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福建南平 353000
【摘 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临床检验的1200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00份为对照组未给予质量干预,另600份对研究组给予质量干预,观察两组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与对策。结果:研究组的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受凝血、溶血、送检时间、采集部位、样本量等因素影响,经针对性质量干预后,提高了检验合格率。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对策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是患者病情诊断与治疗的主要依据,但血液标本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不合格率偏高,从而影响了患者及时诊治,降低了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因此,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成因及对策是必要的。本文以我院送检的1200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照分析,经质量干预,提高了临床检验合格率,保证了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临床检验了1200份血液标本,其中男650例,女550例,最小12岁、最大40岁,平均(21.4±2.5)岁。血液标本来源:门诊580份、住院患者325份、健康体检者295份。以是否行质量干预为依据,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0份,两组血液标本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统计送检标本的性别、年龄等。对照组行常规采血、送检,清晨空腹,采血,离心,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质量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分析成因
经调查发现,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凝血与溶血反应、送检不及时、采集部位不合格、样本数量问题等。
1.2.2 落实对策
在明确其成因前提下,给予质量干预后送检,主要内容有:(1)检验前,护理人员指导体检者准确、完整填写其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受检项目、病史等,待审核通过后,方可采集标本;(2)采血时,临床工作者应根据操作流程与规范,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剧烈运动、用药、饮酒等,以此提高标本质量,同时把握采集时机,于清晨6~12h后采血,采血前应保持空腹,利于增强血液中各指标的稳定性,再者,协助受检者摆放正确的体位,如:坐位或卧位,并且告知其采血方法、注意事项等,如果患者行输液治疗,则应在输液后2h后采血,最后,采血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静脉,避免在输液侧手臂抽血,防止溶血问题。(3)送检,采集后及时送检,但因血液标本繁多,难以保证即刻送检,此时应根据送检、储存等相关规定,注重其储存环境,选择密闭、稳定、避光环境,储藏温度应保持在4℃左右,存放时间应控制在1h内。
1.3观察指标
观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及各影响因素所占比重[1]。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的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人体血液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果各物质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则人体健康,而某些物质发生大幅度波动,则表示人体存在健康问题。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借助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结果,实现了病情的准确判断与评估。但目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其不合格率,难以准确呈现受检者身体状况,影响了临床诊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文以我院送检的1200份标本为研究对象,其结果为研究组的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此结果表明,临床实践中应关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如:凝血、溶血、送检、采集等。国内学者经研究显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成因中凝血问题、延迟送检、样本量不足所占比重偏高,与本研究报道一致。相关学者经研究指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为0.71%,经分析显示不合格标本与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与溶血问题有关。
临床工作者应关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通过其不合格率的有效控制,不仅可提高患者病情诊治的质量,还可降低医护患纠纷发生几率,同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及服务效果也将大幅度提升。因此,医护人员在明确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成因基础上,应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第一,凝血。此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血液凝固,另一种为血凝块。上述问题的成因为: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延长了采血时间,在针管内便已出现凝固;或者注入针管后,未能及时轻摇,摇晃不均匀或不充分等,致使血液与抗凝剂未有效混合;或者血液过多,而抗凝剂偏少,二者比例失衡;或者选用的试管错误[2]。第二,溶血。该现象的成因为:操作不准确,采血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止血带过紧或时间过长,采集部位不合理,难以准确进针,在静脉中反复进针;送检与存放问题,采血后未及时送检,在运输或存放过程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振荡频繁等,均会造成溶血[3]。
通过分析可知,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与临床工作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均要明确血液检验的重要性。首先,采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掌握先进的检验技术与不同的操作方法,近几年,在先进技术与设备支持下,医疗检验效率与质量均明显提高,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检验人员未能了解检验技术、检验器械等知识,则难以提高自身工作的专业性与准确性,此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均会影响检验结果[4]。通过定期培训、学习与交流,完善采集及检验者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其操作技能,并且在工作中应不断积累采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检验科应关注采集仪器,如:注射器、试管等,对其展开定期检查,使其保持干燥与无菌。最后,各科室完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以采集环节为例,采集前彻底消毒器皿,避免消毒液污染血液标本,检查注射器,保证针头和注射器紧密连接,防止空气混入,采集前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与操作流程,禁饮食,空腹抽血,采血中禁止输液同侧抽血,并选用适合的抗凝剂,使其与血液保持科学的比例[5]。
国内学者[6]经研究指出,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便是溶血,它与采集规范、抗凝剂使用不合理有关;其次为凝血,其成因为针头和注射器未有效连接、穿刺前消毒不彻底、止血带使用不准确等;同时,送检结果也受送检时间、样本量等影响。为了降低不合格率,医院因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加强监督管理,待受检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便应要求患者详细、清晰、完成填写个人信息,采血时应根据操作流程实施,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影响标本质量,同时送检、存储均应由专门人员负责,并且改进运输方式、储藏环境。如果标本不合格,则应重新采集,以此保证临床诊治质量。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质量为患者病情诊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因凝血、溶血、送检延误、样本量不足等影响,增加了临床检验不合格率,因此,临床上应完善采集、检验操作流程,并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医院应加强质控管理,借助完善的规章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及先进的医疗设备等,避免凝血、溶血问题的出现,经临床及时、准确诊治,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晶,赵瀛,王蓓丽,等.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2014,21(03):288-292.
[2]黄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18(03):597-598.
[3]姜岩涛.3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26(07):5504-5505.
[4]王静.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5,31(04):115-117.
[5]孟宇萌.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0(05):181-182.
[6]蒋拥军.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8(09):4208.
论文作者:吴华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标本论文; 血液论文; 不合格论文; 质量论文; 对策论文; 成因论文; 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