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作用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作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经济学家、肯特大学教授A·P·瑟尔瓦尔在谈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问题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无不经历着或高或低的通货膨胀,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伴生物。”[①]他认为,拉美结构主义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唯有对经济增长实行控制方能有物价的稳定。显然,这种观点与活生生的现实状况不符,它的政策取向更难以让不断拼搏进取、日益飞速发展的人类社会所接受。为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经济学理论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原因的解释

经济增长和币值稳定是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目标,而通货膨胀作为币值稳定的对立物,始终是宏观经济政策排斥的对象。下面我从两者产生的根源上考察居于一个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产生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1.经济学理论对通胀涵义及原因的说明

尽管通货膨胀是倍受世人关注的经济现象,但就其涵义来说,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人普遍接受的解释,一些学者要么从物价上涨,要么从货币供应过多等现象上来界定通货膨胀的涵义,前者如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他认为“把通货膨胀规定为一般物价水平一贯的和可以觉察到增长”[②]较为妥当,而H·赫兹里特则认为,“通货膨胀这个词原来只用于货币量,意思是货币量膨胀、扩大、过度增长”,[③]弗里德曼则一贯认定通货膨胀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物价派”和“货币派”对通货膨胀的解释被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看作是“只识现象,未释本质”的肤浅性认识,他们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中总结出通货膨胀的本质内涵,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情况。这种解释从原因、现象、本质等方面对通货膨胀作了全方位的说明,因而被多数人所接受。尽管对通货膨胀的确切涵义尚存在着众多分歧,但我们仅从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这两点相通之处便可对它进行理论分析研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出现?在人们刚刚接触到物价飞涨的商品经济早期,人们曾把通货膨胀看作是太阳黑子活动、战争、自然灾害等外力作用的结果;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货膨胀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当前现代经济理论中典型的通胀成因论有:(1)需求拉上成因论。它断定,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由于产品和劳务的增长超过了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可能的供给,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了。”[④]这是西方经济学中流行最早、较为重要的通胀成因论。(2)成本推进成因论。这种理论认为,即使没有过度总需求的存在,也会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他们认为,生产成本会由于工会要求得到较高的工资和寡头垄断部门企图获得较高的价格而上升,这样整个物价水平就会上涨,因而通货膨胀又可分为工资成本推动和利润成本推动两种类型。(3)供求混合推进成因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任何实际的通货膨胀过程极少可能是单由需求拉上或只由成本推动的,大多数通货膨胀的发生实际上总是包含了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4)结构性成因论。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C·舒尔茨提出来的。他认为,工资和物价缺乏向下的弹性、资源缺乏流动性、短期中出现需要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是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三个主要原因。(5)货币供应过多论。这是货币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率就愈速;如果货币量的增长不快于产量的增长,那就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此外,通货膨胀预期成因论从社会成员和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主观判断上对通货膨胀的形成作了分析说明。

上述种种成因论对通货膨胀的形成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事实上,通货膨胀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病态反映,其形成原因极其复杂,理论分析现实时很难用单一构因加以说明,只不过有时某一方面的原因居主导地位罢了。我们只是想指出,在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观点把经济增长看作是出现通货膨胀的主导性成因;经济运行的实践同时证明,即使经济不增长,通货膨胀也可能发生。所以,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不能在经济增长身上寻找。

2.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增长原因的解释

经济增长是总产量,即总供给的增加,因此可以用总生产函数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总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Y=AF(K,N)

在上式中,K代表资本投入量,N代表劳动投入量,A代表技术进步状态。上式表明产量(Y)取决于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与技术状态,即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1)资本积累。早在二百多年以前,斯密就在他的著作中断言,只要有合适的市场规模和一定量的资本积累,通过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就能自行持续下去。他把资本增加看作是国民财富的源泉。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资本的增加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15%作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在经济增长的以后阶段,资本的相对作用有所下降,但从西方的各国情况看,仍然是储蓄率高、资本增加快的经济增长率高。(2)劳动投入。劳动是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体因素,它包括劳动的数量和劳动的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劳动的质量即劳动力的技术文化身体素质往往有着深刻的决定内涵,这种劳动的投入与资本投入有着明显的替代关系。无论如何,劳动永远是财富之父。(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包括知识的进展、资源的重新配置、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四项内容,技术进步直接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它能以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资料,认为在40年2.9%的平均增长率中,有1.49%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只有1.41%,肯德拉克、E·丹尼森等人的类似计算也都支持了索洛的研究成果,这表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作用。除了上述这些短期内直接决定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因素外,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经济理论不断拓展理论前提,有人相继把人力资本(舒尔茨,1961)、制度结构(D·诺思,1973)、各国文化的心理差异(邹恒甫,1989)等因素变量纳入理论分析的视野,甚至有些人还把这些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加以阐释。尽管这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间接、长期的作用,但它们也并不能直接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践告诉我们,上述的单一因素固然重要,但并不会绝对地决定现代经济增长,只有多种因素同时具备,共同作用才能有快速增长的到来。

通过考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初始起因,从两者的对比中我们看到,没有哪一个因素在两者产生中形成交叉和合力,没有哪一个因素能使两者共生共息。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是商品价格与货币币值单向矛盾运动的结果,而经济增长只是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协调组合运动的结果。弱化通货膨胀的起因、强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以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相伴生。

二、现代经济运行对通货膨胀的诱发性

1.商品经济中通货膨胀萌芽的孕育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第二种经济状态,它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价值形式理论分析了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他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的历史过程,它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我们知道,自从货币介入商品流通后,一方面大大便利商品交换,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由于取得了货币的表现形式而转化为价格,商品的价格就成了商品用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马克思指出,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会同金(币材)本身的价值一起变动,金的价值降低,商品的价格会相应提高;金的价值提高,商品的价格会相应降低。这种反比例变化的关系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存在着持续单向偏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价值规律与货币供求失衡的冲突;作为货币币值下降而使商品价格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其实质正是商品价值与货币(金币)使用价值的矛盾表现。当货币可以用一种替代符号即纸币来充当之后,货币的供求能否平衡便由货币发行当局的意愿来决定,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一旦超量发行,通货膨胀便必然发生,因为“随着价值符号总数的增加,每一符号所代表的金量就按同一比例地减少。价格的不断上涨不过是流通过程强制价值符号去等于它们所代替流通的金量而产生的反应。”[⑤]

2.现代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状况的影响

我们不能否认的现象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伴有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也曾有周期性同步振动的现象出现,特别是在1985~1993年这9年的经济发展中,我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就有约0.9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率。[⑥]1994年经济增长11.8%,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21.7%。这种现象要求我们考察现代经济增长在何种程度上会诱发通货膨胀。

首先,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作用。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根据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额度划分的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无论哪种增长方式,都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只不过最终带来的经济后果有差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何者为主有差异。在经济发展的较低级阶段,粗放型增长方式往往居于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其主导产业部门;到了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集约型增长方式、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必定要移居显要位置。“粗放型增长方式靠外延扩大来实现经济规模扩张,用粗放式经营追求产出量的增加,其典型特征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高消耗高投入意味着现期社会需求膨胀,而低效率低产出则意味着供给的相对不足难以弥补上期和今后的持续过大需求,这样社会总需求膨胀与社会总供给的相对不足拉开了“通货膨胀的口子”。[⑦]因此,粗放型增长方式常常与通货膨胀相联系。集约型增长方式恰恰相反,它能够较好地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的结合。我国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始终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1953~1993年间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4.1%,其中1979—1993年间也才为25%,[⑧]这与工业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社会总需求始终处于反复膨胀状态的总根源。

其次,经济结构的动态发展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作用。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国民生产总值沿经济结构的长期变动趋势不断扩张过程。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和谐互动规律是:初级产业部门(农业)率先发展成熟,能够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基础性贡献,但它的产值在GNP中所占份额却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则相对上升;农业与工业的增长应当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情况相反,经济的快速增长冲破了原来的产业结构平衡,而原有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相对缓慢,这样就会出现滞后的产业部门产品供不应求,日益薄弱的产业环节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最终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能否协调发展,对于增长速度、物价状况都有很大影响。我国改革18年来,农业发展滞后,其产值份额变动趋势与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和大国模型有很大偏差,农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多次构成整个社会物价水平上涨的“龙头”;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部门的瓶颈制约,也经常在经济结构上成为物价结构性上涨的“助推器”。实践证明,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伴生的现象,加快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如前分析我们看到,现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商品经济形态中已经有了通货膨胀萌芽的孕育,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也为通货膨胀的出现提供了某些便利条件。可以说,不是经济增长本身导致了通货膨胀,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通货膨胀的发生。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关系是不确定的。

三、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合理结合的平衡测度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合理结合,主要是指较低的物价上涨率与快速的经济增长相结合。其中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是理论分析中的理想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它的曙光,低通胀高增长才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1.高增长低通胀实现结合的可能性

纵观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国际地位得到迅速提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段或若干段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前联邦德国、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是非常明显的例证。如前联邦德国在1951—1960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0%,而消费物价上涨率年平均仅为1.2%,日本在50年代、60年代实现了快速增长,GN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37%和11%,通胀率分别为2.8%和5.7%,[⑨]正是这样两国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成长为今天的“经济巨人”。根据世行的统计资料,新加坡在1965~1980年长达15年的时间时里,经济飞速发展(10.2%),而通胀率仅为4.8%。[⑩]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多数都是如此地实现了短期内的“起飞”。实践证明,高增长低通胀是能够做到的。

从理论上说,只要具备下述条件,实现二者的理想结合也是可能的:(1)依靠集约型增长方式实现发展。这种增长方式从内涵角度实现经济规模的立体扩张,用集约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物质资本的潜在产出水平,这种效益型增长方式既能保证产出快速,又能保证产出充足,避免因供给增长赶不上过度的需求膨胀而出现通货膨胀。(2)社会宏观调控系统完善而成熟。它包括:一是政府是个强政府,即政府在必要时有强大的物力财力进行投资,加快增长;也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以便随时吸收可能出现的物价上涨;政府的产业政策强而有力又可以加快或调整产出结构的转移;二是市场经济法规建设健全而完善,以便约束个别企业的价格垄断和暴利行为。(3)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运用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能够吸纳本国市场因供给滞存和需求过度出现的物价波动,同时也可以弥补资源丰欠的不足。要具备这些条件,在今日的中国已不十分困难,关键要在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指导方法上来个转变,转变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政治动员冲击”(11)经济的作法。

2.对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合理结构的确定

通过借鉴国际上治理通胀的经验,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我觉得抑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达到二者结合的理想目标。(1)近期目标:可以承受的高增长高通胀的结合。其义指尚能把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保持在稳定范围内的最高限度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在我国的现阶段,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必须的,因为我国尚有6500万贫困人口的压力,有近2000万失业者的就业压力,周边国家快速发展的竞争压力,但这种的快速增长不应是超越国力的过度增长。近期的高通胀又是必然的,因为我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成,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等等因素存在,但这种高物价上涨应当通过平缓的方法慢慢地降下来,急刹车损害经济增长不行,通过努力力争使通胀率高出经济增长率2~3个百分点为宜。对于经历了几轮通货膨胀周期的中国百姓来说面对14~15%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对于1995年的14.8%的通膨率人们保持了相当的理智。我认为,近两、三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平均9%上下波动1~3个百分点是适宜的,也是可以实现的。(2)远期目标:适度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中最优的经济增长,其经济学含义即指在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制度效率和技术效率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效率为基础,靠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来支撑的经济增长,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可以预计,再有5~10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法规制度建设状况、民众思想观念意识等都将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变化都会有利于适度经济增长的实现。我认为在较长时期内把经济平均增长率稳定在7~8%的范围内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是完全可行的。至于较低的通货膨胀度,根据国际通行标准,3%以下算是低度通胀率,我们这里把5%上下波动2个百分点作为我国的目标。实际上,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在它们的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里,多数国家的通胀率都是在5%左右的水平上,低于5%的算是最成功的了,因此我国以此为准亦为适宜。

近期目标、远期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当作大事来抓,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注释:

①A·P·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页。

②④E·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9页、第640页。

③H·赫兹里特:《通货膨胀危机》,时事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4页。

⑥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3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⑦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译本,第229页。

⑧沈坤荣《综合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⑨马洪、高尚全主编《中国通货膨胀研究》,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附录。

⑩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11)胡鞍钢《中国经济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总第8期。

标签:;  ;  ;  ;  ;  ;  ;  ;  ;  ;  

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