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_职业人论文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_职业人论文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性与现代社会、现代职业、现代人的内涵共生和交织,表现为职业教育既要准确地反映和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职业对人的要求,又要为现代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证。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内涵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研究和确定。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注:[美]伊兰伯格·史密斯 著,潘功胜、刘昕 译.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和转业两方面。其间,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作一般性准备;二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作准备;三要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作准备。这三项任务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组成密切相关。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入条件;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部分联系最紧密;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工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水平低,个人升迁机会极少。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它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从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市场管理非常严密,工人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

显然,对于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着巨大影响,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这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注:Ron Dekker,Andfies de Grip,Hans Heijke.The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overeducation on career mobility in a segmented labor marke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2,Vol 2 No.2.P106-125,P112-113.)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从总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市场的流动,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准确定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结构。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地迈向以知识和科技为重点、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依托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各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却又差异很大。比如世界银行在200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改革》报告中,根据劳动力市场特点将所调查的17个国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特点为高劳动力增长、低就业增长、连续高失业率和低就业率;第二类的特点为高劳动力增长、高就业增长和低失业率;第三类的特点为低劳动力增长、低就业增长、高失业率。(注:Indermit S.Gill、Fred Fluitman、Amit Dar.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Matching Skills to Markets and Budget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4.)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国劳动力市场的技术要求,一方面,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以高科技知识为本的经济下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较低报酬的、服务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仍然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中占重大份额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切不可一味强调培养一级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劳动力,而忽略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二)形成立体交叉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其结构体系应该是纵向贯通、横向兼顾、多层次交叉的动态结构。总体而言,既要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之相融合,又要有独立完善的体系脉络;既要有职前教育,又要有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既要有正规的长期职业教育,又要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非正规中、短期职业培训;既要有以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又要有与工商业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在保障制度和评价体系上,既要有国家政策上的倾向与提倡,又要不断地、适时地进行职业教育立法;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良好转化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化方式。其一为“双元制”模式,要求年轻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已经具备了在准就业中的工作经验;其二为学校模式,在学校教育中所取得的学术资格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入场券;其三为混合体系,吸收上面两种方式的某些特点,为离开学校的人提供一套以市场为本的、自愿选择的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方式,包括直接登记进入劳动力市场、学徒制,或者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以进入企业,或者在一所专门学院注册以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都表明现代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是年轻人进人某种工作,以及从一种工作向另一种工作转化的桥梁。因此,要建立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化机制,关键要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并且建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良好的互动协调关系。

就我国而言,带动今后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必然是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这台引擎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因此,加快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指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惟一可能出路是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注:蔡昉.劳动力合理流动:经济增长的“引擎”[J].财经界.2003,(10).)为此,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加快人力资源的转化与流动,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工作定向的单一技术培训到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专化,现代人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并且通过职业与社会及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重要的社会化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教育具有培养人的规定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人。各级各类现代教育都应当为学生未来进行职业生活而深谋远虑,职业教育不能只是职业专门学校所要考虑的问题,更不能只是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术学习,使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训练,而失去现代教育所应当具有的培养“人”的规定性。

20世纪以来,现代劳动力市场性质的改变大大增强了正规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个体未来的职业、地位、经济条件息息相关,而职业教育却长期为人们所诟病。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文化传统与舆论导向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与社会产业部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使它的设置符合产业部门的目的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与课程设计者对其教育对象“人”的规定性的忽视,这一点基本上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批判与发展职业教育的集中点与关键点。

职业教育的这种忽视“人”的发展模式,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以亚当·斯密为鼻祖的经济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以泰勒为始祖的科学管理思想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最主要经济与管理哲学基础之后,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布鲁纳所谓的“范例模式”(Paradigmatic Mode)。其特点是忽视学生个人的主体意识,只认为特定技术技巧和特殊工作的训练与培训是最为重要的,职业教育甚至等同于职业训练,这些观念和做法反映出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的和公民的教育内容。局限于此的职业教育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基于此,我们应当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如下的认识:

(一)职业教育要面对社会所有职业人

现代职业分工必然要求现代教育与之相吻合,后者的关键任务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要求的职业人。

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全方位地着眼于现代社会和职业的发展态势。目前社会职业种类繁多,日益发展的机械化大生产又使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劳动职业逐渐消失,而大量不能为机械所代替的工作种类层出不穷。现代职业教育再不能被认为只是技术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要考虑为所有的社会职业人作准备,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与各种产业部门密切联系,还要考虑到其他多方面的职业准备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以往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只能过分地凸显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筛选与分配功能,而使其多多少少地丧失了本质功能——育人。杜威曾指出:“就是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注:[美]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4-335.)而当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也开始反省,指出“现代的观念理所当然地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不能准确地对应某个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劳动力市场动态的和变化着的需求对思维能力越来越多地替代体力技能提出了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计划应该人文化和宽基础化,以提高适应性,拓宽就业机会,提高教育和职业的能动性”。(注:曼萨,W·阿马斯瑞.21世纪变化着的需求:技术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A],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因此,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建构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

职业教育首先要保证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其在所学领域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性这一点上仍然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水平仍待提高,同时要考虑怎样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共同培养未来的职业人。

与此同时,要使受教育者在道德上健康地发展。教育人类学家茨达齐尔认为:“正在为职业作准备的青年人不仅必须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学得专门的职业‘道德’,即立场和态度(如精确性和准时性),应当形成那种有望获得未来职业地位和对他有利的个性特征。”(注:[奥]茨达齐尔 著,李其龙 译.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2.)这一点在涂尔干看来,则成为群体共同协作、高效率地完成某种工作的必备条件。(注:[法]爱弥尔·涂尔干 著,渠东 等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因此,职业教育本身绝不只是一种无意义的训练,应当更加强调对学生自身个体特征的审视,不仅要为学生立足于社会而培养其职业能力,更要使其在确立人生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发现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实现学术内容与职业技术的有机整合

现代职业人正逐渐倾向于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与操作者。基于此,职业教育不应只训练受教育者专门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技能,而应当较多地注意培养其能够适应多种职业的能力,这不仅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单一化的职业人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职业的要求,因为现代职业中知识不断掌握、转换和创新的特征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多种不同的技术,并能够综合运用,随时转换。

美国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专门委员会,进行长期调查与广泛分析,最终提出在当今的技术时代,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和三种基本素质。五种能力为: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种素质为:基本技能;思维能力;个人品质。(注: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显然,现代职业人决非单一技术的掌握者,更不能只是低技术的操作者。

据此,我们认为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整合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一)从宏观着眼:职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

未来的产业部门必将对所有从业者提出更新、更多的技术要求,不仅会要求工作定向的技术,也会要求能够转换的、一般的技术,因为这会有助于从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构成。因此,当前仍然严格区分学术的和职业的知识、技术,认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甚至以此评定出职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术是次一等的,这都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偏颇之举。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交融,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制度体系上,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都不应当泾渭分明、彼此隔绝。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下,政府提供至少12年的教育,被判定为公民拥有公平竞争起点的保证。(注:Pullianm J.D.,PaUem,J.V.History of Educationin American[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96,P90.)因此,在较低的中等教育水平(11~14岁)上将学术路途与职业路途区分开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了。从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来看,我们应当以“终身学习”及“整体社会及经济层面”为着眼点,避免硬性把高中教育二分为“升学”及“就业”的目光短浅的做法。同时,坚持无论升学及职业教育都必须维持高品质水准,坚决避免把成绩差的学生故意引导及安排到“职业教育”的途径上,这是一种违反教育规律和劳动力市场形成规律的错误做法。有学者指出:“大量地(50%以上)在高中阶段培养职业技术劳动力,意味着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基础窄而低的劳动人口。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些人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可能拥有初等的随即可用的技术,但是长远来看,他们使得这个社会的普通人力资本结构偏低。”(注:萧今,黎万红.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从现代社会的要求来看,全部的中学教育都应当成为公民普遍的义务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成分则应当成为其间非常重要的有机内容。职前教育并非力图将个体培养成为一名专业化的职业角色,其任务是从中学阶段开始对受教育者进行最基本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并且给他们介绍其可能选择的职业的最根本的原则、传统、历史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那样的职业中工作可能取得的收获等情况。这样的教育内容完全可以纳入整体的课程中。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在职业学校中或职业培训计划中进行的专门化职业教育,应当是服务于高级中学学历之上的人口,以提供专门的职业和技术训练去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这是因为,尽管现代人生存的主要形式是职业化生存,即其所接受的一切教育最终都有职业教育的本质,但因为各种职业教育因其目的和方式具有独特特点,所以必须有专门化的职业教育机构存在,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个体未来的工作作准备。在欧洲,最近的发展态势便是第三级教育承担了更为明确的职业教育任务,尤其是培养产业中所需要的技术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行家。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从微观入手:开展课程设置与改革、教师培养与合作

1.课程设置与改革

在职业教育中,整合学术知识和职业技术应当表现为一套连续的、丰富的课程计划,其目的在于保证学生获得职业能力,其核心方式是在应用的条件下去辅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或理论的概念学习。因此,这种观念或模式打破以工作定向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取消了对学生在职业机会方面的限制,用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并提供给学生较为宽泛的职业技巧。

为此,首先,要致力于加强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将学术的和职业的知识与技巧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将更多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必须在职业课程中加强对本专业最基本和核心原则的体现,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提高核心的学术能力。其次,改善课程总体规划,注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并且强调与工作相联系的技巧和态度。第三,应当加强应用性学术课程的编制与教学。

2.教师的培养与合作

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起来,也要求在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改革。首先,从对教师的培养内容来看,要更多地致力于使教师掌握如辅导、示范、以计划为本的学习技巧,而不能只是着重于一些说教的技巧,如演讲。其次,要加强学科课程教师和职业课程教师之间的有机合作,将学科课程教师和职业课程教师结合起来,优化职业课程中的学术内容,这是完成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重要保证。

标签:;  ;  ;  ;  ;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_职业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