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融合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对中学英语中常出现的语言现象,从文化差异层面作了总结,并就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策略
作为一名在汉语土壤中教英语的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只靠教室课堂45分钟要让孩子学好英语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语言文化中的差异令学生很难熟练体会和运用地道的英语”。笔者现就自己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谈谈这方面的教学,并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供同行们参考并希望批评指正。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用语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八级目标描述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强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汉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包括人类的认识、劳动和改造对象在内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创造活动;从狭义来说,文化则是专指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制度、习俗、思想、观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宗教、信仰等。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交际的顺畅。因此,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惯,才能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学英语中常见的文化差异表现
1.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李老师”“吴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name”的称呼方式,如“Teacher Li”“Manager wu”。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Miss+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刘老师”为Mr./Ms/Miss Liu.。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在讲英语国家或地区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而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2.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主权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问题: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您过奖了”“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3.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 .),也不用please。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应当面打开,不然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而在我们中国当面打开礼物又是不礼貌的;当一个中国人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当然,除了这些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在这里不尽列之。
二、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
1.备课设计巧妙,做到“四维”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依据,而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在备课阶段设定的。在备课阶段,我们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往往只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方法这三个维度去进行设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时候,我们应该将与所学材料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并巧妙地融入我们备课的教案之中。要充分体现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力争集悬念、新意于一体,做到“四维”融合。
2.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文化内涵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是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话题。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实际就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比较盛行,教师可给同学们介绍fast food方面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饮食习惯,如食物类型和结构,就餐方式和礼节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感受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掘资源,扩大视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仅靠教材的文化信息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不断开掘资源,扩大学生的视界。如,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让他们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上网浏览、剪辑有关新闻图片和视频录像等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学生感受、领悟异域文化。
4.加强语言积累,比较分析深义
学习英语,学生很容易犯以中译英的毛病,这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对于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不断积累,感受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英汉语言的差异,如词汇、修辞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小心对待,尤其是英语中的成语和俗语,不能随便按字面来翻译,否则就很容易闹笑话,甚至出洋相。如,man-of-war(误)—军人,(正)—军舰; duck soup(误)—鸭汤,(正)—轻而易举之事。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吹,人畜悲。)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风从西方起,气候最宜人。)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以“东风浩荡,春回大地”母语文化去诠释,因为,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吹来自海洋暖湿的风,冬吹来自大陆干冷的风;而英国是处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来自大西洋盛行西风的影响,气候宜人,若受来自欧洲大陆的东风影响,就会出现寒冻天气,这是地理条件差异所造成的。
5.扩大阅读,深入感知历史文化积淀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教师只注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其文化的差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外国书报,使他们的触角伸入到他们感兴趣的各方面,诸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科学技术、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等,尽量让他们多读原著,不断从原著中获取文化信息,感知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学好英语,形成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输灌一些不同的文化差异,逐步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英语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运用英语。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英语的情况下像说汉语一样能脱口说出地道而又恰到好处的英语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南园初中部 518000)
论文作者:谢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 差异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文化差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