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夏商周论文,新进展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是为中国古代文明建立时间标尺。
中国古代文明因其独立起源并且绵延传流而受世人瞩目。世界上的古代文明有的是独立起源的,也有在外界影响下而形成的。中国的古文明与埃及古文明、两河流域古文明、印度古文明等,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古文明又是绵延不绝、流传至今的。其他,如埃及古文明等,早就断绝了;即使是希腊、罗马的古文明,流传至今也经过许多曲折和断续。中国古文明独立起源与连绵不断的双重特性,是我国中国人一直引以自豪的。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尚有两千多年还没有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只能追溯至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虽然,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一直有学者致力于共和元年以前年代的推算,但由于材料的不足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前人的研究均未能取得圆满结果。
从历史角度看,这尚缺年代学标尺的两千多年文明史,大致包括五帝时代和夏商周(西周)三代。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往上可追溯文明的起源,往下则开启古文明的基本格局。因此,建立夏商周年代学标尺,对于古文明研究来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学者们开始找到了一条书面文献以外的研究夏商周年代的途径,这就是利用新出土的甲骨文、金文里有关的文字资料以及考古新发现的遗址、遗存所提供的年代信息,从而使我国夏商周年代研究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7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学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切,为综合研究夏商周年代创造了良好条件。夏商周年代学标尺的建立有了新的可能性。
“夏商周断代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并实施的。
工程的总特点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以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研究夏商周年代。工程的最后成果将是一份具有科学依据的年表。
工程于1996年5月16日宣布正式启动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鼓励关注。近170位专家学者辛勤工作、联合攻关。到目前为止,工程的9个课题、39个专题分别有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现按年代顺序择要介绍如下。
夏代年代学研究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夏代,文献记载是明确的。司马迁的《史记》第二篇便是《夏本纪》,之后则有《殷本纪》、《周本纪》。在本世纪上半叶,部分学者曾怀疑夏代的存在。但由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世系得到了殷墟甲骨文的证实,因此,有理由认为《夏本纪》里夏王的世系也非虚构。人们希望用考古手段去证实并补充夏代的历史。
从50年代后期开始,考古工作者在文献记载中的夏人活动区,即河南西北部的嵩山南北,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先后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后,有关专家对这些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进一步发掘,还新发掘了禹县瓦店遗址,获得了一批新资料。工程专家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我们要寻找的夏文化,而早期夏文化还应该由二里头文化的第一期再往上追溯到嵩山南北的龙山文化晚期。目前,工程已在上述遗址中采集了系列样品,并由[14]C测年专家们进行测定。测定的结果再经树轮校正转换成日历年代,然后与《夏本纪》等文献记载以及天文学家根据《尚书》、《左传》“仲康日食”、《夏小正》、《墨子》天象所作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讨论,可望建立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商代年代学研究
据《史记·殷本纪》和甲骨文记载,商代有十七世三十一王。学术界将商文化分成前后两大期。从第一位商王大乙(汤)至第十九位商王阳甲为商前期;第二十位商王盘庚迁殷至商纣王之灭为商后期。
对于商代前期,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通过对河南郑州商城、堰师商城以及新发现的郑州小双桥遗址的文化分期和性质讨论,再采集系列样品进行测年,并与文献学、天文学等研究成果相比较,以建立“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工程启动以来,有关专题组对上述遗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掘。通过对新材料的讨论,工程的专家们达成了如下认识: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基本相同或略有先后,偃师商城是商灭夏之后最早建立的商城之一,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可视作夏商分界的界标。小双桥遗址则相当郑州商城最晚一期。三处遗址的先后关系既已论定,再将其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的结果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便可大致推排商代前期的年代。
关于商代后期的年代,工程分别从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殷墟甲骨分期与年代测定、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年祀的研究、甲骨文天象记录和商代历法4条路线入手,作综合比较,以确定比较准确的各王年代。
工程启动以来,天文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联合对武丁时期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进行攻关,首先对月食卜辞的释读进行讨论,然后把记载有月食的甲骨完全按照甲骨学的标准排出先后次序,再从天文学上对五次月食进行推算。结果表明,天文推算的结论与甲骨分期上的顺序完全一致。这就有了客观性,于是我们有了武丁在位时期的一些确切的“定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关于甲骨文里商朝最后三个王的历法,现正在计算,也会有新突破。
为了确定商后期比较准确的年代,工程还在对甲骨分期分组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甲骨标本进行[14]C测年。这是前人从未做过的。由于我们现在有了AMS加速器质谱仪技术,就可能在一块甲骨上,只取微小的量,作为测年的标本。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后期各王均建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从1928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即对殷墟进行了发掘,持续至今,有关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工程启动以来,有关专题组又对殷墟文化分4期进行补充发掘,获得一批测年样品。其测定结果与前述甲骨文日月食研究、甲骨年祀研究、甲骨测年的结果相比较,可望为商后期建立较详细的编年。
西周年代学研究
司马迁《史记》中有明确纪年开始的共和元年(前841年)是在周厉王被国人逐到彘地以后。也就是说,西周前期从周武王开始,历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直到厉王均无具体年表。为了建立这段历史的准确年代,工程设置了8个专题以联合攻关,现已有了若干成果。
首先是周武王伐纣年代的讨论有所进展。
武王克商之年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关键专题,因为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后的西周来说,影响到列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
由于文献记载模糊,有关伐纣之年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有影响的说法即有44种之多。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有关专题组在位于丰镐遗址范围内的长安马王村境内进行发掘,找到了一个属于周文王与周武王时期的遗存,即T1探方H18灰坑。这对指认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的分界具有界标意义。因为周文王建立丰邑距周武王伐商纣王仅13年时间,所以通过对H18遗存的[14]C测年,再结合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就可能排除武王克商之年说法中的相当一部分,一个符合历史真相的商周分界年代有望推出。
其次,琉璃河遗址和天马—村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测定为西周若干王年的推定提供了极重要的参照系。
琉璃河遗址是早期燕国始封地,年代可追溯到武王时期。遗址内既有城址又有墓地,材料丰富,文化面貌清楚,层位关系明确,内中还出土“成周”字样的甲骨。该遗址的分期和年代测定,有助于武王、成王等西周早期年代的推断。
天马—曲村遗址是西周时晋国的都邑所在,年代从西周早期至东周,迄未间断。遗址内晋侯墓地中发现的8组17座大墓,初步推断为自晋武侯起前后相继的8位晋侯及其夫人墓。这些墓主的年代可以与西周王世对应起来进行研究。
第三,“天再旦”研究,为周懿王元年提供了一个天文学数据。古本《竹书纪年》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所谓“天再旦”,很可能指的是日出时的日全食:日出前,天已发亮;接着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日全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从理论上说,计算“日全食”必须注意三个环节:日食过程的天光亮度变化;日出过程的天光亮度变化;人眼视度与亮度之间的关系。工程“天再旦”研究专题组利用1997年3月9日在我国发生的日全食而在新疆北部又能见到“天再旦”现象的绝好机会,及时组织了观测,掌握了天光变化资料,证实了“天再旦”现象确实存在,再结合古今学者对“郑”地望及沿革的研究,计算分析了公元前1000年至前840年间中国地区所能看到的全部日食,提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应该是一次日食记录,其具体时间为公元前899年。
第四,厉、宣、幽王年研究为推论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年代奠定了良好基础。工程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对西周共和前后的厉、宣、幽三王的年代进行研究。研究途径分:铜器形态研究、金文历谱研究、天文学计算等。今年4月,有关专家又集中在一起共同磋商,作综合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
第五,新出青铜器资料推进了西周王年的研究。自工程启动以来,十分幸运地发现了一些与西周年代学有关的金文资料,如晋侯苏钟、静方鼎、虎簋、宰兽簋、伯大祝追鼎、吴虎鼎等。对此,工程专家及时进行了研究,有许多创获。
以上三方面,是按照年代顺序来叙述的。其实,工程每一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结果。例如:文献课题的专家,为工程提供了大量经过论证可信的文献原始资料和经过筛选的有关年代研究的资料汇编;[14]C测年方面,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并完成了技术改造工作,等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国外古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情况。世界上在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如埃及、两河流域、赫梯、希腊、罗马、印度等文明,其年代学的研究均已有了相当成果。为此,工程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题对它们的研究状况、方法和问题进行研究,作为本项目的借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两年多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专家和多学科相结合,有利于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工程预计将于明年内提出阶段性结论,而我们追寻中华古文明源头的工作还将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