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论文_孙广营

如何提升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论文_孙广营

孙广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 海宁 314400)

摘要:本文以《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核心,立足于美术本体,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根本,试探《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让学生更好的传承历史与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公共艺术;美术 ;兴趣;提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58-02

《公共艺术》美术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把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学科价值取向的几项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创造、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的提高等,而如何更好的体现出其本位价值,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成功的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其有意识的感受美术,最终促成学生在感受美术、美术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艺术素质。

《公共艺术》美术篇是基于美术本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以及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项目、提高审美和认知目标的前提条件。中西方艺术精深,内容丰富,了解世界历史艺术名人及作品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让人在情绪上产生波动,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可贵精神品质,学生在欣赏作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个人技能技巧同时,本身的内力会不断提高,包括个人的思考思辨能力、审美意识、实践创作能力等,这是同化作用并且具有很大的潜在驱动力,会在分析事物之时透露无疑继而获得相关经验,将自己引入一个精神领域的新层次,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也是《公共艺术》美术篇当中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在欣赏美术作品重点内容的同时,应当注重拓展作品背景、作品历史地位等相关的边缘性知识,作为一种辅助结构来增强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快速“变相”的思考,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课程中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作品是艺术家情感与智慧结晶,作品本身因思想深刻、内容生动及技艺精湛的表现而流芳百世,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得以提炼升华,情操和人格得到提高完善,而如何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较好的吸收其内涵,笔者做了以下研究:

一、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与学习兴趣激发

(一)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美术知识的学习包含复杂的心理活动,有学习的积极方面和理解保持知识的过程,学习效果取决于其中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证明公共艺术美术篇的学习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抽象的概念和说理使学生难于理解,只有提供有效的感性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如多媒体运用、实物展示等。而赏析作品首先推崇的应当为多媒体教学,这是欣赏课当中极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优点是画面直观、生动、形象且图片量大,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画面色彩合理运用。

色彩应用适度可以给课件增加感染力,按所授教学内容来分析课件的色彩搭配,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为基本原则。单调直白的画面传递教学信息,但是长期如此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而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课件制作当提倡画面色彩搭配而忌讳简单的图片放映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色彩的合理搭配应用是美术教师优秀专业素质体现,本是视觉享受,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学生视觉,从而引起心理感受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2.注重多维度挖掘作品内涵。

在课件制作上除了赏析其作品外可穿插名人的生平事迹等相关知识。多角度多层次挖掘作品内涵,有利学生对人物、作品的掌握与了解,比如说多视角的了解梵高的背景材料(爱情故事,各个时期创作的精神状态)并且以动画效果播放(如表现梵高作品的flash动画《向日葵》在作品介绍时的穿插)能够很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个体的知识吸收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能。

3.教学过程增加互动环节设计。

多媒体课程一般互动过程较少,主要以图片浏览和教师分析讲述为主。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设计。

(1)互换角色。请同学们上台来自行操作并与老师互换角色给同学们分析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行个人设计,发挥个人创造力。

(2)团队合作。进行小团队合作互助形式,分组块讨论对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看法并与老师进行交流团队观点;团队之间就针对某一作品展开有序辩驳活动,团队之间当有事先有一定竞争意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勇气,使学生善于谈及学习内容的团队观点并与其他团队形成辩驳关系,如此有利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及竞争意识。

4.教学环节设计大胆创新突破。敢于突破陈旧的传统课件模式,主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现状来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忌讳讲全课本知识的全部内容,细致到位考虑的则是本堂课的重点讲解内容及学生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欣赏能力、知识储备有限,知识面广泛容易引起学习效果的粗糙性,学生学而不精而流于表现,长期模糊的知识概念不利于提升其个人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因此,课件中突出教学重点是关键因素。

(二)教学形式的多元渗透

1.以背景故事、音乐播放等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意识,多维度、多视角对作品理解分析。综合形式在课堂中的运用需符合课程本身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是对作品的尊重,合理的活动创造能反映作品的主旨含义,能够更形象的反映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合理的教学环境还可让学生置于艺术家当时的生活环境之中,感受其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第四单元外国美术赏析中的《蒙娜丽莎》作品在背景音乐选取播放下以故事性方式讲述作品创作的大体环境,将作品显示出的健康、高贵、青春和神秘的美表现的淋淋尽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尽多的为学生提供欣赏到名人名画的机会,如组织带领学生参观海宁博物馆、钱君匋艺术馆等美术场所举办的名家书画展览等,亲身感受名家作品接触真实艺术,多寻求机会给学生带来最真实感受。

3.采用网络美术教学,拓宽学生美术知识面。使同学了解到美术大师的较为系统的背景资料及作品,也能够最为简便及时的了解到因社会时代变迁引起艺术家们创作风格的不同趋向及国内外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差异性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升审美意识。

二、有效多样的情境创设与学习氛围营造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则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感受情境所引发的独特魅力,这同时也体现教师的良好素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换位思考学生与老师的角色,学生从教师身上吸收更多的知识内容,教师从学生身上寻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当中创设情境在学科之间存有有不同点,对于公共艺术美术篇课程,更要注意利用各样手段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以美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加以表述,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在心理上、在体验作品时获得长足的进步。

教学中应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并以此因生施教,定时给学生补充“兴奋剂”。在长期的美术教学中如以某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授业,势必引起学生反感,要始终以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特点、兴趣点、学习心理作为创设教学环节的根据。

三、丰富多元的课程安排与创造能力培养

中职学生课堂理论学习有一定的疲惫性,本身的课业学习显得乏味和枯燥,在开设室内理论课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计划性的开展实践课对提高其美术兴趣是有效的方法,也是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训练方法。

学生会在学习与操作过程当中体会到乐趣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创作作品,提倡在作品中融入一定含义(如在讲解,),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捕获与收集创作信息,为个人提供素材及创作灵感。如在第六单元构成基础,第一节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元素部分让学生制作一张点线面的作品,更好的感受了解三者的区别。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能让其充分发挥个人创作才能,提升审美意识。

定期开展学生构成、图形设计、手工艺制作成果展。收集实践过程中的学生优秀作品并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提供相互交流平台,提升学生优越感,营造比拼氛围,同时学生的作品展览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四、恰当合理的课业布置与课业评价方法

课内外的作业布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巩固所学知识内容的有效方法,课业布置量的大小以及教师的课业评价方式与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存有很大的关系。课业布置量过大过多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而减退其美术课程学习的兴趣,而过少则不被学生所重视,更将其理解成为专业学习中的附带品,此课程的开设就形同虚实,发挥不出其作用。

因此,适当的课业布置有很大的必要性,不讲究以多为主,应当以学生各个时期的知识技能水平的良性发展为原则,并且应当时刻突出美术课程课业特性,课业布置讲究灵活性,要求学生课堂分析,完成课堂现场作业。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教师要强调评价,并且注重课业评价方式,注重课业评价的技巧性,在以鼓励、表扬、激励、帮助的基本评价方式外加强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融进教师个人良好的教学风格,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如此能够使学生更为自然的接受理论知识从而转化为个人的学识,扩大知识面。

正确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会自主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产生参与实践活动与学习的热情,及时的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反应,形成一定探究思考与创新能力,并且在老师对于其评价及互评过程中能生成较强的清晰的思维能力,能够综合性的对事物进行分析理解,完成个体的自我反思评价过程。

五、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教师能力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即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彼此相互进步与发展,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学生的个性自由,正确的师生交流(包括课内外自由交流,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了解彼此的心理特征)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课堂教学作铺垫。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始终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力的重要保证。优秀的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实践中当努力研究、摸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让学生有高昂的学习激情需依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依赖有意识、有计划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及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其增添个人文化素质涵养,提升个人的审美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升课程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传承历史与文化!

参考文献:

[1] 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J] . 2012-03-15

[2] 涂阳军; 姚利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研究述评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J] . 2012-04-20

[3] 付宏.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师范大学 2005-12-0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作者:孙广营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  ;  ;  ;  ;  ;  ;  ;  

如何提升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论文_孙广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