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学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引言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言论文,全会论文,三中论文,农村工作论文,十五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是一个部署年度农村工作的文件,而是一个涉及农村全局性、长期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是根据“十五大”精神,提出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指导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工作的纲领。文件总结的20年农村改革的5条基本经验,以及实现跨世纪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的10条方针,都具有纲领的性质。《决定》贯穿和突出了这样的精神:(1)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统领整个农村工作。(2)要保持农业和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和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的农村政策。(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按照客观规律促进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4)着力研究解决新问题,既要总结历史经验,更要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有现实针对性的办法。目前,《决定》的精神正在全党全国贯彻执行。《决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针,将会有力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伟大事业。
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在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中,为什么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三中全会的议题,这是不少同志在学习《决定》时提出的问题。当前对改革和发展全局关系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村问题,再一个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对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中央有过一系列文件,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才能取得比较系统的经验,还要继续抓紧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比较起来,三中全会就农村问题作出决定,条件更成熟些。因此,中央决定,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并相应作出重要的战略部署。《决定》在引言部分着重阐述了中央确定三中全会议题的四个方面考虑。这实际上是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在当前形势下三中全会讨论农业和农村工作是适时和必要的,强调了目前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宏伟而艰巨的。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个重要而非完成不可的任务是把农村的工作搞好,把农业生产抓上去。如果农业上不去,就会拖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人活着第一位的大事就是每天要吃饭,而在现代以及看得到的未来,粮食不可替代地只能由农业和农民来提供。粮食是宝中之宝,农业是万业之源。这些人人皆知的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尤为显著。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这是中央一贯强调和长期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
但是,这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执行得很好。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工作中一度产生了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偏差,对一些重要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等错误政策,大大超过农业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地为工业积累资金和提供廉价的工业原料。结果农业受到极大的伤害,农业生产多年徘徊不前,工业也得不到持久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在“大跃进”时期,这样的错误发展到了极其荒唐的地步。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纠正这种错误入手,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让农民休养生息,农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央重申了“农轻重”的方针,打破了重工业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格局,把农业重新放到了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国民经济从此走上了良性循环和快速增长的轨道。
尽管如此,重视农业的问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有些经济发达、农民富裕的地方,农民就业和致富门路比较宽,因此轻视农业、撂荒土地的事情时有发生,个别地方情况比较严重。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不具备基本资金技术人才条件、没有摸清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轻率地兴办工业,把农业撂在一边,结果工业没有上得去,农业也在原有的水平上倒退了,农民生活更加贫困。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盯着的是城市,抓住的是工业,热中的是项目,追求的是速度,农业在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特别是在1993年经济过热时,有些地方大搞经济开发区,浪费了大量的耕地和资金。甚至有些经济和农业都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在财政十分拮据、农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宝贵的资金投到沿海地区参与房地产投机,结果赔个精光。这些情况说明,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对农民的感情已经淡漠,对农业的重视荡然无存。这些情况也从反面说明,我们党反复强调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决不是无的放矢的老生常谈。
近些年,由于中央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工作,调动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农业和农村的整个形势是比较好的。这主要是由于党坚持了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实行了正确的农业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1993年开始实行的宏观调控,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就是突出地抓住农业。如果不是农业连续三年获得好收成,我们就不可能成功实现“软着陆”,并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今年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要不是有一个基本安定的广阔农村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物质基础,我们就不可能那么从容自如地应对这场来自国际的冲击和自然界的灾害。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几年农业丰收,固然是政策对头,与天时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增强;有些政策如价格政策已经没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而农业潜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必然会逐步降低。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也会相应降低,决不能因此就忽视和放松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由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双重决定的,丝毫不会因为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而下降。有些同志看到粮食和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的情况,以为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其实,目前一些农产品的过剩,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从长远看,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甚至还会加剧;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很薄弱,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业稳定增长,仍然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时候都不能稍有松懈。
另外,这几年农业连续获得好收成,缓解了市场供求矛盾,对抑制通货膨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若干新问题。在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如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等等。这些矛盾显然不是仅仅在农业和农村的范围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统筹考虑,需要全党认真研究,拿出逐步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来。
我国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究竟应该着力抓好哪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方面至少有五个大问题要在全党形成共识:(1)从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和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稳产高产水平,逐步改变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对于今年严重的洪涝灾害,要痛定思痛,千万不可好了疮疤忘了痛。(2)从农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下最大决心,采取植树种草,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有力措施,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治理污染,保护好耕地和水等重要资源,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3)从农业的根本出路来看,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用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使农业的增长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4)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来看,必须坚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牧副渔各业和乡镇企业的方针,尤其要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加工,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路子。(5)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都要减少行政干预,更多地让市场机制起作用。要大力培育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从国情国力的实际出发,逐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从这几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确实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农村工作做好了,各方面的工作就好做一些,有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也会缓解一些;农业如果出问题,各方面的工作都会增加难度,一些本来不那么突出的矛盾也有可能变得尖锐起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三中全会就农村问题作出决定,不仅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能为完成其他各方面的任务打下好的基础,这对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和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认真总结20年来农村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全党自觉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大国。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都从农村开始,决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今年是实行改革开放2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庆祝的日子,中央决定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的家庭承包和价格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一旦从农村取得突破,立即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这个《决定》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原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同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有大量的论述,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总结20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生动的教材,可以对广大干部进行一次很好的教育。做好这件事情,也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提高对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牢固确立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思想。因此,对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成就的总结,必须对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系统的总结。不仅要总结具体的方针政策,还要总结形成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2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制定出一系列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导农村改革一步一步地深入,推动农业登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主要有以下几条:
1.要解决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认识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回顾20年农村改革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源,而且是我们整个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源,确实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威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政策为什么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给农村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归根到底,就是这些政策坚持了正确的出发点,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制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农村政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衡量农村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农村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农村实行任何一种政策,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高兴、满意、赞成、拥护。199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集中地连续不断治理“一高一低一重”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已趋于合理,“一高”问题基本解决。1994~1995年,当时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中央仍然果断决定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解决了多年来粮食定购价格偏低的问题。从1992~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农民负担,多次下发专门文件,召开专门会议。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纪委全会、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反腐败工作会议,都作出具体周密的部署。国务院还组织了多次执法检查和案件督察。中央领导同志经常作出重要批示,直接指导工作。这一系列的不懈努力和重大举措,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负担加重的势头。可以看出,这几年我们能够取得农业发展的良好业绩和农村工作的明显进展,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正确出发点。
2.重视农民的利益,首先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稿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可以这么说,20年来农村改革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每一农村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是农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高,因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充分相信群众,倾听农民的呼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亿万农民直接投身改革实践,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改革可以自发进行,新的体制可以自然而然地建立和完善。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各级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吸取营养,提高领导水平。我国农村改革是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体制改革入手的,逐步引起了所有制方面的变化。20年来,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农民也积累了一些生产资料。现在农民不仅是用自有的生产工具和资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生产,而且还发展了大量的家庭自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可以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农村早已形成,而且确实具有中国农村的特色。在这种所有制格局下,农村的经济组织应当怎样发展?这里需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进入市场,必然产生联合的愿望和要求。但他们又担心,联合起来会不会丧失自有资产的所有权,能不能享受到自有资产的收益权。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各种由农民群众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经济联合组织,例如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企业等,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也是农民的一大发明。对此,我们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引导和规范。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和阻挠,也绝对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再搞那种剥夺农民财产权益的所谓集体经济。必须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经济组织。这就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农民自愿、内部民主管理,以及承认资产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等原则。只要实行这几条,农民就不会惧怕联合和合作。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对现有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问题。这种社区性的集体经济组织从合作化以来就存在。实行家庭承包制后,主要承担管理、协调、服务、积累等职能,有的
还兴办了一些集体企业。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还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社区封闭的局限性,资产的联合、经营的范围等等都是以村、以乡等行政区划来划分的,不利于进入和利用市场,进行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制度不健全,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行使民主权利、享受资产收益等,缺乏有效的保障;三服务功能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服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必预先设定条条框框,应该有领导地让农民群众去大胆探索。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要进行组织创新,明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逐步打破社区的封闭性,以进一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键,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邓小平同志说:“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一这条,中国就大有希望。”20年来,在农村政策问题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但中央一直是清醒和坚定的,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直保持着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是由于这样,广大农村一直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对符合客观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确实行之有效的政策,一定要保持稳定。事物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要不断完善。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和完善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完善是在保持稳定基础上的完善,是为了保持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经过长期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农村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它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性质,同时又坚持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形式多样,适应性广,深受农民欢迎。这是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动摇。稳定这一基本制度,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就不能不涉及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农村土地制度从来是社会演进和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在当今中国,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同时要实行家庭承包制。从1984年的中央1号文件到1997年中办和国办发出的16号文件,中央始终强调要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但为什么一些地方不断出现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问题呢?关键还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因此,这次全会的文件,把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必要性讲清楚了。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上,除了坚持集体所有的性质和实行珍惜每一寸土地的国策之外,至少要进一步弄清楚三个问题:(1)土地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就必须改善生产条件,追加对土地的投入。如果土地的承包期短了,投入就来不及收益。如果承包权中间变了,原有的投入就让别人去收益了。这样农民就不会有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只有保证农民享受到自己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他才有积极性对土地追加投入。这个规律决不能违背,否则,就没有办法使农民热爱和珍惜土地。(2)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生产资* ,而且还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尽管现在有不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但就总体而言,主要以土地为生计的农民毕竟还是绝大多数。在乡镇企业或进城就业的农民,就业也往往不是都那么稳定的。家有块承包地他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一旦失去就业机会,他可以回家种地。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有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城市贫民窟?为什么乡镇企业中职工下岗再就业的矛盾不那么突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民家里有承包地。农民有了那份承包地,就不至于没有饭吃。承包地是农民安心、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3)我们强调要稳定土地的承包关系,并不是不赞成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但实际上,中央在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也一直明确允许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依法有偿自愿转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不能违背群众意愿,不顾客观条件,强调土地“归大堆”,推行所谓规模经营。搞规模经营的条件主要是三个,一是当地多数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并有了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比较健全;三是大多数承包土地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现在看来,绝大多数农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很有限度的。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4.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农村改革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是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没有这个理论,就不可能有农村的改革,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一整套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农村改革20年的历程,就是我们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破除各种陈旧思想的束缚,把对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更科学的认识水平的过程;就是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不断开拓农村各项事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完全适用于农村。农村的公有制与城市不同,主要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大,农村在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途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很好地研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存在非公有制实行公有化过渡的时间表,对非公有制的发展也没有最终的限制。生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制关系,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高级和低级之分,而只有是否适合当前生产力水平之别。因此不应该先验地规定在某段时期生产关系的过渡方案。过去我们不顾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上的“一大二公”和纯而又纯,搞穷过渡,以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这是一个极大的迷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离开生产力水平,空谈生产关系的过渡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用“十五大”精神作指导,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农村大力提倡和继续鼓励发展小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三、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已经持续一年之久的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有关国家的经济,影响波及全球。一些国家,尤其是印尼、马来西亚等还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动荡。日本经济长期疲软,回升乏力,使陷入困境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有关国家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世界经济发展有许多难以完全预料的不确定的因素,美国股市也出现了剧烈波动,如果美国经济受挫,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面貌。经济全球化同政治多极化一样,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推动商品、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不仅对我国的工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对我国的农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后发优势的同时,则更多地要承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预料,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之外,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趋势之外。只有顺应潮流,把握机遇,乘势前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这次亚洲金融风波和夏季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来势之猛、影响之大、时间之长、危害之深,是我们没有遇到过的。这给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在年初提出了“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方针,下发了3号文件。7月下发的12号文件,又作出重大决策,果断采取了增加投入,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外市场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进出口,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物价稳中有降。各地区努力克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继续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后防疫、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同去年相比有所放慢,但在全球范围内仍是较高的速度,与周边一些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物价高涨、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好形势是来之不易的,不仅增强了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对稳定香港经济的信心,而且对缓解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困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处理中,我们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事实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富有成效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国有企业效益仍然较差;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财政收入增幅回落,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消费品销售不旺,启动市场的难度较大;今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的机遇和希望所在。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口需求疲软,加上我国经济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以及长期以来盲目重复建设的影响,国内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出现了物价下降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大力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举措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应当看到,我国经济是一个二元结构的经济,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有9亿人口的农村是一个潜力十分巨大的市场。目前市场许多供过于求的消费品,对于农民来说是需要的,但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因此,应当尽快把农村经济搞上去,繁荣农村经济,让农民早日富裕起来,提高农民购买力,使广大农民的消费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后续和接替力量,让已有的生产能力继续发挥作用。这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继续搞好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应当始终把基本立足点放在国内。把12亿人口的大市场,特别是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开发出来,是一篇必须下大力气写好的大文章。
四、高度重视新形势出现的新的问题,统筹加以解决,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不仅要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还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2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村社会也有很大进步。特别是1994年中央提出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三年整顿的要求后,各级党委对这项工作都抓得很紧,不少方面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封建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势在农村还有广泛的影响。有些地方由于不注重开展科学文化教育,不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致使愚昧、迷信的东西沉渣泛起,一些过去已经绝迹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一些地方村里、乡里的大小事情由少数干部说了算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而少数干部又不按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办事,作风简单粗暴,甚至用专政的手段对待农民。一些地方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现象还没有完全解决,党的方针政策在有些地方的农村基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都亟待加强,否则就不能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好的典型和经验,但从总体上看,相当多地区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民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当前,不少地方农村的干群关系紧张,违背农民意愿和侵犯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根子就在于农村基层的民主制度不健全。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就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稳固。要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要求,主要是加强村一级的民主制度建设。一是村民委员会要健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实行村务公开,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健全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财务等管理制度,保障集体和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犯。这两方面的事情做好了,整个农村社会也就会比较安定和详和,农民的积极性就可以充分调动。
我国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民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政权机构。既然是自治,就要让农民直接选举产生他们所信赖的领导人。村里的人相互都熟悉,让村民直接选举,才能比较充分地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把大多数群众满意的人选出来。村里的干部本身也是农民,他们的一举一动群众都清清楚楚。民主选举,群众监督,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农村基层干部公正廉洁。在村一级实行直接选举,有必要、有条件,有利于在农村基层形成生动活泼、健康有序的政治局面。现在看,在村一级进行民主选举,是没有问题的,再往上还只能搞间接选举,这是我们的国情。有些人主张都搞直接选举,这当中有的是不了解国情,有的是有另外的目的,我们不要受这些干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广大农民基层干部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主流是好的,是完全可以依赖的。但是,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干部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执行中随意性较大,不少年轻干部不熟悉农村改革进程和政策;一些干部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缺少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不正,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欺压百姓。这些都妨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全会文件在强调对农民进行教育的同时,突出地提出了对基层干部的教育问题,是很必要的。具体落实起来,要做大量的细致的工作。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的挑战必将会越来越严峻。这些年,生态环境治理、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们作了很大的努力,也付出巨大的代价,教训十分深刻。所有这些,我们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出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
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党对农村实行有力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必须遵循的一个重大原则。历史证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回顾1989年以来走过的路程,我们党经历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1989年的国内政治风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们党经受住了严峻的政治考验。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前几年我们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抑制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为抵御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并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业绩,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今年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经受住了来自经济方面的严峻考验。今年我们党带领广大军民,严防死守,成功地抵御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我们经受住了来自自然界的严峻考验。经过这些年来自国内的和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及来自自然界的困难和风险,我们党更加成熟了。我们不仅积极推进了改革开放,而且保持了社会稳定;不仅积累了进行国际政治斗争的经验,也初步积聚了抵御国际经济和金融风波冲击的经验和实力;不仅掌握了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付通货膨胀的本领,也开始有对付通货紧缩的办法;不仅具备了抗大灾、防大险、战胜自然灾害的经验,也逐渐学会了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事实证明,我们党有在各种各样政治、经济和自然界风波的冲击下驾驭局势的能力。
在复杂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学会用政治家的眼光看经济,也要用政治家的眼光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坚定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战胜风险,发展大好形势。应当承认,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去解决。要在党的领导干部中大力提倡学习的良好风气,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各种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现代化知识,学习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努力成为管理经济的行家里手。
1998年10月14日 于京西宾馆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三农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