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自强还是作仆依附?——利用外资战略若干问题的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自强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自主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5年下半年尤其是1996年以来,对利用外资战略问题又进入了一轮新的讨论。笔者在1995年下半年曾就利用外资战略问题发表过一些看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1996年以来,有关舆论又重新提出这个老话题来进行讨论。这里,我就目前国内在诸多具体问题上尚存在一些模糊、似是而非或不同的看法,再作些研究,以求得共识。
一、我们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外资?
现在,相当部分人谈到利用外资不是从企业角度谈(资金不足)就是从与东南亚国家的攀比来谈利用外资,根本不是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来谈利用外资。
我们利用的外资规模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已经造成资金过剩,根本没有必要再大量引进外资了。如果用长期资本流入来看我国的外资,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过头了,现在差不多不是利用外资,而是被外资利用了。为什么说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过头了呢?看看如下的经济现象便能明白:
1.外资流入过多,导致国内资本(金)大量外流。1993年、1994年资本流入分别为500和600亿美元左右,但流出的资本也高达230和250亿美元左右,1995年预计资本流入600亿美元左右,流出预计至少在300亿美元左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是属于资金短缺,则不应出现资本大量流出,在资本大量流入的同时伴有大量资本流出,这一方面表明国内并不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也说明外资流入规模过大,迫使本国资本流出。这对我们来说,是双重利益损失:流入资本高利率,在中国获取高额利润,流出资本在国外获取低息回报乃至亏损。
2.国内银行资金过剩,也不需要利用较多的外资。我国存在资金过剩,且自1992年以来就已存在,并在今后的数年中不会消失。1994年银行存贷差4053亿元,1995年存贷差3617亿美元,1996年1~3月存贷差2712亿元证明了上述结论的可信性。国内既然已经存在资金过剩,利用外资规模越大造成的闲置资金则越多,控制通货膨胀和热钱冲击就越困难。
判断1992年以来资金过剩的根据就是大量资本流出。另一个事实依据是当时很多金融机构将短期拆借资金投机于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房地产买卖。但1993年下半年整顿金融秩序和开发区热以后,大量银行资金被套死在房地产上,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回收。因而,1994年以来出现的存差,银行自身并不认为有闲置资金,因为有一部分钱被套死了。
一方面银行资金过剩(帐面上,但需收回1992年以来被套死的资金则转为实际),另一方面企业却叫喊资金紧张,这里有三个特殊原因:①企业不能破产,使得旧企业还不了贷款,又要给新贷款维持生存。而新企业出现后,又增加资金需求,故此,资金总是紧张。②资金使用效率低,目前,一元资金投入不能产生一元的效益回报。用数学公式可以证明,资金需求是扩散的没有满足之时,因此,中国的储蓄率即使达40%以上仍然不能满足资金需求黑洞。③外汇占款激增,而这实际上是由外资流入过多引起的。可见,中国的资金紧张不是资金短缺所致。
3.1994年以来乃至到1995年人民币汇率小幅持续升值而国内又较高通货膨胀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资本流入或外资利用规模过大,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较快所致。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在结集汇制下,中国银行每天的净收汇达1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304亿美元。外贸顺差不可能导致如此大的顺差。统计资料证明,1994年的贸易顺差只增加外汇储备73亿美元,但1994年的长期资本净顺差达358亿美元,即使按40%的非设备投资计算(1994年外商投资中60%为设备),影响外汇储备至少达143亿美元,如果考虑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结汇(典型调查最高达40%),资本项目影响外汇储备增加估计在2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促使外汇供给增多,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可避免。1995年、1996年1~5月同样属于这种情况。由此可见,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流入过多导致外汇供给增加所致。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导致出口换汇成本上升,两种因素并列,使外贸企业受损较多。而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就是外资流入过多,但由于我国一直缺乏统一的国际收支政策,贸易、外资、汇率政策互不相连,最后,产生了悖论现象。如果抑制资本流入,就不会产生悖论现象。
二、外资规模过大的不利影响
1.外资流入规模过大,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困难,并产生依附经济。目前,外商投资大部分是二流以下设备和技术,这些技术10~15年以后(2000~2005年)就需要更新。否则又远远落后。但是,现在三资企业采取转移利润的做法,中方几乎没有积累资金,到更新设备时,仍然没有资金,还得乞于外资。可是,外国人不会帮助我们走上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他们也不会培养一个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依赖外资来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尤其是一些基础设施和支柱、新兴产业,将来的危害更大,改造起来也很困难。南美国家就是这个路子,一直靠外资发展经济,但几十年了,又如何呢?国际上,韩国和日本都没有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指在工业化之前),而是购买技术、发挥自己的科研力量,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或改造。可我们呢?只管引进,哪管消化和吸收!替外国人赚钱,开发自己国内市场,这会成为外资的仆人,这是何等危险。
2.外资流入规模过大,抑制国内技术发展,控制国内经济。现在,国外大公司和跨国资本纷纷看好中国市场,跃跃欲试,想在中国大显身手或一霸天下。国有大中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外国合伙人。但是,跨国公属进入是有条件的:一是要求51%以上的控股;二是对技术和产品有许多限制,如不许更改技术和产品设计;三是对国内市场有要求或者对资金回报率要求较高。因而,利用外资是有代价的,而且很大。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可以造成以下后果。
①控制中国的经济。尤其是一些主要行业,主要企业,一旦被控股很危险。由于我国汇率低估,外国投资者以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控制我国的企业,或采取各种手法挤垮国内民族工业。
②抑制技术发展。所有国际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如果是使用技术第一流(在合资时),通常对关键技术设备的主件或零配件进行进口,或者不许更改技术,或者是不让产品返销其本国市场,或者是三个条件并举,这将抑制东道国的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使东道国无法到国际上竞争。典型的事例就是南韩的现代汽车公司和大宇汽车公司。70年代初,韩国国内汽车市场是大宇的天下,但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汽车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90年代仍然是现代占优势地位,而且,现代公司的汽车在国际市场销售激增。这种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关键在于技术的独立性。大宇是与美国通用公司(GM)合资,其产品不能返销美国,技术更改和新车模型的开发必须经美方同意。现代不是合资,而是购买日本三菱技术,虽不是一流,但具有独立性,通过技术消化和创新,现代公司开发了具有自身技术的汽车模型,1975年国产化率达85%,1976年达90%,同年,大宇只有55%~59%。到1983年,现代汽车的国产化率达93%,大宇只有65%。由于自身技术和较高的国产化率,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售价,也给用户带来很多方便,市场销售直线上升。1984年,现代汽车首次进入加拿大,1986年进入美国市场,外销10万辆。从此以后,现代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名声大振。而大宇汽车国内市场萎缩。为此,大宇公司多次向美方提出交涉,要求开发具有独立技术的新车型。但美方不同意,争议延续多年。1992年大宇与通用公司决裂,进行大量技术投资,开发出了自己的独立技术车型,市场非常好。韩国汽车由于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因而,尽管日本车充斥亚洲市场,但却占领不了韩国市场。
3.占领中国市场,挤垮民族工业。外商到中国来的目的很明确,获取利润,占领市场。我国的三资企业数量众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达31.5%(1995年),但真正对中国有利益的出口占三资企业出口的三分之一都没有,都是来料加工,三来一补,一般贸易少得很。三资企业的主要市场还在国内,而且,很多行业已感到被其挤垮了,这有助于中国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吗?否!
三、有没有民族经济或民族工业?
对于有没有民族工业,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提出什么叫民族工业的问题。有些人甚至认为在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连经济主权都是国际化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民族经济或民族工业是相对于殖民经济或殖民地工业的一个概念。区分是否民族工业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经济发展是自主的还是依附的。自主的就是民族工业,依附的就是民族工业的丧失。商标、名称是否是中国自己的,技术是否是中国创造的,股份的多少在一般意义上可以不计较,但一定要看你能否自主。商标权是否属于中国或中方,技术是否掌握并能创新,是否具有经济利益支配权(从企业到行业再到社会),这是判断民族工业与殖民地工业的根本标志,说到一点,就是经济主权是否还掌握在手中。
我们现在的很多合资尤其是一些行业乃至某些支柱产业(如汽车)的某些产品根本就没有经济主权。如二汽与外方合资开发的神龙牌产品,中方不仅不能控股,外方甚至连零部件的技术图纸都不给中方技术人员看,而在合资的合同规定中是应该给的。以市场、利润换技术,为什么简单的技术都得不到?回答是外方是总经理,而中方是董事长,中方斗不过外方。而在中方是总经理、外方是董事长时仍然斗不过外方。为什么斗不过?根源在于二汽没资金,要乞求于外商,外商不高兴说不投资了,二汽的这个合资厂就傻眼!况且,二汽这个厂家不与这个外商合资,外商找别人好找得很。因此,二汽只能低声下气。外国大公司用少量的、在他看来无所谓的投资却足以左右中国的一个企业乃至上百亿元的投资项目,这就是外资的战略。沈阳金杯汽车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外资投资数千万美元,最后不再投资了,这个项目就卡住了,数千人的命运因之而摇荡。不仅如此,现在很多著名的外国大公司都想在中国占领市场,甚至要打败中国的企业,垄断中国的市场。他们采取各种方式(比如亏本价格销售冲垮国内企业然后再搞控股、垄断)来控制、支配中国的市场,利用中国的法律不健全(如缺乏反垄断法、缺乏三资企业在中国的商业法)在中国进行不正当竞争,从而使中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乃至某些行业丧失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基础,丧失经济主权要行使政治主权是不可能的。而且,经济主权及由此决定的政治主权对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来说,是永恒的存在,它用金钱无法衡量,也无法买断。
就某个企业或企业层次上谈民族经济(或经济主权)是不可能的,所有企业行为都是理性的,不合资、不出让经济主权则没出路,外资会找别的企业,因而,企业出让经济主权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作为政府和部门或行业则必须谈民族经济,不能放弃经济主权。否则,政府部门、国家的主权则会丧失,因此,绝不能放弃民族工业或民族经济,必须牢牢掌握经济主权。要知道,贸易的自由化、国际化以及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是当今发达国家的资本提出来的要求,它实际上是垄断资本或金融寡头支配国际经济,支配他国经济乃至政治主权的一种要求,也是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主权的实现途径,对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看不到这一点,仅仅强调开放,认为外商投资越多越好,认为开放度越大越好乃至经济主权都不要,那真是很危险。试问,哪一个发达国家愿意出让、丧失经济主权?美国、日本、英国连本国企业的经济利益都要保护(在国际上),怎么会去丧失经济主权!国际上对知识产权(根本问题还是经济利益主权)的高度保护和重视也是最有力的证明。
当然,强调民族工业并非拒绝外资和合资,或某些企业、产品等经济主权的出让,也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掌握开放的“度”,掌握利用外资的“度”,在涉及到一个行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政治利益时,不能让。因此,在政策上、法律上对各种经济主权的出让或保护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比如,对于控股权,51%这条线不能让,非公有制经济或不影响大局的产品企业(也可以资产额等划分)可以低于51%。总之,要拿出一个政策或法律。因为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碰到过,现在遇到了,必须立即解决。最快的方法是搬用对方国的规定,然后再修改。经济主权问题责怪企业是没有道理的,而且,没有统一政策或法律,企业根本没有能力作为民族经济的顶梁柱,这不是企业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还是在政策和法律。因而,说要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不是要企业去做,而是政府去做。明白了这个问题,有没有、要不要保护民族经济的争论就不会有了。比如,51%的控股权,企业说我没这个谈判能力,外方必须给中方培训技术人员,给中方技术人员图纸,但实际中做不到。但如果政策、法律规定51%合资合同中方人员应得到关键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或以利润换技术则肯定能做到。
可见,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不是做不到,而是政策、法律去不去做。当然,民族经济、民族工业不是空谈,有了保护以后,还要在质量、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下功夫,否则,恐怕只能当奴作仆。
四、有关外商投资的几个评论
对于外商投资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就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1.合资是夫妻行为,不存在谁利用谁吗?这是一个看去很有说服力的看法,实则有许多问题。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合资可以看作是夫妻行为,但有正常的恋爱,也有非正常的。骗婚就是非正常的,夫妻双方有一方理智不正常而另一方想从中牟利就是不正常、不允许的。我们现在的合资几乎接近不正常的婚恋关系:外方是聪明人,很清楚自己需要对方什么。而中方不清楚对方的目的或明知而不管,而中方要求对方什么呢?不清楚或没有,或者就是资金,或者是合资后国内在各方面的自由、优惠,或者是中方个人、少部分人在短期内的好处。这实际上是以夷制国,以少部分、单个企业之私利而损国家之利,这在目前已成危害,很多企业已是叫苦不迭。如自行车、服装。将来,通讯、汽车也将是这个路子。
2.利用外资能否提高管理水平?泛泛而论没有用,要看事实。中国目前外商投资中70%以上为港澳台资本,其它国家的资本中华人资本就占有较大比重。谈什么管理?还是中国的思想文化那一套,只不过加了一招辞退、增资减资,一些三资企业简直是解放前的包工头,随意打骂、克扣工资、搜身、超时劳动,哪里有什么现代管理!这一套,他们在本国、本地根本不敢用,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也没有,但在三资企业居然走俏!只有大规模生产、现代化设备的具有长期投资和生产行为的企业、公司才有管理经验可说,适合中国借鉴。而目前的外资、外商,有几个是想长期投资?大多是中小资本,都想捞一把就走,或者做一年、看一年,他能给你什么管理经验!贪望天边日,失却手中珠。要清醒。
3.引狼入室能否提高竞争力、改变机制?有相当些人衷情于外资,认为引狼入室可使“羊”有危机感。如果说这个看法1992年以前尚成立的话(其实也不适用),1992年以后则不行。因为“狼”很大,进来以后就会把“羊”一口吞掉,危机来不及“感”就完了。况且,从实际情况看,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并没有提高什么竞争能力,相反,却驱使中国企业之间相互残杀。最明显的是汽车行业的合资。现在国际上所有著名的汽车公司与中国的每一个汽车大厂家都有合资项目。结果,在技术被外方控制的情况下,几个汽车厂家之间相互残杀,争夺市场,外国人得好处(技术转让)。故汽车厂家深深感叹:不合资等死,合资以后死得更快。乃至呼出“计划经济”的要求。而汽车行业想通过合资来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那恐怕只能是一个国际梦!
4.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我们现在不缺资金乃至资金过剩,缺的是技术和竞争力水平,故不符合这个目的的不能干。要技术,要允许中国技术人员掌握技术,然后要消化、吸收、改造、创新。要返销,要有竞争力。要合资,但也要作主,主要产业、大中企业控股比例不能让。要清醒,只有踢开外资你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否则永远作奴作仆,要有这个魄力和胆量。你没能力时要借他之力,用市场、利润换技术,这才是没有谁利用谁,而是互为利用。自己不清醒,就是被人利用了。自己清醒了,就是利用了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