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上皇习俗成因新探_黄帝论文

中国古代上皇习俗成因新探_黄帝论文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成因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习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0)01-0045-02

中国古代以黄色为尊,尚黄习俗历史久远。众多学者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虽有异议,但争论的焦点基本上是围绕农业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对土地的特殊心态展开的。在对历史典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黄色,从作为祭礼服饰的专用色开始,再成为昭示国运的专用色,最终演化为帝王的御用色,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绝非简单的“黄为土色,位在中央”的恋土情结所能解释得了。因此,现有的这些理论尚不足以说明古代社会尚黄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起源与发展,与原始崇拜的祭礼活动有关,与流传甚广的五行学说有关,与黄老之术有关,与国家意志有关。探索这一课题,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神秘性,正本清源,意义重大。

《说文解字》云:“黄……从田从苂,亦声苂,古文光。”“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那么,在田上、人上的光明之物是什么呢?《论衡》曰:“日,火也。”显然,黄之色便是日之色。在我国,以黄喻日的民俗根基很深。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中就有“壬寅正月,雨雪连旬,忽尔开霁,闾里翁媪相呼贺曰:‘黄绵袄子出矣’”的说法。这里的“黄绵袄子”指的就是太阳。王建的《三台》词说:“日色柘袍相似。”柘袍就是皇帝穿的黄袍,是说日色跟皇帝穿的黄袍颜色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古代尚黄习俗的起源应与人们对太阳的原始崇拜有关。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在远古的天体崇拜中以对太阳的崇拜最为隆重。由于太阳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因而成为人类普遍崇拜的对象。人们对天体的崇拜也主要是通过对太阳崇拜的置换来实现的。“宾日”于东、“饯日”于西的拜日习俗,是人们原始信仰的真实写照。在远古时代,帝王与民众一样生活在“恐神的精神状态中。”在他们看来,是神主宰了人类命运,主宰了天地两界。为能与神灵沟通,于是便将既通晓人事,又通晓神事的人推举出来,赋予他祈求神灵保佑的最大权力一祭礼权。帝便是担此大任的人。《尚书·太甲上》说:“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这种先宗教后政治的做法表明,古代帝王最初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虔诚的大巫师的形象,由于宗教的号召力,又使得他有条件成为兼巫师和君王权力于一身的人。后来原始宗教逐渐衰微,帝王所拥有的世俗权力日见突出,便逐渐掩钸了他的最初身份,其巫师形象就只能在礼仪性的祭礼活动中体现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被古人传为美谈的所谓“禅让”,实际上就是让出祭天权。

由于古代帝王自视为受命于天,所以,我们从远古时代对帝王的称谓中,也可以透视出对太阳的崇拜。例如“皇”,《风俗通义》说:“皇者,中也,光也。”《诗经·大雅》云:“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显然,皇是至高无上、光明无比的神圣称号。再如“帝”,《说文解字》说:“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礼记·大传》称:“礼,不王不禘。”《白虎通义》也说:“德和天地者称帝。”可见,帝便是禘祭神灵,号令天下的人,说的再透彻些就是“以天为父”,代行人事的“天子”。主祭的“皇”、“帝”,是人同时也是神的化身,人神一体。既然日为黄色,那么祭礼的服饰尚黄以示尊崇也就顺理成章了。《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及《焦氏易林·乾》“纯服黄裳,戴上以兴”的记载都表明,黄色是古代礼制中法定的最高祭礼服饰的专用色。这一习俗的确立,毫无疑问应是在原始的祭礼活动中产生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黄衣黄冠”而禘祭的始作俑者是黄帝。《说苑·辨物》讲,黄帝在盛大的祭礼前都要“备黄冕、带、黄绅,斋於中宫。”《今本竹书纪年》也说:“帝黄服斋於宫中。”《逸周书·月令解》还说:“天子(黄帝)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駠,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现在看来,是黄帝开了古代尚黄习俗的先河。在这里,有必要对“黄帝”名字的含义加以阐述。笔者以为,古代学者所谓的“黄帝”之“黄”是其“有土德之色”之意,有故意拔高之嫌,显得牵强附会。其实,人们加“黄”于“帝”前,无非就是表达了对这位帝王祭礼时独特的尚黄方式的一种敬意。由于黄色自有的神圣、威严感与原始的拜日习俗相吻合,社会基础深厚,极易形成人们心理上的认同与共鸣,加之黄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因而他所创立的祭礼尚黄的习俗才得以源远流长。

黄色由祭礼服饰的专用色扩展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始于五行说的兴起。《史记·历书》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在这里,虽然宗教色彩依然很重,但“易服色”的含义却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阴阳五行说的盛行,青、赤、白、黑、黄五正色,与木、火、金、水、土五行连在一起,与皇权的更替连在一起,被视为国运的象征。五正色正统地位的强化,为尚黄习俗的社会化提供了可能。历史上,我国的夏朝曾尊崇黑色。殷代夏后,成汤“改正朔,易服色,上白”。周代殷后,又尊崇赤色。春秋时期,王室逐渐衰败,其正统色的地位也受到挑战。譬如,当时的齐国风行紫色,就曾引起过孔子的不满,认为它夺去了赤色的正统地位。秦统一六国后,再尊黑色,“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朝末年,刘邦因斩杀白蛇,而自视为“赤帝子”。刘邦被立为汉王后,“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第二年又说:“北畤待我而起”,“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故袭秦正朔服色。”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但此议一出即遭到丞相张苍的反对。直到三年后,形势有变,汉文帝才拜公孙臣为博士,令其“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

汉初之所以由“色外黑内赤”转而尚黄,除受五行说影响外,战国以后兴起的黄老思想也起了重要作用。“黄老学派”因以黄帝与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而得名。该学派假托黄帝之名而对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加以改造,其“节赋敛,毋夺民时”等政治主张被汉初统治者所采纳。曹参为相时,以黄老学者盖公为师,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对汉初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积极影响。汉初统治者中的文帝、窦太后等均好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后,国力日强,这位“尤敬鬼神之礼”的皇上,对方士的仙术,尤其对因封禅而羽化成仙的黄帝心驰神往,对汉为土德之说深信不疑。汉武帝泰山封禅的愿望实现后,又于太初元年夏,下令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黄色由此进入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汉王朝国运的象征。这样看来,汉武帝“上黄”,还可以从“黄老学派”所尊崇的鼻祖黄帝那里找到一点根据。汉王朝历经四百多年,其尚黄习俗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深远。

西汉末年,道教兴起,该教尊黄帝、老子为始祖,服饰上也沿袭了黄帝冠服尚黄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并未因黄色最终成为帝王的专用色而有所改变。

从史书记载来看,古代尚黄习俗最终走入极端,成为帝王的御用色和“护身符”是在唐朝初年。《野客丛书·禁黄》说:“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于是黄色的地位再度提高,成为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的象征,成为神圣不容侵犯的帝王的御用色。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我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综观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成因及演变的历史,笔者始终觉得有种厚重而神秘的东西附会在这一历史习俗的背后,关于神关于人的各种思想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令人难辨真伪。原本为日之色的“黄”,最后竟演绎为土之色的“黄”。这种天壤之别,使得人们只能从古代祭礼的大礼中,从古文字的构成上去揣摩尚黄习俗起源的端倪。然而,从历史上看,五行学说也好,黄老之术也罢,虽对尚黄习俗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人工斧凿的痕迹太重,想当然的东西太多,远不如原始崇拜那样来得真实、自然、实在。因为五行与五色相配,与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相配毕竟是人为的,不然,汉初在五行终始这一问题上,就不会忽“赤”忽“黑”忽“黄”地飘浮不定了。既知如此,那么人们对历史上所谓的黄旗紫盖为出皇帝之兆等惟黄是尊的神秘感,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收稿日期:1999-11-30

标签:;  ;  ;  

中国古代上皇习俗成因新探_黄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