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小品表演、动手制作、讲故事等身体的感知活动,可以强化学生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题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弘扬。
2.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交流的毛病,积极开展活动教学。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3.发扬民主,营造平等、和谐氛围。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及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丰富主体性教育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动创造性
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
1.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品德与社会课每周才两节课,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如适当安排学生自己操示投影资料、演示 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辨析、课前课后调查等等,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3.要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质量。即在各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实质上的学习自主。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发现、自己的手找寻、自己的脑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关注生成问题,展示思维碰撞。合理利用教材,就要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好教学过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富有创新性。
三、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形式下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了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能行”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效果会大大提高。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自身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指导行为,深化学习兴趣
《社会需要诚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从而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小学生。课前,我安排学生向周围的20人做个小调查。让他们对“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这七个方面,按重要程度进行顺序排位。最后全班同学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看看这七个方面被排在第一位的分别有多少人?占多大比例?从统计的结果看,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都认为诚信是最重要的。通过本次调查,一是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社会调查的平台;二是使同学们从本次活动中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对理解、感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既锻炼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好更快捷地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五、加强修养以身垂范,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我国自古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佳言,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职责所在,闻道在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也握有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的主动权,因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身人格力量的发挥和利用至关重要。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坚信,为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应该提及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往往通过教学语言来表现。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富有情感。语言多一分幽默,气氛增一分和谐;语言多一分激励,学生增一分信心;语言多一分启发,学生增一分兴趣。这些都无疑有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论文作者:杨强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主体性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