧团编演小戏小品,深入基层乡镇村庄宣传演出。由于基层川剧团长期以来承接这类定向宣传演出,创作上演了大量宣传性剧目,因此出现了定向戏这一专用新名词。可以这样认为,定向戏的出现,为基层川剧团提供了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条件。

其三,岁时节日演出,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贡献。为了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营造祥和喜庆气氛,各级政府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民俗节日以及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庆,都要组织公益性演出活动,一些企业的商业活动也经常请剧团演出助兴,这些活动,都是由政府或企业提供演出经费,价格大大高于剧场卖票的收入,成为剧团一项固定的演出收入来源。

其四,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及商业性演出大幅度增加,提高了川剧的社会知名度。从全省范围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川剧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出国演出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一种情况是代表国家、城市进行交流性友好演出;然而更多的是出国进行商业性演出;近年来随着国际民间文化机构的交流日趋频繁,川剧也不断通过民间文化机构的邀请到欧美国家做学术交流性演出,规模大小不等,但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出国演出机会。仅四川省川剧学校,每年对外演出即有3~4次。这些演出活动,为展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时赚取外汇,增加了单位及个人经济收入,是值得提倡并应该积极推进的一种演出方式。

对外演出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看到,除《白蛇传》《芙蓉花仙》一类可视性、技艺性很强的剧目外,大幕戏很难进入国外演出市场。小规模的对外演出虽然常年不断,而演出内容却不容乐观,在国内外拥有广泛市场需求的是单纯的变脸、吐火、滚灯之类的技艺性表演,以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节目。由于变脸技艺的神奇性,为川剧赢得了许多好奇者,也给川剧团或者个体演员开辟出一条生财之路。但脱离了戏剧环境的技巧性表演,毕竟不能代表川剧艺术。对此,应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帮助演员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规范,使个体演员的演出增收与川剧艺术的整体传播共存共荣。

3、农村演出市场尚待开拓

从2004年全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演出数据显示,川剧团体在城市演出3550余场,农村演出1400余场,数量相差悬殊。可见我省川剧院、团的大部分演出集中在城市,农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还没能得到解决。近年来川剧院、团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普遍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演出收入普遍增加。但由于我省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剧团下乡演出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几乎无利可图。同时农村中演出场所较少,条件差,给剧团下乡演出带来诸多不便,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4、剧团流动演出缺乏演出场所

川剧是舞台艺术,也是剧场艺术,其艺术生产必须有剧场、舞台作为依托。同时,川剧又是大众艺术,其票价必须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仅以成都市为例,退休人员工资收入平均670余元,其他市、县还要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川剧票价一般营业性演出只能维持在3~30元之间。县级城市川剧票价则一般在2~3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大量修建的工矿俱乐部礼堂、人民公社会堂、露天舞台等,为川剧团低成本的流动演出提供了场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川剧演出场所被拆除,给川剧流动演出造成了阻碍。虽然各地也新建了一些高规格的大剧场,但这些剧场的租用成本太高,并不适合于日常性川剧演出。由于剧场减少,没有地方演戏,是造成川剧观众减少的一个直接原因。我们在民营剧团调查时,听到最强烈的呼声,是希望有固定廉价的演出场所。剧团业主们普遍认为,并不是没有观众看戏,而是低廉的票价难以支付剧场租用、维护的开支。如果有廉价的剧场,哪怕条件简陋一些,剧团经营就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川剧也会拥有更多的观众。

三、21世纪川剧发展预测

1、国有(集体)剧团数量还将下降

从前面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44个川剧团中有13个剧团人数在15人以下,8个剧团没有演出,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后备力量,预计在未来10年中,还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川剧团会自行消亡。

2、川剧市场份额预测

2004年,四川省表演艺术团体话剧、儿童剧、歌舞、文工团、乌兰牧骑等计24个,共演出2500余场;川剧表演团体44个(扣除8个没有演出场次的剧团实际还有36个),共演出3600余场: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计11个团,共演出2900余场。从团平均演出场次来看,后者最多,但从演出场次总量来看,川剧仍然占有四川省内演出市场的最大份额。从剧团平均演出场次数量来看,川剧与歌舞、文工团一类演出基本持平。这仅是对国有剧团的统计,民营剧团不计算在内。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川剧团的数量还可能逐渐减少,但保留下来的剧团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市场竞争力将会增强,川剧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5~10年内不会有很大变化。

3、民营剧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近20年来川剧演出团体构成模式的变化来看,国有大剧院、地方剧团和民营剧团互为补充的关系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今后10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各类剧团的比例将会有所调整。根据现行国家文化政策及川剧自身的发展规律,未来10年中,国有大型川剧院数量不会再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成熟,中小型民营剧团及企业办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其数量会超过国有剧团。目前,国有剧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的投入,民营剧团生存条件的改善则有待市场发育的逐渐完善,更依赖于我省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提高,只有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有了普遍提高,票价才可能上涨,剧团的生存和经营条件才会逐渐改善。可以看出,这种趋势正在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4、后继人才培养乃是当务之急

据我们调查,目前四川省各川剧团在岗演职人员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35岁以上,约一半剧团没有30岁以下的演员。令人忧虑的是,正在培养的川剧演员和乐员实在是为数太少,四川省川剧学校在校川剧专业仅一个班,演员、乐员共50人;另有长富集团出资挂靠川剧学校的川剧班学员30人。这个数量显然不能满足于川剧事业发展的需要。

5、国家保护政策对川剧的正面影响

2001年7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川剧同时作为备选项目报送联合国。2003年1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正式挂牌,目前我国已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今年四川省文化厅正式通过评审推荐川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政府政策到社会舆论,对川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2005年起,四川省政府开始划拨民族民间文化专项经费100万,并且将逐年增加。由此可以预测,川剧的社会生存环境将会有所改善,民众及社会对川剧的保护意识将会逐渐增强,这将有助于川剧的生存发展。

6、艺术创新思路推动着川剧的发展

文化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以及艺术创新的思路,从经济上、思想上、制度上对艺术的繁荣给予了推进和保障。四川省财政加大了对舞台艺术创作的投入,据四川省文化厅计财处统计,今年500万的新剧目创作专项经费,大部分投向了各地川剧院团。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川剧院团的经济状况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七、对未来10年川剧发展的建议

1、在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通过文化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对未来10年全省川剧事业的发展制订出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以有效地贯彻“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新八字方针。

2、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川剧传统剧目及传统高腔音乐实施抢救措施,使300台优秀剧目以音像制品的形式得以保存,使100台川剧优秀剧目存活于舞台,使创作剧目通过舞台加工积累下来,确保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建立川剧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学习川剧的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奖学金;为在职川剧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以保证川剧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4、对保留下来的专业剧团给予重点扶持,以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发展民营剧团及企业办团,激发剧团的生机与活力。

5、解决观众看戏难的问题,在城市及乡村建设规划中,应在人口集中的社区、乡镇安排改建或新建一些成本低廉的中小型剧场,为剧团的流动演出提供场所,为观众就近看戏提供方便。

6、定期举办如“川剧节”、比赛演出、展览演出、研究演出、国内巡回演出,对外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促进艺术的交流与繁荣。

7、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等,加大对川剧的宣传力度;开展普及活动,在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川剧活动,中、小学开设川剧课,支持川剧爱好者群众团体开展活动,开办社区川剧学习班,培养和扩大观众。

8、深化川剧理论研究,把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研究队伍的素质和研究成果的学术性与应用价值。

9、建立多种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组织各种文化交流及商业性演出,扩大川剧在世界艺术舞台的影响。

参考资料:

①四川省文化厅2003、2004年文化事业统计资料

②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川剧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

③本课题调查组直接调查资料

标签:;  ;  ;  ;  ;  ;  ;  

振兴川剧: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四川民间戏剧现状及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第五部分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