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钟:拿奖到手软的技术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软论文,技术论文,范石钟论文,拿奖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0个设计作品,斩获国内外30余个设计大奖,对于范石钟来说,四年的大学时光就在紧张的学习和忙碌的设计中一晃而过。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对设计有着成熟的理解:设计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基于实践的。 湖南大学大四学生范石钟是大家眼中当之无愧的“范大师”。这个来自陕西的农村男孩,在大学期间就几乎拿遍了全球各项设计大奖,被不少设计大师称为“天才”。各种奖项和赞誉,没有扰乱这个22岁男生的心。他谢绝了微软、阿里巴巴等众多名企抛来的“橄榄枝”,选择继续在学校读研。 最年轻的国际设计大师 出身于西安农村家庭的范石钟,从小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读小学的时候,范石钟就担起了家里写春联的“重任”,还在学校里办过个人画展,父母这才开始重视自己孩子出色的绘画天赋,送他去系统学习。2010年,范石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大学视觉传达专业。 在大学,范石钟开始对工业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平时除了学习,他一门心思扑进了国内的各种工业设计大赛,搜集资讯、报名参赛、构思作品……三个步骤循环了N次,花费了许多精力,可参与的几十项竞赛项目都失败了。范石钟认真反思,觉得自己实力还很欠缺,于是他暂时停下了参赛的脚步,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别的同学上完课就回去做作业,他则常常去找教授和院长请教。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会经常被老师要求多去工厂,因为纸面上的设计最终是在工厂完成的,学生必须了解工艺过程。范石钟听进去了,也去做了。从图纸设计、原料选材再到工业生产直至产品完成,系统地观摩学习了工业设计的整个流程,范石钟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除了勤跑工厂实习观摩,他还养成了每天浏览设计资讯的习惯。 2012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范石钟以New-Tin Cans的新型易拉罐设计获得了有着“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赛概念奖,成为红点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奖人。锡作为最卫生、安全、无毒害的金属早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的包装上,最常见的就要算易拉罐了,但是由于生产、运输、上架的过程中锡罐所有部位都会长期暴露在外不免存在卫生问题,最重要的是一旦拉环被掀起饮料又喝不完就别想再把它盖好了。聪明细心的范石钟留意到这个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问题之后经过仔细琢磨便设计出了全新锡罐New-Tin Cans,他将矿泉水瓶上的旋盖结合在传统的锡罐上不但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同时安全卫生让大家拿着舒心喝着放心。 看起来简单的设计,不仅是灵感的呈现,更体现出设计者对生活细节的留心。设计意识已经融入到范石钟的生活中,在吃饭,候机的时间里,他会习惯性地用设计师的眼光去审查、评判身边的各种设计。 他最新设计的作品里有一款叫做“智能物联无烟燃气灶”。按照设计理念,这款“高大上”的燃气灶不仅环保节能,还能利用智能系统对使用者的烹饪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做到精准控火,完美烹饪;同时与互联网连接后可以进行烹饪教学、烹饪分享等社交活动。为了设计这个燃气灶,他跑遍了商场柜台和国内的燃气灶生产工厂,同时还向近百位家庭主妇发放问卷调查,调研大家对燃气灶的使用情况。他说,设计师不是学出来、想出来的,一定是跑出来的。 感受:“创新源自实践” 设计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能力恰恰是中国学生最大的弱项。对此,范石钟的感受是“创新源自实践”。 范石钟强调好的设计是为用户的需求而生的。在“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中,范石钟以学生身份参加了专业组的比赛,获得铜奖。参赛作品“定位注射器”是范石钟投入精力最多的作品之一。“我在医院看到,好多婴儿因为血管太细,进不了针,护士只能在婴儿的脖子或者头皮处找血管,看着孩子被这么折腾,家人都又心疼又着急。”因为设计的是医疗设备,范石钟特别谨慎,一有空就跑去医院,和医生、护士、病人交流,询问静脉刺穿如何定位,操作的困难性以及失败率,也知道了一些因为静脉刺穿失败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在忙乱的医院里,范石钟遭遇了不少冷脸。经过实际调研,范石钟了解到首次静脉穿刺的失败率高达44%,就连经验最为丰富的护士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更加确信自己的设计是有意义的。 之后范石钟又辗转于制造医疗器械的工厂打听情况。经过实地询问和资料查阅,他发现一种红外线,一旦血管里的血白细胞遇到这种红外线就将其吸收,从而显示出白色,而没有血液流经的地方就会是红外线原本的红色。在红外线的照射下,表皮上就能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位置。范士忠:赢得软技术流_范石钟论文
范士忠:赢得软技术流_范石钟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