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脾脏部分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对脾脏部分栓塞手术后1到4年,观察术前与术后血常规、脾脏体积、门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肝功能改变以及并发症。结果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脾脏逐渐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P<001)。门脉内径缩小,术后不同时期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无影响。83例术后有左上腹疼痛、发热,10例出现胸、腹水,5例出现左侧肺炎。结论PSE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可显著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影响肝功能,延长生存期,远期效果显著且稳定,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41-02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常见的并发症,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传统外科手术切脾治疗效果确切,但出血、感染、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较多,尤其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需输注血小板至80×109/L以上方能手术,风险较大。且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及腹水,手术耐受力较差,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介人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脾动脉栓塞以其微创、康复快、可行脾动脉分支定量栓塞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探讨其疗效,本研究对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象确诊为乙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30~72(53±3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齿龈出血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0例,B级66例,C级14例。脾肿大轻度2例,中度48例,重度40例。29例胃镜检查发现中-重度食道静脉曲张,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者20例,腹水者43例。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12 方法术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上腹部B超及CT等检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保肝治疗[2]。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的泰尔茂RH或Cobra导管插至脾动脉进行DSA造影,显示脾动脉走向及分支情况,使用微导管超选至脾门处,栓塞前经导管注入24万单位庆大霉素、地塞米松10mg预防感染,减少脾栓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用明胶海绵颗粒与造影剂混合,透视下注入,分次缓慢注入脾动脉中下级分支,观察脾动脉流速减慢,至造影剂反流即停止。再次脾动脉造影显示栓塞情况,栓塞面积控制在50% ~70%[3]。术后卧床24h,常规应用抗生素5~7d,地塞米松10mg2d,对症处理,观察病情。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1、3、6个月,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个月,1、2、3、4年行腹部彩超观察脾脏大小及门静脉内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3]。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在脾脏部分栓塞术后7d后明显升高。脾在术后3个月内缩小,6个月内明显缩小。
门静脉宽度在术后3个月内逐渐缩小,1年后仍继续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门静脉血流逐渐减少,1年后明显减少,其中部分患者随肝硬化进展,脾功能亢进再次加重,脾静脉血流一度减少后又增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前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尿素无明显改变。
3 讨论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的生成以及多种抗体的合成均在脾脏内完成,同时脾脏对于衰老血细胞、寄生虫、细菌及碎屑等也具有一定清除能力。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明显肿大,脾静脉窦也相应扩大,造成其内部网状内皮细胞增多,进而对脆弱血细胞的破坏作用也将增强,进而导致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减少[4]。肝硬化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以肝功能减退以及门脉高压为主要特征。长时间门脉高压将造成脾脏的血液回流障碍,进而导致脾瘀血加重,继发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临床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细胞计数的降低以及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性增强[5]。
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临床各学科的推广应用,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指的是通过阻断脾实质供血动脉导致脾组织不可逆的缺血坏死,在栓塞后的2~3周后,坏死区内可有新的肉芽组织生成,并继以纤维化,而纤维组织将对脾组织的再生产生抑制作用,起到缩小脾脏体积、减弱脾脏对血细胞的破坏及吞噬作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均能有效缓解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状态,但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保留部分脾功能,对患者免疫功能的保留及术后恢复、生活质量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尽可能行部分脾脏栓塞术。
参考文献[1] 王志军,王茂强,李功杰,等介入微创治疗巨脾-脾亢新技术的实验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5):339-343.[2] 宋浩,于友涛.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现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5):648[3] 张澍,李宗芳.脾脏功能与脾脏外科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2):231.[4] 余昌达,叶琳,胡东,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3,23(6):57.[5]苗宁宁,孙汉英,肖毅,等.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并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5):280.
论文作者:何永健 孙伟 陈安良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3
标签:脾脏论文; 栓塞论文; 肝硬化论文; 功能论文; 动脉论文; 术后论文; 门静脉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